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09: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温故知新
1.___________年,_______将都城从______东迁______,进入______时期,前期称为_______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_______和_______的状态,西周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制也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不断______,大国诸侯实力_______,拥有强大影响。
2.诸侯国为追逐自身利益,打出___________的旗号,以争夺______地位。代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末期_____和____。
春秋争霸为__________创造了契机,周边民族产生了___________观念。
3.春秋时期,__________和______的使用,是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前770
周平王
镐京
洛邑
东周
春秋
动荡
变化
礼崩乐坏
分封
下降
雄厚
尊王攘夷
霸主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国 越国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铁农具
牛耕
农业生产力
导入新课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战国策》书影
齐楚燕韩赵魏秦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一框:战国七雄
第二框:商鞅变法
第三框: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战国七雄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国家数量出现了变化?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诸侯国数量变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
进入战国的标志
①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②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形势图——东周前期
战国时期形势图——东周后期
三家分晋
晋→赵、魏、韩
姜齐→田齐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
1.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形势图
战争性质的变化
春秋时期: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史记》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
战争特点
时期 战役 参战兵力 时间 交战区域 典故
春秋 城濮之战 楚军约4万 晋军约3万 一天 城濮
战国 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一年 邯郸、桂陵
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今郯城、莘县、大名、鄄城、范县、濮县等
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三年 长平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③交战区域广
④持续时间长
①战争规模大
②参战兵力多
思考: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哪些特点?说一说著名战役。
规模最大,加速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材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⑤战争惨烈、残酷
著名战役
1.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齐PK魏
秦PK赵
1.战国七雄
影响
七雄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说明了什么?
探究: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战争?
积极
消极
①为结束分裂,实现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北方的诸侯国修建长城
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
2.商鞅变法
目的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生产力
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实行变法
战国各诸侯国变法分布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增强军力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
李悝(kuī)在魏国推行变法,任用人才
私田出现
根本原因
哪国的变法成效最大?改革名称?
概况
2.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变法者
秦孝公
商鞅
舌战群儒
立木为信
2.商鞅变法
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穿越千年 变法再现
2.商鞅变法
群名:秦国“乡”亲“乡”爱群
旁白:
商鞅变法八年后的某天,夜幕降临,秦国“乡”亲“乡”爱群热闹了起来,大家都在聊着最近生活上的变化。
张阿农
李好战
王地富
刘县令
金贵人
群名:秦国“乡”亲“乡”爱群
2.商鞅变法
张阿农:祝贺李兄,同魏国这一仗,立了大功,县令赏了你二级爵位和九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
李好战:同贺同贺,记得去年你向国家交了那么多粮食,不也被县令奖励免除徭役了吗?
王地富:新法实施以来,我心里踏实多了。又买了几十亩良田,租了出去,粮食吃不完,租金用不完。日子太舒心了。
群名:秦国“乡”亲“乡”爱群
2.商鞅变法
刘县令:最近忙的焦头烂额,忙着登记百姓的户籍信息,处理各种打架斗殴的事,做得好就能被提拔呢!
金贵人:哼,你们倒是高兴了,我出生贵族,本该享有特权,但现在却失去了这些权利。这该死的商鞅,我与你势不两立。
农民支持
士兵支持
地主支持
官吏支持
贵族反对
2.商鞅变法
张阿农:祝贺李兄,同魏国这一仗,立了大功,县令赏了你二级爵位和九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
李好战:同贺同贺,记得去年你向国家交了那么多粮食,不也被县令奖励免除徭役了吗?
王地富:新法实施以来,我心里踏实多了。又买了几十亩良田,租了出去,粮食吃不完,租金用不完。日子太舒心了。
说一说每段话对应的变法条文,思考这一条文的作用。
刘县令:最近忙的焦头烂额,忙着登记百姓的户籍信息,处理各种打架斗殴的事,做得好就能被提拔呀!
金贵人:哼,你们倒是高兴了,我出生贵族,本该享有特权,但现在却失去了这些权利。这该死的商鞅,我与你势不两立。
内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作用:最受人民支持
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作用:最受人民支持
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内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作用: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2.商鞅变法
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最受人民支持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最受地主阶级支持
加强中央集权
国富
兵强
影响
2.商鞅变法
①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②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③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2.商鞅变法
思考1: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但秦孝公去世后,商鞅
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说明理由。
成功了。
理由:①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影响)
思考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探究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课后活动)
①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
②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的肯定。
2.商鞅变法
思考3: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材料研读)
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思考4:商鞅变法遇到重重阻力,他却坚定推行。因损害旧贵族的利益,遭车裂而死,但使秦国富强起来。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启示: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③要勇于改革创新。
精神:①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②学习商鞅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
2.商鞅变法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了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并以“农、战”为主导政策,效果显著。
①秦孝公的支持;
②商鞅独特的个人品质;
③变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④人民的支持;
⑤立足国情,措施得当。
一句一句寻找答案
2.商鞅变法
小试牛刀: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秦国国力,进而实现秦国称霸,这迎合了秦孝公的“变法图强”的政治意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商鞅变法以“徒木立信”来向民众展示诚信,立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刑治贵族来表明“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变法思想,
严厉打击了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大大提升,是秦国称霸的重要一步。
①统治阶层的支持;
②民众(人民)的信任;
③严厉打击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
④调整生产关系,顺应了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
根据材料归纳答案
不固化学过的内容
一句一句找答案
农业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
商业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战国时期铜冰鉴
这是当时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青铜冰鉴表面有非常繁缛的纹饰,堪称世界上青铜器的杰作。
农业技术提高
手工业水平高
手工业水平高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
时间
修建者
地点
作用
意义
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防洪、灌溉、水运等
①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集中体现。
材料研读: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1.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
A.齐、楚、晋、韩、赵、燕、魏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吴、魏、燕、赵、楚、秦、韩 D.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愈发尖锐
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是( )
A.大量开垦荒地 B.当兵建立军功
C.经商发财致富 D.多生产粮食、布帛
4.“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筒车
D
A
D
B
课堂小练
5.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两幅地图的对比中,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大为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②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 
③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图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