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09:4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无为和有为:
理解古老的吏治智慧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走进作者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韩柳
柳宗元与韩愈在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但共同提倡“古文运动”,维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著名的《祭柳子厚文》和《柳子厚墓志铭》。合称“韩柳”。
在古文运动中,韩柳见解相同,侧重点不同:
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
文风沉稳厚重
注重反映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改革,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文风清峻峭拔,擅长寓言和小品文
柳宗元
韩愈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
回顾学过或者读到过到人物传记,对比后思考,本文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吗?
名字 籍贯 祖上功业 少年事迹 科举情况 为官经历 职业
《 》(任意传统传记)
《种树郭橐驼传》
提示:可以看出在传统传记文文本特征上《种树郭橐驼传》缺乏诸多要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传文,内容不是以写郭橐驼的事迹为主。
思考:内容上不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那是什么?
文题解读
种树:种树的人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为什么不用真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讽喻性极强的寓言式说理文。
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人物姓名、外貌、住所、技能。
第二部分:3段。写郭橐驼种树和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4.5段。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
◎初读文本,理清结构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当初,原来
患病;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脊背高起的样子
弯着腰走
似,像
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名作动,起名
本来
段意: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由来
骆驼,这里指人驼背
因此
于是
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
雇佣
硕大茂盛
名作动,结果
以,而且
蕃,多
窥伺,观察
段意: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比得上
(定语后置)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的)富豪人
齐读1.2段,认识郭橐驼。
姓名
外形特征
性格
乡里职业
本领特长
“不知始何名”“乡人号之驼”
“隆然伏行”、“类橐驼”
性情随和、豁达、乐观
种树
长安西丰乐乡
所种树,无不活;硕茂,早实以蕃。
甚善,名我固当。
外形丑陋
他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高超
侧面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
反衬
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令读者悬念陡生:此老宁有养树仙方乎?为橐驼言论张本。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滋长,繁殖
天性
表目的

性质,方法

罢了
舒展
培土
旧,原来的
已经;这样;已,“矣”,了
捣土
结实
种植,移植
像对待孩子那样
放在一边不管
保全
妨害
使……硕大
使……茂盛
得以(发展)
它的果实
抑制损耗
使……早
使……多
使它的本性发展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段意: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
不这样
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假如
和这种做法相反
情深,指用心
回头看
名作动,划破
树皮
检验,查看
活着
背离,远去
树干
疏松还是密实
表修饰
这实际上
宾语前置,不若我;若,如、像
在早上
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
郭橐驼其道
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原因又是什么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项目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原因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对比论证
郭橐驼在种树时能做到“顺其自然”:他在种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其莳也若子”;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文中“其置也若弃”说明了这一点。顺其自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顺天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生长规律并不是放任自流。
第三段
他植者种树与郭橐驼种树的效果之差是显而易见。但两者是否有共同之处
他们都想把树种好。有着相同的主观愿望。
但为什么二者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对事情的认识程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这就是思想的差距。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代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职业
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
形容词的使动
使……繁多
好像
终于
省略句,
而卒以(之)祸民
因为
名作动,造成祸患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段意: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一天到晚
你们
勉励
督促
收割
通“尔”,你们
丝的头绪
线
养育

梆子
小民
停止
名作动,吃饭
慰劳
尚且
空闲
以何,靠什么;宾前
繁殖
性命
穷困
像这样
表推测,大概
像,相似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治民的方法
n-v记载
把……作为
叹词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
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合作探讨
对比探究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树 误区 种树 培育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 已去复顾 爪其皮肤 摇其根本 治民 误区 其言 其行 本文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表现、结果、共同点)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来而呼曰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
繁政扰民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养树”与“养人”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
以养其民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作者为什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期待希望)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作者借郭橐驼之口,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的时候也是一种伤害。
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需人料理,如襁褓然。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妇人答道:“我在,彼何必言。”或有邻居,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妇人道:“我在,彼何须自理。”及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