10.1 《兰亭集序》 任务式课件(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兰亭集序》 任务式课件(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09: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
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黄庭坚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行书第一 ——后世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品读文章关于生命的哲思。
3.欣赏本文巧妙的语言。
①会稽(kuài jī)
②修禊(xì)
③流觞曲水(qū)
④骋怀(chěng)
⑤一觞一咏(shāng)
⑥激湍(tuān)
⑦形骸(hái)
⑧嗟悼(jiē)
⑨虚诞(dàn)
⑩彭殇(shāng)
活动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活动二:依“序”探意,再读探写作用意
回顾旧知:“序”是什么意思
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由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性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书圣”王羲之为什么要写这个“序” 文章中哪些句子对“序”做了解释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希望后世的人有所理解,有所感触。
习得:学会抓文章文体样式,能探作者写作用意。
作者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初读之后有感受到“斯文”中作者的感慨集中体现在哪几个句子和关键词上呢?
“信可乐也。” “乐”
“岂不痛哉!” “痛”
“悲夫!” “悲”
习得:学会抓文章关键词,能收纲举目张之效。
活动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的)四周辉映环绕,汲引(清流急湍)到(亭中),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依次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抬头看广大无边的天空,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这样)来纵目游赏,开阔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快乐啊!
活动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人倾吐襟怀抱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活动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活动四:诵读课文,感受文辞之美
——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选读最喜欢的文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骈句整齐优美,用“此地有”和“又有”连缀,散句“引以为”紧随,骈散间行。)
“骈句”: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但在音韵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活动五:品读课文,揣摩情感
施蛰存在《批兰亭集序》中有言:“第二段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中写道:“高高兴兴地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怎么看?
“信可乐也。” “乐”
“岂不痛哉!” “痛”
“悲夫!” “悲”
乐在何处?
《兰亭集序》中记叙了哪些景、物、事?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俢禊事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赏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贤、景美、事雅、情爽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兰亭之会,其时可谓( )矣,其景可谓( )矣,其人可谓( )矣,其事可谓( )矣,其心可谓( )矣,今之视昔,其情可谓( )矣,后之视今,其感可谓( )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牡丹亭》汤显祖
乐在何处?







“人生四美”: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陶醉于兰亭美景,畅快于兰亭集会,共筑美谈佳话。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分享你的感受。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价值态度观
《庄子 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译文: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因何而痛?
“人生三痛”
一痛:人生易老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美好,然而短暂)
二痛:情随事迁
“快然自足”转眼便“所之既倦”(当其......及其......) (生命欲望永不能满足)
三痛:终将逝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岁月无情,生命有限)
悲从何来?
“永恒之悲”
一悲:“我”与古人同悲“死”和“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痛: 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痛:后人叩问今人,千古一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千万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古今同痛,千古同悲!作者的悲苦、悲痛转化为了悲叹,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在《齐物论》)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生死的看法。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在《齐物论》)
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不认同“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
王羲之到底想要表达何种“志” ,能使“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的选择
一次太尉郗鉴的门生到丞相王导家的子侄当中选女婿,别的人都举止拘谨,唯有王羲之泰然自若,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结果,他被郗鉴选中做了女婿。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魏晋名士的选择
魏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的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权力的斗争中,所谓“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所以当时的很多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他们爱谈玄理,不务实际,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避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虚无,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观点1:〔清〕林云铭《古文析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他认为王羲之在批判时人爱谈玄理,不务实际,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
观点2:〔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他认为王羲之轻人事,任自然,认同“死生亦大矣”,崇尚随时行乐。
我支持观点( ),
理由是( )。
请注意结合文本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虚无和放纵是一种自保的方式。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在他们看来: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倒向了“虚无主义”,所以说“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正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哀伤。
作者这样写,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王羲之又是怎么做的呢?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整理诗集,在历史上留下生命的印迹。
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神和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因为他知道,抗拒人生虚幻性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王羲之“志”在何方?
相较于西晋文人对仕途功名的追逐,东晋的王羲之认同“死生亦大矣”,但淡化了对物欲的享受和对功名的贪恋,“志”在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会有庄子的绝对的逍遥,是务实而不物质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贵和死的可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所以文章虽然以“悲”字作结,但我们从可以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1.俯察品类之盛
2.或取诸怀抱
3.所以游目骋怀
4.亦将有感于斯文
品类 古:自然界。 今:种类。
古今异义
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
所以 古:用来。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课堂检测
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况修短( )随化
死生亦大( )矣
齐( )彭殇为妄作
映带( )左右;一觞( )一咏
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
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
足以极视听( )之娱
词类活用
形作名,年轻的人和年长的人
形作名,贤德之人
形作名,大事
形作名,寿命长和寿命短
名作动,环绕
形作动,把……看作相等
名作动,喝酒
数作动,等同,把……看作一样
使动,使……产生感慨
动作名,耳目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斯文有感);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映带(于)左右;悟言(于)一室之内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