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语文 2 走月亮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运载”“风俗”“汩汩”等词语的含义。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出自己熟悉的场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月夜的美,体会文中的意境。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月光下的美好意境。
感受作者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文中“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明亮、柔和,而且通过列举不同的被照亮的事物,如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等,将月光下的美丽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增强文章节奏感和表现力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2. 教学难点
理解“走月亮”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出丰富的画面,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可能对“走月亮”这种习俗比较陌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乡村文化和亲情纽带的意义。需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讲解描写月光下景色的段落时,可以让学生先默读,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大声朗读,读出月光的柔和、宁静。
2. 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播放月光下的乡村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笔下的月夜之美。
3.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如“为什么作者要和阿妈走月亮?”“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例如,在分析文中描写作者和阿妈之间亲情的段落时,可以让小组内成员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类似经历,然后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这种亲情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一些美丽的月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月夜下,你们最想做什么呢?”
2. 引出课题“走月亮”,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走月亮”是什么意思。然后简单介绍“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散步、嬉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鹅卵(luǎn)石”“俗(sú) 世”“跃(yuè)出”“稻穗(suì)”“镀(dù)亮”等,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纠正读音。
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运载”(装载和运送)、“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20分钟)
1.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月光下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如“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分析这些描写的特点,指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和柔和,同时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等,展现出月光下的乡村景色的美丽和宁静。
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段,体会这种描写的妙处。
2. 文中除了描写景色,还描写了“我”和阿妈之间的哪些互动?这些互动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找出描写“我”和阿妈互动的段落,如“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互动体现了“我”和阿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阿妈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过很多地方,这是一种充满爱意的陪伴。
让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相处的类似场景,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3. 深入探讨“走月亮”这一习俗的意义。
提问学生:“走月亮”仅仅是在月光下散步吗?它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呢?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如“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它不仅是一种行为的描述,更象征着“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纽带,是一种传统习俗传承下来的家庭温暖和幸福的体现。同时,“走月亮”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月光下欣赏家乡的美景,感受家乡的宁静与和谐。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和家人一起散步、旅游等场景,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经历。
教师给出示例:“夕阳是那样的美丽,阳光是那样的温暖,照红了高高的摩天轮,照红了公园的绿树,也照红了,照红了我和爸爸走过的小径和草地。爸爸宽厚的手扶着我,我听得到爸爸沉稳的心跳。我们走过波光粼粼的湖边,走过弯弯的木桥;走过花香四溢的花坛,走过儿童游乐区和休闲广场……”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分享与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写的段落,互相交流评价,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描写的月光下的景色、“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以及“走月亮”这一习俗的意义等。
2. 强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月夜景色,更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去发现美,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搜集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夜晚景色的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课堂练习例题及答案
(一)字词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yuè pán(月盘) é luǎn shí(鹅卵石) sú shì(俗世) yuè chū(跃出)
答案:月盘、鹅卵石、俗世、跃出。
2.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载:zài(运载) zǎi(记载)
答案:示例:载歌载舞(zài)、刊载(zǎi)。
(二)句子练习
1. 仿照例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例句: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答案:太阳是那样炽热,阳光是那样耀眼,照亮了辽阔的大海,照亮了海边的沙滩,也照亮了沙滩上的贝壳和礁石。
2. 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很幸福。
答案: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难道不幸福吗?
(三)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 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月光下的溪水、鹅卵石、小水塘等溪边的景色,以及“我”回忆起白天在溪边的活动。
2. 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水塘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倒映着月亮的可爱模样,表现出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
(四)写作练习
以“夜晚的公园”为主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夜晚的公园宛如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月光洒在湖面上,像给湖面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湖边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草丛里的蛐蛐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公园的小径上,偶尔有几个散步的人,他们像是这个童话世界里的精灵,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