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包身工》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 《包身工》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2: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情境导入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作品介绍
著名电影剧作
电影剧本改编
《上海屋檐下》
改编鲁迅的《祝福》
《法西斯细菌》
改编茅盾的《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属于散文体裁。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人与事要有典型意义,允许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新闻性——及时性、真实性
文学性——形象化地表现对象
政论性——议论性语言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写作背景
“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迅速扩张,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她们受到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剥削,悲惨的生活一直不为人所知。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写成了《包身工》一文。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描述的就是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题目解读
文本梳理
appreciating language,
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1 —7 段 ( 四 点 一 刻 )起 床——恶 劣 的 住 宿 条 件
1 2—1 4 段 ( 四 点 半 后)早 餐——粗 劣 的 饮 食 条 件
2 3—3 3 段 (五点)上工——恶 劣 的 劳 动 条 件
3 5—4 7 段 ( 十 七 点 )放 工——榨 干 最 后 一 滴 血 汗
8—11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段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庞大
48—50段 黎明的到来, 是无法抗拒的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时间线索
副线:包身工制度的变化
主线展示出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副线交代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穿插进行,结构分明,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时间顺序(记叙)
制度趋势(议论,说明)
双线交织
一、选择典型场面
起床
早餐
上工
1—6段
12—14段
23—33段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第3段)
“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写她们住处的狭小、拥挤
“汗臭”“粪臭”“湿气”写她们住宿环境的恶劣
“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寻”“穿错”“胡乱地踏”说明住处的拥挤、狭窄,起床时的紧张、忙乱;
“半裸体”“公然”表明她们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精神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日子,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第13段)
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一窝蜂地抢”表现了人多粥少的恐惧;
“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
“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
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的吝啬残忍,视包身工如“生物”
二、选取典型人物
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1、出场: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2、重病遭打:芦柴棒可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第16—18段)
3、骨瘦如柴: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芦柴棒
芦柴棒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本能的动作。“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
挨罚: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心子,不怀好意地叫她顶在头上。(28段)
不知名女工
惨遭毒打:老板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横肉脸上在发火了,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鲜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42—47段)
通过对小福子和不知名女工被殴打场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剥削者对包身工的惩罚是随意的、残忍的、多样的。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她们只是带工老板用来赚钱的工具。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正体现了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
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悲惨的处境和受到的残酷压迫。愤怒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揭露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包身工是个群体,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群体形象?
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起床、早餐、上工
整体的概括性描写
(群体描写)
典型人物、事件的详细描写
(个体描写)
点 面 结 合
面:突出整体,体现广度
点: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反映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主题。
三、对比
包身工
带工老板
住:
吃:
穿:
收入:
穿:
收入:
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浆糊一般的薄粥;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
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每天三角八分
“拷绸衫裤”之类
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四、排比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两粥一饭: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的作践:受压迫的惨重、残酷
作者连用六个短语,总结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彩,表达了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同情。
四、排比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排比,连用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
“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着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但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一样遭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虐待,二者形成巨大反差,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48段)
五、类比
船户养墨鸭——墨鸦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包身工拼命干活——赚钱(没有温情)
通过类比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命运比墨鸦还要凄惨,形象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看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六、象征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50段)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旧制度,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光明的新社会必然出现的坚定信心。同时又有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帮凶的严正警告,呼唤人们奋起反抗。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比喻
6.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7.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五、写作技巧
反语
写作特点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2、在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排比等。
3、在表达方式上,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4、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类比等。
5、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
算清两笔账
appreciating language,
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第一笔账:包身工的住宿空间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
“十六七个”平均居住面积约是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2.33m*4m=9.32m2
0.55m2
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66块。
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46块。
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
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380块钱,多者可赚5190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304000块钱以上。
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
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思考:通过以上调查和资料整理,你认为造成包身工制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社会黑暗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包身工制度正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