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自然灾害的成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5 17: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单选题
光学天文观测台址是稀缺资源,世界上在运行的大口径光学望远镜与著名的光学天文观测台址主要集中在美洲西海岸。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专家认为,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填补了国际级天文台址的“空白区”。下图示意冷湖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填补了国际级天文台址的“空白区”是指( )
A.白天观测时间长 B.更好的观测东半球天空
C.位于高海拔地区 D.可以观测到南半球天空
2.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建成后,该地区可能对观测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泥石流
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华形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形成的冰珠。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下图示意呼和浩特市平均初霜日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霜形成期间,呼和浩特市夜间的天气状况多为( )
A.雪花飞舞 B.阴雨连绵 C.晴朗微风 D.寒风呼啸
4.霜冻是呼和浩特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但霜冻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 )
A.调整农牧比例 B.扩大农牧业规模 C.缓解水源紧张 D.提升农产品品质
5.在旅游过程中下列地形区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是( )
A.平原 B.山脊 C.山谷 D.山顶
2021年3月中旬我国遭遇了近10年来最强的沙尘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本次沙尘来源于( )
A.蒙古高原 B.德干高原 C.马尔代夫 D.格林纳达
7.该沙尘天气同时伴有( )
A.大风降温现象 B.大气层结稳定 C.全国性暴风雪 D.大气对流旺盛
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寒潮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等省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以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旱情严重,其原因不包括(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农业活动需水量大
C.大风频繁,蒸发旺盛 D.春季降水少
9.华北地区3月寒潮危害要大于1月份,主要原因是3月份( )
A.寒潮强度大 B.为作物生长期 C.寒潮频率高 D.多发生沙尘暴
读我国多洪涝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雨季漫长 B.地势低平 C.河网密布 D.植被稀疏
11.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距海远近 C.锋面位置 D.台风频次
12.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弯曲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13.综合考虑风力、地面气温和土壤湿度等因素我国北方出现沙尘暴天气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读某气象观测点观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表。这次天气系统活动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
日期 平均气温(℃) 气压(百帕) 天气现象
1月1日 12 1 002.5 晴,1~2级偏北风
1月2日 0 1 005.0 中雪,6~8级偏北风
1月3日 -2 1 007.5 阴转晴,2~3级偏北风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15.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滑坡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
B.滑坡一般沿着滑动面下滑
C.泥石流和滑坡多在平原地区发生
D.遇到泥石流应顺沟往下跑
许多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读我国某地区灾害链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D.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17.该地如果发生泥石流,受灾最严重的村落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2019年3月4日央视新闻消息 从昨晚(3日晚)开始,新疆和田、喀什、巴州多地遭遇沙尘暴侵袭。最大风力达8级,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如黄昏,能见度不足百米。我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地2/3在国外,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者。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8.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大多在( )
A.西亚 B.北非 C.南亚 D.中亚、蒙古
19.我国为减少东亚沙尘暴的发生已实施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下列措施能有效减少沙尘暴发生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退耕还草
③建立预报监测系统
④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02年4~10月,读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当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异常最可能表现为( )
A.偏湿暖 B.偏湿冷 C.偏干冷 D.偏干暖
21.图示时刻,甲地正在经历沙尘暴,理由为该地( )
①风速较大
②植被较为稀疏
③湿度较小
④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在10月22~23日( )
A.气温保持稳定 B.大气逆辐射由强逐渐变弱
C.气压保持稳定 D.风向由偏北转为偏西(南)
暴雪后形成的积雪,对可见光是差的吸收体,但对于来自地球表面的红外(热)辐射是很好的吸收体和放射体(吸收率可达95%),因此会影响地温和气温。完成下面小题。
23.积雪对当地气温和地温的主要影响是( )
①导致白天气温较低
②导致白天气温较高
③加快夜间地温下降
④延缓夜间地温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暴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加剧农作物病虫害 B.增加农区沙尘天气
C.减小农田土壤湿度 D.破坏农业基础设施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此次我国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已经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极端天气事件。9月1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了2022年7月20日至8月17日28天内省会城市高温天气累计日数排名,下表为居前10位的省会城市。
位次 城市 天数 位次 城市 天数
1 杭州 28 6 长沙 21
2 南昌 27 7 南京 20
3 福州 26 8 上海 20
4 重庆 24 9 合肥 18
5 武汉 21 10 广州 14
(1)简述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高温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2022年入夏以来表中所示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
(3)说明高温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4)针对频繁出现的高温天气,请提出个人防范的具体措施。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家沟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甘家沟村,是白龙江左岸的一规支沟。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支沟多,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该沟谷两岸山坡坡度大,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极大地增加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下图示意甘家沟的岩石崩塌。
(1)简述甘家沟易发泥石流的自然原因。
(2)指出甘家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危害。
(3)请为甘家沟防治泥石流提出建议。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21年3月14日夜间开始,我国北方地区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多地沙尘弥漫,3月15日傍晚沙尘天气逐渐减弱。此次沙尘天气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千米,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下图示意两个不同时刻的沙尘分布区域。
(1)分析与往年同期相比,蒙古国2021年3月中旬之前可能出现的天气特征。
(2)根据沙尘的来源,推测此次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形成过程。
(3)有人认为,沙尘暴不可能通过人类治理而消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体受破坏而崩坍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易对生态、农业、经济、景观等造成严重影响。崩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水区、崩壁、崩岗体、沟道、洪积扇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密切。在我国南方崩岗造成的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经我国学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综合利用各项生物、工程措施,形成了“上截、下堵、中间削”的经典崩岗治理模式(下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崩岗危害的形成过程。
(2)将图中崩岗治理措施按照“上截、下堵、中间削”的治理方式进行分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智利的北部山区、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等观测台位于西半球,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建成后可以更好地观测东半球天空,填补了国际级天文台址的“空白区”,B项正确;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位于北半球,不能观测到南半球天空,A项错误;天文观测台的选址一般都位于高海拔地区,C项错误;白天观测时间受季节和纬度限制,无法确定,D项错误。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读图可知,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周边沙漠广布,吹起的沙尘暴会降低能见度,影响观测,C项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空气干燥云量少正是在此建设天文观测台的主要原因之一,A项错误;受山脉阻挡,该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B项错误;该地区降水较少,泥石流出现频率较低,D项错误。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华形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形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C正确。雪花飞舞属于降水过程,为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小,排除A;阴雨连绵的天气昼夜温差小,不易成霜,排除B;寒风呼啸会将水汽流失,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D。故选C。
4.答案:D
解析:霜冻灾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使农作物受冻害死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病虫害及虫卵冻死,减少了人们对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D正确。农牧比例是依据政策和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调整,排除A;内蒙古为干旱气候区,不宜扩大农牧业规模,排除B;冻害能够减少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但不能缓解水源紧张,排除C。故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平原地区、山顶、山脊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山谷地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ABD错误,C正确,故选C。
6.答案:A
解析:三月为初春时节,我国盛行偏北风,沙尘来源于偏北方向的蒙古高原,A正确。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均不可能是此次沙尘的来源地。故选A。
7.答案:A
解析:沙尘天气发生时,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最终使得气温降低。同时,沙尘暴发生时,风力强劲,会出现大风现象,大气层结不可能稳定,B错,A正确。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表明空气干燥,不会出现暴风雪,C错。该沙尘暴发生在三月,气温相对不是很高,大气对流并不旺盛,D错。故选A。
8.答案:A
解析:华北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为土壤增加了水分,不会导致旱情严重,A正确。华北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种植区,春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导致旱情严重,B错误。春季大风频繁,会导致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减少,旱情加重,C错误。春季降水少,雨带是7-8月份到达华北,D错误,故本题选A。
9.答案:B
解析:1月份比3月份冷,1月份的寒潮强度和频率要比3月份大,AC错误。3月份冬小麦返青生长,为生长期,寒潮危害大,B正确。寒潮的危害主要是针对农业来说,沙尘暴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本题选B。
10.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多洪涝分布区主要有渤海西岸沿海地区、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渤海西岸沿海地位于北方地区,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因此雨季漫长不是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排除A。我国多洪涝分布区一般位于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一般只有地势低平地区才可能被洪水淹没或地表水积水成涝,因此地势低平是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选项B符合题意。渤海西岸沿海地区位于半湿润地区,河网并不密布,因此河网密布不是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排除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般植被比较密集,因此植被稀疏不是我国多洪涝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排除D。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我国多洪涝分布区都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的降雨往往是洪涝多发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各地雨季的长短、早晚不同,导致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而雨季的长短、早晚差异主要是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的结果,因此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锋面位置,选项C符合题意。我国锋面雨带南北推移,与纬度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我国锋面雨带往往是呈东北—西南走向,与纬线不完全平行,因此纬度位置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A。图中显示,图示多洪涝区大多位于沿海地区,因此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于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排除B。台风频次对东南沿海地区发生洪涝的时段有较大影响,但对北方地区影响不大,因此台风频次不是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D。故选C。
12.答案:C
解析:长江干流易发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使土质更加松软干燥,且春季大风天气显著增多,并会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因此出现沙尘暴天气最多。故选:A。
14.答案:D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三日内气温骤降,并出现降雪、大风天气,显然这是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该天气变化持续时间短,雪过天晴,为快行冷锋,快行冷锋天气系统活动易造成寒潮灾害,D正确:沙尘暴一般出现在春季比较干燥的时候,无降水出现,A错误;表中显示出现中雪,B错误;泥石流是由暴雨激发形成,主要出现在夏季,C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泥石流是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A错误;滑坡一般会沿着坡面,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滑,B正确;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陡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C错误;遇到泥石流应沿着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高处逃生,D错误。故选B。
16.答案:C
解析:从图示灾害链分析,地震能引起其它自然灾害,而其它自然灾害不能引起地震,所以①为地震;崩塌、滑坡能引发泥石流,但泥石流不能引发滑坡和崩塌,所以②③表示滑坡、崩塌,④表示泥石流。故选C。
17.答案:B
解析:泥石流汇集于河谷,于河谷地区运动,甲、丙、丁三村离河谷有一定距离,而乙村位于河谷,易受到泥石流侵害。故选B。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尘物质主要来自于中亚、蒙古、我国西北地区等地,故选D。
19.答案:D
解析:解决区域性特别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植被覆盖率下降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退耕还草、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风蚀的力度,减少扬沙天气和大气中沙尘的含量,①②④正确。预报监测系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沙尘暴危害,无法减少沙尘暴发生,③错误。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为之后创纪录的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结合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其气候异常主要表现在降水稀少、气候异常干旱,地表植被稀疏,沙尘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沙源条件;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4~10月为南半球冬半年,因此气候偏干冷,C正确。故选C。
21.答案:B
解析:甲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①正确;植被较为稀疏不是形成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②错误;位于槽线附近,暖气团抬升,上升气流较强,容易出现阴雨等天气变化,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22.答案:D
解析: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空气中的固体尘埃增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气温下降,A错误;大气逆辐射应该逐渐变强,B错误;图中气压场变化明显,气压不可能保持稳定,C错误;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此时受锋的影响,在锋后形成偏西风,之前应该是在锋前形成偏北风,因此该地的风向变化特点是风向由偏北转为偏西风,D正确。故选D。
2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积雪对可见光是差的吸收体,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积雪反射可见光,大气吸收较弱,导致白天气温较低,①正确,②错误;夜晚地面向外辐射出地面辐射,积雪对于来自地球表面的红外(热)辐射是很好的吸收体和放射体,使得低温下降较缓慢,积雪延缓夜间地温下降,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答案:D
解析:暴雪天气气温低,能够杀死害虫,减少农作物病虫害,A错误;降雪天气能够覆盖地表,减少沙源出露,减少农区沙尘天气,B错误;雪融化成水,能够增加农田土壤湿度,C错误;积雪过多,会压坏房屋,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等,D正确。故选D。
25.答案:
(1)覆盖范围广;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2)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强盛,位置偏西偏北。
(3)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造成供水(供电)紧张;诱发火灾等次生灾害。
(4)减少户外活动;注意补充身体水分;采取合理的降温措施。
解析:
(1)我国高温大气的空间分布特征需要结合空间位置和数值进行分析。
(2)温度需要结合气候、纬度和天气系统进行分析。
(3)高温天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需要结合工农业和生活进行分析。
(4)个人防范的具体措施需要结合温度和生活措施进行分析。
26.答案:(1)土质疏松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对地表冲刷力大;地势起伏大。
(2)冲毁农田、房屋;破坏建筑、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3)提高植被覆盖率;采取工程措施固坡;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解析:(1)泥石流的发生有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结合材料分析,甘家沟整体为一个深切的"V"形谷,地形陡峭;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沟谷内部松散物质数量多、分布广;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支沟多,短时间内就可以汇集大量的水流,对地表冲刷力大。
(2)甘家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如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公共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带来经济损失;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工程措施,如采取工程措施固坡;提高植被覆盖率。非工程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27.答案:(1)疏松裸露的地表可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沙源。此次沙尘天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说明沙源地(蒙古国)3月中旬以前表层土大量解冻、干旱缺水且疏松裸露,因此,与往年同期相比,沙源地(蒙古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2)受(锋面)气旋的影响,沙源地(蒙古国)气流上升,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被卷入高空,在冷锋(偏北风)影响下,沙尘由西北向东南(由西向东)被输送到华北地区。
(3)同意。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生荒漠(提供的沙源);也无法改变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或反对。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过度垦殖、放牧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沙源地和影响区域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防风固沙,消除沙尘暴及其危害。
解析:(1)本题考查沙尘天气形成的天气特征。由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的沙尘来自蒙古国,由此可推测蒙古国3月中旬之前的天气特征使得地面易于起风沙。3月中旬前,地表植被少,裸露土地多。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会使裸露的地表变得干燥疏松,提供大量沙源。
(2)本题考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推测沙尘天气的形成过程应从物质条件(沙源)、动力条件(大风)入手。蒙古国受气旋或冷锋影响,气流上升,裸露松散的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春季多大风,受偏北风的影响,沙尘自西北向东南到达华北地区,形成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3)本题考查沙尘天气的成因。沙尘天气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若赞成,重点分析沙尘天气的自然原因,如地球表面有大面积的荒漠,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地表易于起沙,大风输送沙尘等;如不赞成,重点分析沙尘天气的人为原因,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若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牧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沙源,沙尘暴可能会消失。
28.答案:(1)崩岗集水区汇聚雨水流入崩岗体,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土体稳定性降低,在崩壁处发生崩塌,径流侵蚀搬运崩塌堆积物由沟道带出,在下游区域淤积形成洪积扇,造成掩埋危害。
(2)上截:水土保持林、截水沟;中间削:崩壁小台阶;下堵:石谷坊、拦砂坝。
解析:(1)本题考察崩岗危害的过程。从材料中可看出崩岗的危害主要是对生态、农业、经济、景观等造成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可根据材料中的“上载、下堵、中间削”和图中的各个部位和工程相结合进行解析分类即可。上截是要在崩岗顶部通过造林等方式控制崩岗溯源侵蚀;下堵是修建挡土墙等工程防治泥沙向下游输移;中间削是在中段进行削坡开级,减缓坡度,实施绿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