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5 17: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单选题
为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胡杨树生长表现出对环境的极强适应性。庞大的根系可以深入到地下20多米,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递进,同一植株上会出现不同形态的叶片,且大致自下而上出现由“披针形叶—菱形叶—阔卵形叶”的渐变形态(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胡杨根系深入地下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固高大的树干 B.防止冬季被冻伤 C.储存生长有机质 D.汲取更多的水分
2.从披针形叶到阔卵形叶的变化,体现了( )
①树叶的新老差异
②年降水量的差异
③光合作用的强弱
④土壤肥力的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通常情况下,在山地垂直带谱中,落叶阔叶林带位于针叶林带下方,内蒙古阴山山脉北坡出现了阔叶林与针叶林带倒置现象,落叶阔叶林带下方为温性针叶林带(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阴山北坡阔叶林与针叶林带倒置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风速
4.寒温性针叶林带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是( )
A.枯枝落叶多 B.降水量大 C.微生物活动弱 D.土壤肥沃
位于云南蒋家沟的某干热河谷因滑坡、崩塌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其中稳定区位于坡面上沿;失稳区位于坡面中部;堆积区位于坡脚。堆积区由砾石及松散固体物质堆积而成。研究发现其阴坡与阳坡植被多样性差异较大,下表为该河谷阴阳坡不同区段样地基本特征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坡向 经纬度 区段 海拔(米) 坡度(度) 优势种 植被覆盖度(百分比)
阴坡 103°8'30"E26°14'38"N 稳定区 1550—1600 16 扭黄茅、芸香草、拟金茅 92.2
失稳区 1500—1550 25 芸香草、扭黄茅 62.2
堆积区 1450—1500 30 鬼针草 27.6
阳坡 103°8'6"E26°15'15"N 稳定区 1500—1600 25 扭黄茅、田箐、黄背草 92.1
失稳区 1400—1500 30 扭黄茅、田箐、荩草 62.7
堆积区 1300—1400 40 荩草、铁苋菜 32.2
5.该河谷稳定区与堆积区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A.稳定区泥沙堆积,利于多数植被生长 B.稳定区河流冲淤,利于多数植被生长
C.堆积区焚风效应,不利多数植被生长 D.堆积区砾石堆积,不利多数植被生长
6.该河谷阳坡较阴坡植被多样性更丰富的原因是( )
A.阳坡位于河谷以南,热量条件更好 B.阳坡地质灾害频繁,植被不断更替
C.阴坡太阳辐射弱,水分条件更充足 D.阴坡乔木茂密,抑制了草本的生长
高黎贡山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呈南北走向,垂直带谱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图是该山南段东、西坡观察样地总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该地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均不同于一般单峰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样地海拔较高 B.样地地势平坦 C.样地水热充足 D.样地土壤肥沃
8.造成总物种丰富度西坡总体高于东坡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地势 C.光照 D.土壤
9.东、西坡总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坡水热条件更优越 B.东坡人类活动更频繁
C.东坡自然灾害更频繁 D.西坡地形坡度更陡峭
土壤有机氮是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产物,而微生物的数量会因植被类型和土壤养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而影响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色季拉山地处西藏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结合部林芝市境内,是藏东南半湿润与湿润区的过渡地带,主峰海拔5200米。下图示意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沿海拔梯度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是( )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减少
②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增多
③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递增
④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递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导致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海拔上升( )
①大气降水增多
②冻土融水增多
③土层逐渐变薄
④坡度逐渐变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推测色季拉山土壤微生物量氮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壤质地逐层变细 B.土壤颜色逐层加深
C.土壤氧气含量减少 D.土壤矿物含量增加
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季节多雨,水流不畅,沼泽遍布。如图示意晴朗天气某日三江平原某研究区(48°N,134°E)沼泽0cm、10cm和裸地0cm、1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表示沼泽1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该日,当地( )
A.日出时,地方时早于6时
B.沼泽和裸地10cm深度土壤温度日较差大于地表
C.裸地地表温度始终高于沼泽表面温度
D.沼泽和裸地的地表土壤温度始终高于10cm深度
15.随着退耕还湿的实施,该地区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泥沙含量减小
C.径流季节差异变大 D.汛期洪峰不变
北京市某中学生暑假期间在某植物园拍摄了一张“沙漠玫瑰”的照片(见下图),经查阅资料得知,该植物因其原产地接近沙漠且花朵红如玫瑰而得名。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不耐寒。完成下面小题。
16.“沙漠玫瑰”属于( )
A.热带雨林 B.落叶林 C.草原植被 D.荒漠植被
17.“沙漠玫瑰”根肥大、茎粗壮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光照 B.储存水分 C.抵抗强风 D.降低温度
板根(见下图),也被称为板状根,是热带雨林高大乔木常见的根部形态,具有支撑、吸收营养、呼吸、改变微环境等功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板根一般生长在较浅的土层中,很少深入到土层深处。胸径(又称干径,指乔木主千离地表胸高处的直径)被认为是板根发生的指标因子,且板根的数量和大小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8.推测与其他树木根部相比,板根在高大乔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支撑 B.吸收营养 C.呼吸 D.改变微环境
19.板根一般生长在较浅的土层中,很少深入到土层深处的主要原因是( )
A.雨林地区土层薄,根系易在浅层发育
B.便于热带雨林高大乔木种群的扩散
C.深层土壤板结严重,板根难以深入
D.利于发挥其呼吸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20.板根改变微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提高土壤温度 B.缩短土壤冻结期 C.拦截土壤养分 D.减少地表水下渗
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 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
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 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22.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 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 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
下图是某游客北京时间7月17日16:42,在青海橡皮山(99°35'E,36°48'N)拍摄的某山地牧场的照片。照片中,可清晰显示正前方三个山脊两侧的a、b坡面的植被情况:a坡面光秃秃,而b坡面有青草覆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3.影响山脊两侧a、b坡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 B.热量 C.水分 D.土壤肥力
24.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则比较湿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洋流
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央视主会场拉开帷幕,除了央视主会场,本届春晚还有井冈山、长春、深圳三个分会场。下图为“春晚四个会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5.游客在井冈山旅游时,在山麓地带观察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6.深圳-井冈山-央视主会场-长春四地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和土壤颗粒密度等因素有关,是影响水分入渗性能的重要因素。下表为某城市一采样地不同绿地的土壤容重(g/cm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层/cm 乔 乔灌草 乔草 灌草 草
0-5 1.37 1.37 1.40 1.45 1.53
5-10 1.37 1.37 1.41 1.45 1.49
10-15 1.41 1.38 1.47 1.38 1.52
27.与其他绿地类型比,该地草类土壤容重特点形成的原因是( )
A.垂直结构复杂,土壤孔隙多 B.不易被踩踏,土壤含水量大
C.人工浇灌频繁,土壤易板结 D.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高
28.在城市绿地使用过程中,针对渗透力需求较高的绿地,应当( )
A.选择单一的植被,避免争肥争水 B.经常清扫凋落物,保持绿地卫生
C.压实土壤,增加径流,减少积水 D.经常翻耕或松土,改善土壤结构
某团队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公路沿线地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模拟路旁干枯植被覆盖度对风沙流(挟带沙粒的气流)的影响(图)。在路旁合理覆盖干枯植被能有效减轻道路风蚀,但如果覆盖位置和覆盖度不合理,可能会给路面带来新的威胁。完成下面小题。
29.与无干枯植被覆盖相比,路旁干枯植被覆盖度为50%的情况下,风沙流( )
①总体输沙量锐减
②输沙率最大的高度上移
③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减弱
④90mm高度处输沙率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路旁不合理的干枯植被覆盖,可能造成路面( )
A.风化增强 B.风向反转 C.风速加大 D.风沙掩埋
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近年来,我国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美丽中国”活动。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树木“变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导致甲地区与乙地区树木“变绿”时间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昼夜温差 B.土层厚度 C.降水强度 D.海拔高度
32.植树节前后,为满足乙地区广泛种植的要求,所选树种首先应能适应的环境是( )
A.高寒 B.干旱 C.湿热 D.湿冷
二、材料分析题
3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拉伯平原地处澳大利亚南部,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地表干燥。“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意思,平原上只有矮小的灌木,但是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下图示意纳拉伯平原的地理位置。
(1)推测纳拉伯平原地层中石灰岩形成时的环境特征。
(2)试分析纳拉伯平原“没有树”的原因。
(3)说明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的原因。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水分不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因素之一,还是林木生长和发育的必要环境因子。川西亚高山林区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体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屏障。川西亚高山林区(亚高山暗针叶林)的海拔差异悬殊,地形多变,地貌复杂,一年中土壤很长一段时间被积雪覆盖。下图示意2019年川西亚高山林区5cm、20cm和40cm深度处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1)指出川西亚高山林区三种土壤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特征。
(2)分析3月5cm土壤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最显著的原因。
(3)说明40cm土壤层土壤体积含水量5~10月波动幅度较小的原因。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有机物所含的碳元素。土壤水溶性碳是指土壤中可溶于水的碳。土壤易氧化碳又称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土壤中易被氧化且活性较高的有机碳,能够反映群落植被环境与土壤环境的早期变化,周转时间较短,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碳库是仅次于海洋和岩石圈的第三大碳库,其微小的变动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作为秦岭主峰的太白山,因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拥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图1、图2为太白山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与植被带的关系示意图。
(1)从碳循环的角度,简述土壤碳库对陆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过程。
(2)简述太白山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水溶性碳与植被带的关系。
(3)与该地其他植被带相比,分析高山草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可知,杨根系深入地下是为了适应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干旱地区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所以胡杨根系深入地下主要是为了吸收水分,D正确;根系深入地下有利于稳固树干,但这并非胡杨的主要目的,A错误;胡杨根系深入地下不能防止枝干和叶片冬季被冻伤,B错误;土壤有机质多在土壤上中部的枯枝落叶层与腐殖质层,与根系深入地下无关,C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致自下而上出现披针形叶菱形叶阔卵形叶”可知披针形叶先于阔卵形叶生长出,①对,胡杨的披针形叶叶片面积小,光合作用效率低,阔卵形叶叶片面积大,光合作用效率更高,③对,B正确;由“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可知,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因此年降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②④错,ACD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与针叶树种相比,阔叶树种叶片面积大,蒸腾耗水多。较低海拔处由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无法满足阔叶树种对水分的需求,从而形成温性针叶林带。故选B。
4.答案:C
解析: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慢,积累最多。故选C。
5.答案:D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稳定区位于坡面上沿,坡度较小,侵蚀和堆积作用弱,A、B错误;堆积区坡度大,且多以砾石和松散固体物质为主,缺少土壤,不利于植被生长,D正确;堆积区位于坡脚,两侧均有,所以不是焚风影响导致的植被少,C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阳坡和阴坡除了坡向差异之外,阳坡三个区的坡度均大于阴坡,所以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导致植被不断更替,B正确;根据经纬度可知,河谷以南的是阴坡,故A错误;此处是亚热带干热河谷,不管是阴坡还是阳坡水分条件都差,故C错误;表格中阴坡植被基本都是草本植物,缺少乔木,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样地东、西两坡基带在海拔1500米以上,总体上海拔较高,因此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主要受受热量条件的影响,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降低,而没有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总物种丰富度西坡总体高于东坡,主导因素是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逐渐增加,这有利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的提高,所以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东坡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梯度较小,西坡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变化梯度较大。西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总物种丰富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梯度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人类活动更频繁,物种丰富度应该降低,东坡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梯度变大,B项错误;东坡自然灾害更频繁,总物种丰富度应该更低,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梯度变大,C项错误;西坡地形坡度陡峭,垂直方向上水热条件变化显著,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变化梯度较大,D项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在色季拉山东坡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中,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逐渐减少,①正确;在4300m处,土壤微生物量氮达最大值;在3700m处,土壤微生物量氮达最小值,②错误;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量氮呈减少趋势,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少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降水增加,土壤变得相对湿润;加上高海拔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比较普遍,随着生长季气温的逐步升高,冻土融化的水分使得土壤水分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会增加,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积累,从而导致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②正确;随海拔上升,土层逐渐变薄,不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的现象,③错误;随海拔上升,坡度不一定变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土壤环境因素(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等)、植被覆盖和凋落物输入、气候以及地形和海拔等。通常,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这将会影响到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而好氧微生物在氮的循环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氧气含量的降低可能导致微生物对氮的转化和利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量氮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C正确;随土层加深,风化强度减弱,土壤质地逐层变粗,A错误;土壤颜色与土壤成分有关,不一定逐层加深,B错误;土壤矿物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土壤温度变化主要受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影响,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最剧烈;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水分对土壤具有保温作用,相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日变化裸地比沼泽更剧烈。曲线①变化幅度最大应表示裸地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曲线②变化幅度次之,应表示沼泽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曲线③表示裸地1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曲线④的变化幅度最小,应表示沼泽1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日出之后光照增强,裸地0cm深度土壤温度应最先上升,据上题分析得知①是裸地0cm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其气温开始上升的时候在北京时间5时左右,当地经度134°E,较120°E偏东14°,时间多56分钟,所以此时当地日出地方时在6时之前,A正确;10cm深度沼泽和裸地温度曲线(③和④)变动幅度小,故土壤温度日较差小于地表,B错误;夜间和早晨裸地地表土壤温度低于沼泽表面,C错误;白天部分时段沼泽和裸地的地表土壤温度高于10cm深度,而夜间低于10cm深度,D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退耕还湿会使湿地面积增加,湿地具有调节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更加平稳,季节差异变小,而非增大,也会使汛期洪峰减小,ACD错误;湿地能阻滞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B正确。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植物因其原产地接近沙漠且花朵红如玫瑰而得名”可知,“沙漠玫瑰”属于荒漠植被,D正确;该植物的原产地接近沙漠,不可能属于热带雨林、落叶林和草原植被,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植物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不耐寒”可知,该植物生长的地方气温较高、干燥少雨,故根肥大、茎粗壮主要是为了储存水分,B正确;沙漠地区光照十分充足,植被不需要增强光照,A错误;关于该植物的生长习性中并没有强调对风力的适应性,且不是所有的沙漠地区都风力大,C错误;根肥大、茎粗壮与植被降低温度无关,D错误。故选B。
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板根的数量和大小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推断,乔木越高大,胸径越大,相应的板根越大、数量越多,因此与其他树木根部相比,板根在高大乔木生长过程中主要发挥的是支撑作用。
19.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岩石易风化形成土壤,土层较厚,A错误;植物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使种群扩散,板根属于根系的一部分,对乔木种群的扩散基本无影响,B错误;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一方面土壤中水分多、空气少,另一方面植被生长快,枯枝落叶较多,有机物分解快,营养物质大多集中在浅层土壤中,因此板根生长在浅层土壤中更有利于其充分发挥呼吸和吸收营养的功能,而不是因为深层土壤板结阻挡了根系深入,C错误、D正确。
2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乔木的板根很发达,可以促进地表水下渗,且对土壤养分具有拦截作用,形成板根上坡位养分的富集区,改变微环境,故C正确、D错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温度高,且板根对提高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大,A错误;板根主要发育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地区土壤无冻结期,B错误。
21.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工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A。
22.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正确;若考虑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AB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快,AB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23.答案:C
解析:橡皮山降水主要受冬季风影响,东南坡(a)为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且为阳坡,蒸发较多,土壤水分少,不利于植被生长,草原面积小:西北坡(b)为冬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且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多,有利于草类生长,草原面积广,故两坡差异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C正确。坡度、热量、土壤肥力不是a、b坡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排除 ABD。故选C。
24.答案:C
解析:新疆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山岭阻隔,富含水汽的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而北京距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强烈,形成湿润的气候,故海陆位置是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C正确。两地纬度相当,A错误:地形虽对水汽有阻碍作用,但是迎风坡也会造成降水增多,新疆有些地区降水多就是因为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故地形虽有影响但不是主因,B错误:洋流对两地影响都较小,D错误。故选C。
25.答案:C
解析:井冈山处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游客看到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对。
26.答案:A
解析:从南至北由深圳到长春,纬度逐渐升高,热量逐渐减少,因此其自然景观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27.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其他绿地类型比,该地草类土壤容重偏高。由于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容重越大说明土壤的孔隙度越小,A错误;土壤容重越大,反映了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越差,因此土壤含水量应相对较少,B错误;人工浇灌频繁,会导致土壤空气减少,造成土壤板结,C正确;通常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少,透气性、透水性差,土壤肥力不高,D错误。故选C。
28.答案:D
解析:在城市绿地使用过程中针对渗透力需求较高的绿地,应想办法降低土壤容重,由于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容重降低能够反映出土壤孔隙度增加,透气透水性增强,选择单一植被对于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不大,A错误;清扫凋落物不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利于改善土壤结构,B错误;压实土壤会导致土壤容重升高,不利于渗透力需求较高的绿地,C错误,经常翻耕或松土,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利于降低土壤容重,可提高绿地的渗透力,D正确。故选D。
29.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两幅图的纵坐标都代表输沙率。对比两图纵坐标数值可知,与无干枯植被覆盖相比,路旁干枯植被覆盖度为50%的情况下,风沙流的输沙率锐减,说明总体输沙量锐减,①正确;干枯植被覆盖度由0变为50%时,输沙率最大的高度由贴地层上移到约100mm处,②正确;两种情况下,都是风速越大,输沙率越大,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没有减弱,③错误;与无干枯植被覆盖相比,路旁干枯植被覆盖度为50%的情况下,90mm高度处输沙率减小,④错误。故选A项,BCD错误。
30.答案:D
解析:路旁干枯植被覆盖的主要作用是减轻风力对地表的侵蚀,降低风速,降低风沙流的输沙率,但如果覆盖位置和覆盖度不合理,可能会导致风速降低后部分风沙在路面沉积,使道路被风沙掩埋,D项正确;覆盖后,路面接受的阳光减少,风化作用减弱,A错误;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有关,植被覆盖只影响风力大小,无法使风向发生反转,B错误;植被覆盖后,地表摩擦力变大,风速变小,C错误。故选D。
31.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区位于3月底前变绿,乙地区位于3月底后变绿;甲地区比乙地区树木变绿的时间早,甲地与乙地纬度大致相同,甲地位于华北平原,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甲地海拔低,气温回升速度快,乙地海拔高,气温回升速度慢,故甲地比乙地先变绿,D选项正确。影响植被变绿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和降水,与昼夜温差、土壤厚度关联度较小,排除A、B选项。3月前后华北地区未进入雨季,两地降水均较少,C选项错误。故选D。
32.答案:B
解析:由于乙地区变绿的时间为3月底后,要在植树节即3月12日前后广泛在此区域种植,此时黄土高原地区雨季未至,其水资源条件较少,地表较为干旱,树木不易存活,此时所选树种应首先适应的环境为干旱,B选项正确。植树节前后,气温已开始回升,并不会出现高寒状况,A选项错误。3月华北地区未进入雨季,降水较少,不太可能出现湿润环境,C、D选项错误。故选B。
33.答案:(1)浅海环境,气候温暖。
(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树木难以存活;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不利于树木扎根;多石灰岩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缺水,树木难以生长。
(3)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风速较小;石灰岩覆盖,土层浅薄,风蚀物源少;灌木具有一定的固沙作用,起沙阻力较大。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石灰岩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含义。该地区高大树木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位于30°S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降水较少;而夏季时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因此该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树木存活率较低;该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土层较为浅薄,土壤肥力较低,不适合树木的生长;该地区多为石灰岩,多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匮乏,树木难以生长。
(3)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长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风速较小;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风蚀物质较少,风沙来源较少;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灌木分布,灌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起沙阻力较大。
34.答案:上层砂土质地粗,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易蒸发;下层黏土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阻碍下渗;雨季(6—9月)降水多,上层易饱和积水,造成涝害,旱季(10月一次年5月)土壤水分含量低,缺水导致干旱。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结构的功能。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应从土壤质地构成、物理特征对水分蒸发和下渗的影响进行分析。砂质壤土质地粗,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易蒸发;壤质黏土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阻碍下渗。因此雨季水多成涝,旱季缺水干旱。
35.答案:(1)土壤体积含水量并未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是整体呈现20cm深度>5cm深度>40cm深度。
(2)3月气温回升,5cm深度土壤层开始解冻;表层积雪融化,对5cm深度土壤层具有水分补给作用。
(3)该土壤层深度较深,受外界气温、光照和风力影响弱,土壤水分蒸发量小;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冠层和根系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强,受地表径流的影响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川西亚高山林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不是越往下,水分越多,而是20cm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最多,其次是5cm深度,最后是40cm深度。
(2)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每年的3月是春天,伴随着当地的气温回升,土壤表层的积雪开始融化,5cm深度土壤层开始慢慢解冻;融化的积雪会对5cm深度土壤层有水分补给,从而使5cm左右的土壤含水量上升。
(3)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40cm左右的土壤较深,土壤中的水分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少,因此土壤中的水分变化较少;其次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森林的冠层和根系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强,因此地表径流较少,同时对土壤中的水分影响较少。
36.答案:(1)土壤碳库以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形式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将土壤中的无机碳或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2)从低山混交林带至高山草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总体呈波动增加;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桦木林带土壤水溶性碳含量最高。
(3)高山草甸带植被较密集,土壤中枯落物的含量较高;
高山草甸带分布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枯落物的速度较慢,有机物积累量较大。
解析:第(1)问,土壤碳库对陆地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结合碳元素的运移特点分析。
主要形式 运移过程
碳固定 土壤碳库以有机碳或无机碳的形式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碳排放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土壤碳库中的无机碳或有机碳转换为二氧化碳,并释放进大气中
第(2)问,结合图中数据,围绕不同植被带的三种含碳化合物的含量进行阐述,见下图:
第(3)问,第一步,分析高山草甸带土壤的特点。第二步,对比其与其他植被带的差异。第三步,结合高山草甸生长的自然环境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原因。高山草甸带所处地带平均气温较低,热量与水分条件较差,土壤发育程度较低,草甸的密度较大,枯落物及根系能够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碳,而其他植被所处地带温度较高,土壤发育程度较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较快,导致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