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0: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其四)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写世路艰难、困顿孤苦的处境。
知人论世
知人:鲍照出身寒微,才华横溢,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知人论世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却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情况。钟嵘在《诗品》中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yān)当代!”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知人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知人论世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zhí zhú
品读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模拟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模拟训练
【答案·解析】(1)B.“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模拟训练
【解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表达了诗人击愤当时的门阀等级,击愤不平的心情一泻无余。
【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即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
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品读赏析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问。
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
品读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酌酒原为排遗秋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一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可以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品读赏析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上文中诗人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吞声”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这一句和“心非木石岂无感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读赏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品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