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3节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的概念
栏目导航
新知梳理
分层训练
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新知梳理
实验装置图
实验器材 电加热器、烧杯、 、 、秒表
设计实验 (1)加热相同时间,比较 ;
(2)升高相同温度,比较
实验结论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
温度计
天平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
不同
实验 方法 转换法: 转换为吸收热量。
控制变量法:让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 是否相同,或者升高相同温度,比较
加热时间
吸收的热量
加热时间
二、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符号为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 。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4.水的比热容
(1)数值:c水=4.2×103 J/(kg·℃)。
(2)物理意义: .
。
c
J/(kg·℃)
不同
1 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是4.2×103 J
分层训练
1.下列物理量中,可以鉴别物质的是( )
A.质量 B.温度
C.热量 D.比热容
2.(2024云大附中期中)如图所示,这杯水在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水凝结成冰 B.水倒去一半
C.水从北京带到上海 D.15 ℃的水变成45 ℃的水
D
A
3.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也有可能从内能小的物体向内能大的物体转移
B.0 ℃的冰变成0 ℃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50 ℃的水一定比20 ℃的水具有的内能多
D.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越多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A
4.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它们的质量、升高温度及吸收的热量如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物体 质量m/kg 升高温度Δt/℃ 吸收的热量Q/J
甲 10 10 3×105
乙 30 30 9×105
A.乙吸收的热量比甲多,但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也比甲大,无法比较它们比热容的大小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小
C.10 kg甲温度升高1 ℃,需吸收3×103 J的热量
D.10 kg的甲温度降低10 ℃,放出的热量为3×105 J
5.(2024云大附中期末)家用体温计中的工作物质是水银,它是利用水银的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查比热容表可知,水银的比热容为0.14×103 J/(kg·℃),其物理意义是 .
。
6.将质量、初温相同的铝、铜、铁三个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末温 (选填“相同”或“不同”)。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 球。(已知c铝>c铁>c铜)
热胀冷缩
1 kg的水银每升高(或降低)
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0.14×103 J
相同
铝
7.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
(1)加热前,在一个烧杯中倒入200 g的水,需要在另一个相同烧杯中倒入 g的煤油(ρ煤油=0.8×103 kg/m3)。
200
(2)用两个 规格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煤油,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整个实验操作无误。图(乙)中,若图线b反映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则图线 可以反映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同时停止加热,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煤油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
相同
a
大于
8.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冰块形状不再变化,状态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大小相比( )
A.c甲最大 B.c乙最大
C.c丙最大 D.c甲=c乙=c丙
9.质量相同的水、沙石和铜(已知c水>c沙石>c铜),放出了相同的热量,温度下降最大的是 ;温度下降最小的是 。
C
铜
水
10.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 度/ ℃ 加热时 间/min 最后温
度/ ℃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的容器相同、酒精灯火焰的 相同、水和食用油(ρ水>ρ食用油)的 相同。
(2)实验中食用油和水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选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的。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实验表明, (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大小
质量
加热时间的长短
大于
水
11.(多选)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时间图象,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象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的末温高,比热容小
C.吸收热量相同,b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的末温低,比热容大
BD
谢谢观看(共17张PPT)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
栏目导航
新知梳理
分层训练
一、比热容的应用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 。常用水作为冷却剂或取暖剂: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冬季供暖用的散热器、暖水袋用水作取暖剂。水还可以调节 :使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2.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海洋吹向陆地;
晚上:陆地吹向海洋。
新知梳理
大
温度
二、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Q吸= 。(t0表示初温,t表示末温)
2.放热公式:Q放= 。
3.计算公式:Q= 。公式中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cm(t-t0)
cm(t0-t)
cmΔt
分层训练
1.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铜块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后(c铜A.不发生热传递
B.热量由水传给铜
C.不能判断热传递的方向
D.热量由铜传给水
2.质量相同的甲、乙物体,比热容之比为2∶1,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那么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
A.2∶3 B.3∶1 C.3∶8 D.3∶2
B
D
3.小天用电热水壶将质量为1 kg、初温为20 ℃的水加热至70 ℃,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水=4.2×103 J/(kg·℃)]( )
A.水吸收的热量为2.1×105 J
B.电热水壶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水的内能
C.水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减小
D.水的温度升高,它的比热容变大
A
4.(多选)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其加热,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
( )
A.a液体比热容小
B.a液体是水
C.0~3 min内a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D.升高相同的温度时,b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BD
5.(多选)为了探究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低温物体温度变化的特点,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将盛有30 ℃冷水的小烧杯放入盛有70 ℃ 热水的大烧杯中,分别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和冷水到达同一温度的时间是相同的
B.热水温度下降比冷水温度升高得快
C.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D.热水的质量可能小于冷水的质量
ABD
6.发动机常采用循环流动的水进行冷却,这是利用水的 较大的特性;质量之比为2∶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6∶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
7.(2023牡丹江)小明家的热水器装有50 kg水,将水由20 ℃加热到
60 ℃,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是 J。小明用去一部分水,热水器中水的比热容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c水=4.2×103 J/(kg·℃)]
比热容
7∶4
8.4×106
不变
8.某同学将质量为40 kg的冷水与质量为 30 kg 温度为80 ℃的热水混合后,末温度为40 ℃,不计热量损失。[c水=4.2×103 J/(kg· ℃)]则:
(1)热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解析:(1)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c水m2(t热-t)=4.2×103 J/(kg· ℃)×30 kg×(80 ℃-40 ℃)
=5.04×106 J。
答案:(1)5.04×106 J
(2)冷水原来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答案:(2)10 ℃
9.“汽车不但要吃油,有时也要喝水”,用水冷却发动机是因为水的
大。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均为500 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加热,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以得出 (选填“甲”或“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在4 min内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103 J/(kg·℃)]
比热容
乙
8.4×104
10.(2023红河校考)把420 g、100 ℃的铁块投入150 g的水中,混合后的温度是40 ℃。已知:铁的比热容约为0.45×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1)求铁块放出的热量。
解析:(1)铁块放出的热量Q放=c铁m铁(t0-t)=0.45×103 J/(kg·℃)× 0.42 kg×(100-40) ℃=1.134×104 J。
答案:(1)1.134×104 J
(2)若铁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水的初温是多少
答案:(2)22 ℃
11.(跨学科试题)家用小型风力发电机独特的尾翼结构,能使其旋翼自动迎风,如图(甲)所示。海边,仅在海陆风因素的影响下,图(乙)、图
(丙)所示的情形通常分别发生在( )
A.白天、夜晚 B.夜晚、白天
C.白天、白天 D.夜晚、夜晚
A
12.冷水的温度为t1,热水的温度为t2,现要把冷水和热水混合成温度为t3的温水,若不计热量损失,冷水和热水的质量比应为( )
D
谢谢观看(共22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章末知识复习
栏目导航
基础整合
图解实验
题组训练
基础整合
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图解实验
天平
秒表
下
上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小
强
质量
相同
点燃
同样
相同
更容易控制让煤油和水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题组一 分子动理论
题组训练
1.(2023甘孜)下列关于川西美景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折多山上雪花飞舞
B.巴朗山顶云卷云舒
C.小金梨花飘香扑鼻
D.神奇九寨溪流潺潺
C
2.(2024文山期末)关于图(甲)、(乙)、(丙)、(丁)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图(乙),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C.图(丙),将一定量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图(丁),抽出玻璃板,两瓶内气体会混合在一起,说明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A
3.我们喷洒84消毒水时,会闻到84消毒水的气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胶水能把七步洗手法的宣传画粘在墙上,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力。
无规则运动
引
题组二 内能
4.下列与内能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能的改变必须通过做功才能实现
B.同一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其内能也增加
C.内能可以通过做功转变为机械能
D.热传递一定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到内能少的物体
C
5.下列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用力搓手,手会发热
B.把冰冷的手放到嘴边哈气,手会变暖
C.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弯折处会发热
6.(多选)关于温度、热量、热传递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B
ABD
7.(2023昭通二模)如图所示,稀豆粉是云南夏季消暑佳品,闻着豆香味醇厚,吃着口感温润。吃前闻到豆香味是 现象;制作中将豆粉水倒进锅里煮制时,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增大豆粉水的内能。
扩散
热传递
题组三 实验探究
8.(2023临沧一模)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20 6 45
食用油 20 6 68
(1)在实验中,应该往两个烧杯中加入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并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两个烧杯中的水和食用油都加热3 min,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吸热的时间”)来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强弱;根据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的吸热能力强。
质量
等于
升高的温度
水
9.(2023昭通校考三模)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选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
A
确保使用外焰加热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煤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质量
升高的温度
秒表
水
大于
(4)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
。(答出一个即可)
便于同时比较水和煤油升温
快慢(或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
题组四 热量的计算
10.甲、乙两个烧杯,甲烧杯里装有100 g、10 ℃ 的水,加热后水的温度升高到60 ℃,吸收的热量是 J;乙烧杯中装有200 g、20 ℃ 的水,加热后水的温度升高40 ℃,Q甲吸 (选填“>”“<”或“=”)Q乙吸。[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2.1×104
<
11.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都为1 kg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表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4.2×
103 J/(kg·℃)。求:
(1)加热1 min,水吸收的热量Q水。
加热时间/min 0 1 2
水的温度/℃ 20 26 32
液体的温度/℃ 20 32 44
解析:(1)加热1 min,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末温为26 ℃,则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Δt=4.2×103 J/(kg·℃)×1 kg×(26 ℃-20 ℃)
=2.52×104 J。
答案:(1)2.52×104 J
(2)该液体的比热容c液。
答案:(2)2.1×103 J/(kg· ℃)
12.某中学用焦炭作为燃料供应开水,若焦炭放出1.26×106 J的热
量。问:
(1)若这些热量全部被10 kg的煤油吸收,能使煤油的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 (煤油未沸腾)
答案:(1)60 ℃
(2)若这些热量有25%被水吸收,能将多少千克的水从25 ℃加热到
100 ℃ [c水=4.2×103 J/(kg·℃),c煤油=2.1×103 J/(kg·℃)]
答案:(2)1 kg
谢谢观赏!(共17张PPT)
第2节 内能
栏目导航
新知梳理
分层训练
一、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与 的总和。
2.单位:焦耳,符号为 。
3.影响因素:温度。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 ,温度升高时内能
。内能除了与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的质量、状态和材料有关。
4.特点: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新知梳理
动能
分子势能
J
减少
增加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1)规律: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
。
(2)条件:是否存在 。
(3)方向:从 物体传递到 物体。
(4)实质:内能的转移。
(5)举例:晒太阳、烧水做饭、哈气取暖等。
减少
增加
温度差
高温
低温
2.做功
(1)规律: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
(2)实质:能量的转化。
(3)举例: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等。
减少
增加
3.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
物理量 温度 热量 内能
概念 不同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应物体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多少 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量的 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
表述 只能说“是”“降低” “升高” 只能说“放出” “吸收” 只能说“有”“具有”“改变”
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
关系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其内能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晶体熔化、凝固的过程中),即物体吸热,内能会增加,物体放热,内能会减少,但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发生改变
分层训练
1.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丙三杯水,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乙、丙杯中水的内能一样大
C
2.(2024文山期末)如图所示是古人锻造铁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加热的铁内能为零
B.锻打过程中锤头的内能增加
C.淬火时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D.淬火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
3.如图所示,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会看到瓶内出现“白气”,下面叙述合理的是( )
A.打气时,瓶内空气内能减小
B.瓶塞跳起时,瓶内空气内能减小
C.瓶内的“白气”是水蒸气
D.打气时,瓶内空气温度降低
B
4.(2023临沧三模)妇女节到了,小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妈妈精心准备了一桌美食。关于烹饪食物过程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菜的内能
B.从冰箱中刚拿出来的冻鸡脚没有内能
C.拿碗时不小心打碎一个碗,却怎么也拼不回去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食物飘来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5.(2023牡丹江)(多选)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A.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
B.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古人钻木取火
D.冬天常用双手摩擦取暖
6.冬天,人们喜欢用暖手宝来捂手,在此过程中暖手宝的内能 .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 。
ACD
减少
热传递
7.(2023昆明八中模考)香椿鸡蛋饼是云南的一道特色美食,因为香椿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这道菜又被称作“春天的味道”。在制作过程中,能闻到浓郁的香椿味,这是分子的 现象,将香椿鸡蛋饼煎熟的过程是通过 改变了香椿鸡蛋饼的内能。
扩散
热传递
8.(2023龙东)以下关于同一物体的内能、热量、温度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D.物体内能增大,一定吸收了热量
C
9.小曦用高压锅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锅煲汤更快是因为其内液体沸点与用普通锅内相比液体沸点更低,内能更小
B.煲鸡汤过程中,内能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转移
C.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限压阀在水蒸气的作用下“不断跳动”,限压阀的内能主要通过做功方式改变
B
10.如图所示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物体在t2时刻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t3时刻的内能,理由是 。
小于
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
谢谢观看(共13张PPT)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内能
栏目导航
新知梳理
分层训练
一、物质的构成
1.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
新知梳理
分子
原子
3.人们通常以10-10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分子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发生扩散。
(2) 物质的分子都在 。
(3)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 。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一切
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快
温度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作用力: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和 。
2.特点
(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作用力表现为 。
(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
四、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 。
3.分子之间存在 和 。(分子间的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引力
斥力
斥力
引力
分子
原子
不停地做热运动
引力
斥力
分层训练
1.(2023湘潭)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瑞雪飘飘 B.花香袭人 C.柳絮飞舞 D.稻浪起伏
2.(2023曲靖期末)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B
D
3.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4.关于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汤表面热气腾腾是分子扩散现象
B.加入米线后,米线中没有汤的味道
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很快熟了,但是肉没有汤的味道
D.汤的香气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D
5.(2024玉溪红塔区期末)“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6.2023年4月9日,柳州马拉松暨警察马拉松在柳州市鸣枪开跑。参赛者在“花海”中奔跑,满城花香弥漫,这是一种 现象;温度越高,香味就越浓,这是由于温度越高, 。
C
扩散
分子运动越剧烈
7.春末夏初,满街桂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说明分子在 .
。不粘锅中两滴水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一匙糖放入热水中很快能使整杯水变甜,这说明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少,说明了 。
8.(物理学与日常生活)腌制腊肉时,在肉的表面涂抹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整块肉都变咸了,这是 现象;用打气筒为自行车打气时,往下压活塞,会感觉到阻力的作用,这个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
不停地
做无规则的运动
引力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间隙
扩散
斥力
9.(2023昆明期中)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组成,图中原子内部结构的最小微粒是 。
电子
夸克
10.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放置,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玻璃板后,通过观察瓶内气体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B
11.(2023昆明一模)如图所示,小西所在的实验小组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将50 mL的水倒入50 mL酒精中,意外发现总体积为 98 mL,为此小西和小马展开讨论,小西认为这是因为在倒水的过程中,有部分水沾在了量筒的内壁上所致;但小马认为总体积变小还和分子间存在间隙有关,两人为此争论不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利用图中的器材(相同规格的量筒有多支、水和酒精充足),接下来小马可以 .
,观察到 ,
就可以说明分子间确实存在间隙。
用相同规格的量筒取
30 mL的水和30 mL的酒精,用装水的量筒往酒精中倒入20 mL水
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 50 mL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