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生物圈与植被
一、单选题
植被覆盖度指示了植被的茂密程度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指示作用。下图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内蒙古自西向东植被的分布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荒漠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2001~2010年内蒙古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 )
A.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B.森林生态区下降趋势最明显
C.草原生态区增加趋势最明显 D.荒漠生态区增加趋势最明显
影响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因素包括:气温、降雨以及干旱发生的月份等。蒙古国大部分城区植被生长受干旱影响较强,其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用系数R表示(R等于植被覆盖度和降水蒸散发指数的比值)。左图是蒙古国2001-2019年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敏感系数的趋势统计图,右图是蒙古国不同月份与敏感系数趋势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题。
3.蒙古国植被总体上对干旱响应最敏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据图可推测蒙古国( )
A.年平均气温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负向的
B.年平均降水量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正向的
C.水分平衡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
D.土壤性质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
植物对其生长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读“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植物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枝叶繁茂 C.树杈众多 D.植株高大
6.该地区典型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荒漠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8.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某地理科研小组用群系指标研究山西省植被的地带性,将各群系归并到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后,统计每个县群系的个数和面积,其中群系密度=群系个数/县面积,下表示意山西省植被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以Pearson系数表示(注:Pearson系数代表皮尔逊系数)。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经度 纬度 海拔高度
Pearson Pearson Pearson
群系密度 植被 1984 ○ ■ ■
2005 ○ ○ ○
森林 1984 ■ ■ ○
2005 ■ Δ ○
灌丛 1984 Δ ■ ■
2005 Δ ○ ○
草本植被 1984 ■ ■ ○
2005 ○ Δ ○
栽培植被 1984 ○ ■ ■
2005 ○ ■ ■
注:■有相关关系,Pearson≤0.01Δ;有相关关系,0.01≤Pearson≤0.05;○无相关关系
9.山西省植被地带性研究结果显示( )
A.森林群系密度与经度有关,与纬度无关
B.灌丛的群系密度与经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
C.从1984~2005年植被地带性受到干扰
D.栽培植被与海拔高度无关
10.山西省东南部为半湿润地区,该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热带草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下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自然带)。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12.影响乙自然带植被特征的气候因素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低温少雨 C.夏季干旱炎热 D.冬季寒冷干燥
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有多种自然景观呈条带状环绕凸岸(下图)分布,植被的分布情况也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图中的自然景观带分别是( )
A.①草本植被、②湿生植被、③灌木植被
B.①湿生植被、②草本植被、③灌木植被
C.①湿生植被、②灌木植被、③草本植被
D.①灌木植被、②草本植被、③湿生植被
14.图示河流凸岸灌木树龄的分布规律是( )
A.从西南侧向东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增加 B.从西南侧向东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减小C.从东南侧向西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增加 D.从东南侧向西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减小
15.科研团队计划研究该处河湾迁移速率,可测算( )
A.同龄灌木与凸岸顶端的距离 B.不同龄的灌木与凸岸顶端的距离
C.同龄草本植物与凸岸顶端的距离 D.不同龄草本植物与凸岸顶端的距离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如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碎石 B.草甸 C.荒漠 D.冰川积雪
17.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18.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
A.拓展林草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 D.减少荒漠化土地
下图为某地猴面包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荒漠 B.温带草原 C.热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20.猴面包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 )
A.隔热 B.储水 C.给养 D.防风
林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隙对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疆尉犁和轮台两县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处于塔里木河中游,保护区内的胡杨林主要靠吸收河流两岸的地下水存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塔里木河上游进入中游的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为了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补水,修筑了塔里木河中游堤防阻止洪水漫溢。下图示意该地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新增林隙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图示时期,该保护区新增林隙( )
A.1957—1966年增长最多 B.1977—2006年逐年增长
C.2007—2011年年均增长最多 D.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22.林隙增多会使林内( )
A.昼夜温差减小 B.利于森林更新 C.空气湿度增大 D.喜阴植物增多
23.导致2000年以来该保护区林隙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上游来水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中游修筑堤防 D.人类活动干扰
下图为游客在黄山某处拍摄到的“高山草甸与松林景观照片”。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高山草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5.与图中植被相邻的较低海拔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灌木林 C.高山针叶林 D.高山针阔混交林
图1为世界某种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图2为甲地气候统计资料图,读图判断问题。
26.判断图示植被类型对应的景观图是( )
A. B.
C. D.
27.该类植被的广泛分布反映其环境的特点是( )
A.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 B.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C.冬季漫长,气候冷湿 D.夏季干热,冬季温湿
28.图示甲地(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若植被破坏严重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
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加 B.地下水资源增加
C.加剧土地盐碱化 D.水土流失严重
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火烧后第一年,芦苇植物群落( )
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30.火烧干扰区域( )
A.表土含水量降低 B.地下水水位上升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表温度下降
31.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
A.喜湿耐寒 B.喜阴忌晒 C.喜光耐旱 D.喜凉忌涝
厄瓜多尔是南美最小的国家之一,生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欠发达,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下图为厄瓜多尔概况及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2.厄瓜多尔生物种类众多的自然原因有( )
①热量充足
②山地垂直高差大
③河网密布
④区域内降水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3.厄瓜多尔拟与中国合作开发自然资源,推测可开发的自然资源有( )
①水电资源
②生物资源
③矿产资源
④太阳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霞梧桐已被定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于落叶小乔木,树干挺拔,根系特别发达。某地理研究小组通过对狮子岩—阳元山景区(图甲)的初步调查发现,受生存环境与种群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岩壁上成群散布(图乙)。
(1)推测丹霞梧桐在图甲椭圆部位分布较多,而周围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
(3)请为保护丹霞梧桐提出合理化建议。
3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孙德尔本斯红树林位于恒河与其他河流交汇冲积形成的三角洲沿岸地区。红树林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抵御风浪袭击,是鱼虾生长的有利场所。下面图1示意孙德尔本斯红树林的位置,图2示意红树林景观。
(1)分析该地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原因。
(2)简述红树林对鱼虾生长的有利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城朝雨泡轻尘,容舍青青柳色新。”在北方,一树繁花是春,枝头绿叶亦是春。下图为2021中国部分地区树叶变绿日期等值线图。一般当旬平均气温稳定超过5℃时,杨树、柳树、桃树、槐树等落叶乔木就会陆续长出绿色的叶子。
36.指出影响我国各地落叶乔木树叶变绿日期不同的主要因素。
37.归纳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树叶变绿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原因。
38.简述甲、乙两地区树叶变绿时间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的影响。土壤中各层热量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昼夜不停地进行交换,使得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根据相关研究可把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分为三种类型: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其中日射型指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辐射型指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图1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地一天中1时、9时、13时、19时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图2示意该地一年中1月、4月、7月、10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
39.在图2的方框内填上对应的数字,并描述该地土壤温度的年变化特征。
40.指出该地日射型土壤温度垂直分布最明显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形成内蒙古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太平洋,因此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导致植被的分布自西向东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D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M、N、Q,对应的生态区依次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均未呈现下降趋势,A、B错误;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都略有增加,但荒漠比草原在2001年植被覆盖度明显偏低,基数小,植被覆盖度增加更明显,因此2001一2010年内蒙古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最明显,C错误,D正确。
3.答案:B
解析:右图是蒙古国不同月份与敏感系数趋势统计图,蒙古国植被总体上对夏季的干旱响应最敏感,对冬季干旱的响应敏感性最低;从春季开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增强,到夏季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弱。故选B。
4.答案:C
解析:由左图可知,多年平均气温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正向的,A错误;多年平均降水量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负向的,B错误;影响植被对干旱响应敏感性的主要条件有气温、降雨、干旱的时间尺度以及干旱发生的月份,水分平衡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C正确;土壤性质不是关键,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其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6.答案:D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突出自然特征为干旱,故典型植被可能为荒漠。
7.答案:B
解析: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的新生细胞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年轮”的宽窄变化与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故B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在适合生长的季节,树木开始生长,因此形成明显的“年轮”。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故A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由图表可知,森林的群系密度与经度和纬度都相关;灌丛的群系密度与经度相关性发生的变化不大,从1984~2005年植被群系密度的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发生改变,植被地带性受到干扰;栽培植被与海拔高度具有相关性。
10.答案:D
解析:山西省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11.答案:A
解析:甲位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丙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A。
12.答案:C
解析:乙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为减少水分蒸腾,植被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绒毛。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砾石滩距离河道近,所以边滩地区最初生长耐水植被;后期随着植被对泥沙的阻挡,加剧了凸岸的沉积,河道继续向西南方推移,原边滩不断远离河水,使得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生长;土壤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可以生长灌木植被,故河湾凸岸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呈现③湿生植被、②草本植被、①灌木植被的分布格局。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由西南侧向东北侧排列了不同树龄的灌木,则通过测算不同树龄的灌木与凸岸顶端的距离,可以推出该处陆地远离河流的速度,即河湾迁移速率。
16.答案:B
解析: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
18.答案:B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故选B。
19.答案:C
解析:图中主要植被以草类为主,间杂高大稀疏的乔木,干粗叶小,为适应当地季节性降水变化较大而适应环境变化,是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植被,C对;热带荒漠无高大乔木,温带草原除草类外树木多为灌木,落叶阔叶林带以森林为主而非草原,A、B、D错。故选C。
20.答案:B
解析:猴面包树生活地区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降水差异极大,为了能度过缺水的干季,粗大树干在湿季大量储存水分,以保证干季的蒸发和生命活动,B对;隔热、给养、防风不是猴面包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A、C、D错。故选B。
2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该保护区新增林隙1997-2006年增长最多,A错误;1987-1996年间新增林隙有减少,B错误;2007-2011年之间,间隔4年,间隔时间最短,年均增长最多,C正确;增长速度从1947年到1976年之间较快,1976年到1996年增长较慢,1997年到2006年增长较快,2006年后速度减慢,D错误;故选C。
22.答案:B
解析:林隙增多会使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林隙对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光照增强,有利于森林更新,B正确;光照增强,温度升高,蒸发增大,空气湿度减小,C错误;光照增多,会使喜阳植物增多,D错误;故选B。
2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知,胡杨林处于塔里木河中游,主要靠吸收河流两岸的地下水存活,如果河流水位下降,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胡树枯死新增林隙数量增加,据图所知,2000年以后林隙数量猛增,说明胡杨林枯死新增林隙数量增加,据材料所知,2000年塔里木河中游堤防的建设阻挡了洪水漫溢,进一步减少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位下降,故胡杨林枯死,新增林隙数量增加,B正确;上游来水减少、中游修筑堤防、人类活动干扰都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但不是林隙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ACD错误;故选B。
24.答案:B
解析:图示为黄山的高山草甸与松林景观照片,由松林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此处的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分布在该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水分容易聚集,高山草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该地空间尺度小,气温光照差别不大,土壤类型不是决定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且同一区域土壤差异较小,可能主要表现为地形地势导致的土壤水分的差异,ACD错误,故选B。
25.答案:D
解析:此处的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为高山自然带,与图中植被相邻的较低海拔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应为森林种类的过渡地带,高山针阔混交林最有可能,D正确,故选D。
26.答案:D
解析:结合图片可判断,A表示草甸,B表示热带稀树草原,C表示灌木丛,D表示常绿阔叶林,结合该植被所分布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气候资料图可判断,其分布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植被生长的地区热量和水分条件好,会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会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A错误;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会形成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景观,与第1题判断相匹配,B正确;冬季漫长,气候冷湿可能会形成草甸、针叶林景观,C错误;夏季干热,冬季温湿会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D错误。故选B。
28.答案:D
解析:
答案:结合所学可知,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该地区失去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果,导致水土流失问题,D正确;植被可以调节径流,但不会使河流径流总量明显增加,A错误:植被破坏后会使得雨水的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B错误;土壤盐碱化一般出现在气候干旱、地势平坦低洼的地区,且大多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导致的,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29.答案: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火烧后第一年草本植物的盖度降低,灌木植物的盖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降低,灌木植物高度升高;草本植物、灌木植物的密度均增大;“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说明生长期延长。故选C。
30.答案:A
解析:火烧使土壤热量增加,蒸发量上升,因此火烧干扰区域,表土含水量下降;火烧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下降;火烧干扰区域的太阳辐射变化不大。故选A。
31.答案:C
解析:火烧后,地表少了植被覆盖,透光性增强,加上蒸发增强,地表干燥,入侵的植物多喜光耐旱;由于火烧干扰区域的土壤光照更强,持水性更差,不适宜喜阴、喜湿、喜凉的植物生长。故选C。
3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地处热带,热量充足,山体的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故形成的生物种类众多,①②正确;河网密布与区域内降水丰富不是生物种类多样的主要原因,③④错误;故选A。
33.答案:B
解析:由上题已知,当地生物资源丰富,②正确;图中石油、金矿、铜矿等资源丰富,③正确;读图可知,厄瓜多尔降水较多,该区域水电资源丰富,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当地经济落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加上石油资源丰富,对水电和太阳能等能源需求量小,故开发力度小,①④错误;故选B。
34、
(1)答案:地势陡峭,多岩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或答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岩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其他植物难以生存(或答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
解析:由材料“受生存环境与种群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岩壁上成群散布”可知,影响丹霞梧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环境与种群间的竞争等。图甲椭圆部位等高线密集,属于丹霞岩壁,地势陡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而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岩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丹霞梧桐分布较少。
(2)答案: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岩壁干旱、贫瘠的环境。
解析:丹霞梧桐在丹霞岩壁上成群散布,岩壁上风力大,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可以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丹霞岩壁上土壤、水分条件差,根系特别发达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岩壁干旱、贫瘠的环境。
(3)答案:进一步深入调查,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
解析:保护丹霞梧桐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减少人类破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禁止砍伐。
35.答案:(1)孙德尔本斯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优越;孙德尔本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土,适宜红树林生长。
(2)大量的泥沙沉积物、枯枝落叶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虾提供丰富的饵料;红树林树干、树根结构复杂,为鱼虾提供栖息的场所,且能够保护鱼虾免受天敌捕食。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再结合孙德尔本斯的地理位置即可回答。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浪袭击,从而为鱼虾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并且保护鱼虾免受天敌捕食;其次,红树林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为鱼虾提供丰富的饵料。
36.答案:纬度(或热量)、海拔(或地形)。
解析:根据材料“一般当旬平均气温稳定超过5℃时落叶乔本就会陆续长出绿色的叶子”,可知我国各地落叶乔木树叶变绿日期不同,说明各地气温稳定超过5℃的日期不同,影响树叶变绿的因素即为影响气温的因素,陆地上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与海拔。
37.答案:特征:树叶变绿日期等值线大致呈纬向分布(或树叶由南向北依次变绿)。
原因:我国东部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直射点位置由南向北推进,气温也随之由南向北逐渐上升。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树叶变绿等值线大致呈东西走向,纬向分布,变绿日期由南向北递增。春季,我国气温从南向北降低,而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我国气温由南向北各地依次出现升高趋势,落叶乔木依次变绿;且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树叶变绿等值线较为平直。
38.答案:海拔。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海拔低,旬平均气温先达到5℃及以上,树叶变绿较早;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海拔高,旬平均气温达到5℃及以上日期较晚,树叶变绿较晚。
解析:由等值线图可知,甲地树叶变绿日期早于3月21日,乙地树叶变绿日期晚于3月21日。甲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受海拔差异的影响,甲地旬平均气温先于乙地达到5℃,树叶变绿较早。
39.答案:
年变化特征:该地表层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大,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变小。
解析: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我国华北地区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因此可判断表层土壤温度最高的是7月,最低的是1月。4月土壤表层升温快,下层升温慢,因此表层以下100—200cm土壤温度比表层低;10月土壤表层降温较快,下层降温较慢,因此表层以下100—200cm土壤温度比表层高。故从表层看,四条曲线自左向右依次表示1月、4月、10月、7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描述土壤温度年变化特征要注意表层与深层的差异,表层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变小。
40.答案:夏季。原因:夏季,该地表层土壤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先增热且增热迅速,热量由地表向下层传递,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日射型土壤温度垂直分布在夏季最明显。
解析:日射型土壤温度垂直分布指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深层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表层。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地表接收热量最多,表层土壤温度此时最高,热量由地表向下层传递的过程中不断散失,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