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四首
拟行路难
鲍照
知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知作者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他的诗文,在生前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杜甫《春日忆李白》
晓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社会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多言“仕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后人评价说《拟行路难》思想内容和原题妙合无垠。此诗是第四首。
解题目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请说说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②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全诗的核心情感:
本句中“愁”的具体表现:
“愁”的原因:
愁
行叹、复坐
“人生亦有命”(南北朝时期被门阀士族操控的
“九品中正制”选士)
在此,作者说“人生亦有命”,因而不应该“行叹复坐愁”,似乎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Q:
①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②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此两句描形达情不可谓不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1)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
(2)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3)“断绝”一语双关,既指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也指作者已然醒悟,一味的哀叹命运,抱怨眼前“行路难”的处境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远不如“举杯”更能慰藉作者内心,浇灭作者愁绪。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为力的苦闷。
(4)在此基础之上,与后文“吞声”“不敢言”相呼应。
既然明白了道理,在行动上也停止再唱《行路难》,但为何还要说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话来?
Q:
(1)第七句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第八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3)作者巧妙运用运用对比手法,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类诗探读
相同点:
①表现手法相似
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凸现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表达鲍照不愿徒劳哀叹宿命人生。
3.在《拟行路难》中“——————,——————”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句默写
答案: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客至
杜甫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面,我们将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和友情有关的,
那就是杜甫的《客至》。
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诗圣”。作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知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这一段时光,算得上杜甫一生中最明媚的时光。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同时一家人团聚的生活在曾经长久的分别后显得格外幸福。成都秀美的风物景色更使得草堂生活充满了生活乐趣。这期间作者留下许多文字记录生活中美好温馨的点滴,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
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题解
“客”指崔明府。
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
相过:即探望、相访。
赏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鸥(ōu):鸥科,各种鸟的统称,多生活在海边。
屋南屋北都萦绕着漫漫的春水,只看见成群的鸥鸟天天飞来。
首联诗句赏析:
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日日”来的是群鸥,点明环境清幽僻静。
“但见”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来访者。
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俗的舒畅;
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客扫:为了迎客而打扫,古人常以打扫门庭表示欢迎客人。
蓬门:蓬草编成的门。
花间的小路不曾因为客人而清扫,茅草的院门今天才为您的光临而敞开。
颔联诗句赏析:
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sūn):指菜肴。
兼(jiān)味:两种以上食品,指丰盛的饮食。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
离城太远,盘中的菜肴没有多样,杯中的酒水因为家境贫穷只有旧醅。
颈联诗句赏析:
“旧醅”:旧酿的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召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
尾联诗句赏析:
“邀邻喝酒”: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和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盼客
客至
待客
邀邻
喜
内容
基调
《客至》这首诗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淳朴好客的性情。
《客至》一诗写诗人“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客至》中,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的诗句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写出了自己回归田园后的独居生活。杜甫《客至》诗中也有类似的意象的句子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名句默写
《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名句默写
登快阁
黄庭坚
知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代表者。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lěi]、秦观、晁cháo 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兼擅行、草书,和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注释
[1]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赣江之上,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作者自指。作者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故以“痴儿”自许。
[3]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诗意解读
首联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属于叙述的表达方式。“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了却”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忙完官府事务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倚”字用的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同时诗人此时已经结束一天公事,身心疲累了,就倚靠在阁楼上。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意解读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读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cóng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译文
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向远处流去。
诗意解读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①.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落木、千山、天、澄江、月
②.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洁、辽阔、空旷、明净的特点
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景物的描绘衬托诗人胸襟的开阔,胸怀的远大。
诗意解读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读
五、六二句,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因为知音不在,我不再弹奏,只有清樽美酒,聊以解忧。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厌恶官场、欲求知音,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译文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诗意解读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6] 弄:吹,演奏。
[7] 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译文
想想自己的为官生活,还真不如找只小船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诗意解读
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感到痛苦,而向往一种纯朴的没有猜忌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诗意解读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记叙,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
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述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是诗人任太和县知县时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为官在外的一种失意无聊和归隐的情怀。
总结
1.下列对《登快阁》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 “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得好,含有倚阁及赏晚晴两重意思。
B.颔联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气象阔远,寄托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C.尾联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歌的形象之美。
D.诗人在结尾处为排遣烦忧的“归船”、“白鸥”之想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B
练习
参考答案:颈联中前一句用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典故。青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因为知音不在,便弄断琴弦,不再弹奏,只有看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只能用清樽美酒聊以解忧,获得一丝慰藉。
2.分析诗歌颈联运用典故的作用。
3、理解性默写
(1)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知背景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①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③初霁,刚刚放晴。
题解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诗译诗译
如何解读首联的内容?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鉴赏
直抒胸臆,诗歌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巧妙的譬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接着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的伤感。
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颔联写了什么?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美丽的春色。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而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
鉴赏
“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
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
轻放过,为什么?
探究
如何解读颈联的内容?哪两个字用的最精妙?
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鉴赏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可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闲”“戏”二字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满腹牢骚。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探究
分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寒衣素士
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探究
用典。素衣,白衣。这句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思是“不久即可回家,不必慨叹京城官场中的风气会污染了自已。”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探究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营造了闲适恬静的境界,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
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
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
探究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总结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比较探究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的异同。完成下表。
角度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写作缘由
情感
手法
风格
比较探究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的异同。完成下表。
角度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写作缘由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情感 不能收复中原的忧愤之情
消磨时光、志不得伸的无聊与可悲
手法 虚实结合
用典
风格 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轻松诙谐、惆怅沉郁
比较探究
1.《临安春雨初霁》中用独具易懂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4.《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这两项都是需花费精力慢慢去做的,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可以看到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的心。
名句默写
【答案】1.世味年来薄似纱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4.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名句默写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