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 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 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09:3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梳理文本
2

3

1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三个关键字。
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年号纪年法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干(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扬州慢》:淳熙丙申
淳熙: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干支纪年
“乐之因”为何?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环境幽美、名士相聚、诗酒为伴:信可乐也!
提示: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第一部分:
(1、2)
“死生”之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光阴易逝、世事无常(欢乐有尽)
美好易散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生命的状态可以不同,生命的感受异常统一:
喜爱某物时
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厌倦该物时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面临死亡时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生死观
作者“重生死”。然而,当时的魏晋士人们又是如
何看待生死的呢?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扛着铁锹)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个时代,人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旧的价值规范、传统礼法、伦理道德都被颠覆。
魏晋士人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了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生死没有什么区别,反正一切都毫不可信或毫无价值了,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这种观念,促成了当时及时行乐的风气。 【消极】
在第三段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静: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躁: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魏晋风度”
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魏晋时期盛行“清谈”之风。当时的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实事,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
在当时,这种“清言”被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这种风气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出现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
这次兰亭集会,实际上也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参会的孙绰、许询都是当时“玄言诗”的代表诗人。
有的魏晋士人不满当时统治,则选择寄情山水,归隐山林,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整天在竹林饮酒、服药,纵歌。寻求一时的快乐,求得暂时的满足,以派遣心中的苦闷。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遭受残害),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童年从山东琅琊流亡到南方,祖坟被摧毁,战乱年代沉重无力的一声声叹息。
在第三段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魏晋人士的生死观
1.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汉魏)徐干《室思》
2.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咏怀》
3.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4.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朝代更替频繁,人们朝不保夕。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悲之源”为何?
悲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悲今人
一死生、齐彭殇。
悲后人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今同悲,悲古人“死生亦大矣”,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悲后人亦将同悲,皆因“死生亦大矣”!
王羲之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这是对士大夫崇尚清谈之风与认同虚无消极思想的批判。
暗含“人生苦短,应积极有为”之意,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齐彭殇",他们的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因为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表面:美景盛事
(寄情山水)
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
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小结:
王羲之(303—361年)
王羲之,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幼时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此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其事
(1)坦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王羲之具有旷达的性格,不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鹅池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3)以书换鹅
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问题思考
以书换鹅,可见王羲之怎样的性格?
课堂小结
情感
变化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段写人生感慨
人生苦短、欢乐易逝、欲望无尽、生命有终

4段交代作序目的
死生亦大、不宜空谈、人生短暂、积极有为
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止境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