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走近桂林山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走近桂林山水(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5 17: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走近桂林山水
一、单选题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广泛分布于干燥地区。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雅丹地貌常见于( )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3.读“埃及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图”
该景观破损严重.这主要是由下列哪种作用造成的(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海浪浸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柱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新疆乌尔禾“魔鬼城”长宽约在5公里以上,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土丘呈西北、东南走向。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 B.侧壁陡立 C.沟壑纵横 D.地势平坦
(2)该地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冰川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7.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8.目前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荣幸地印在人民币的背面,称为“国家名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9.下图为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该景观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2)游客游览该景区应重点防御的有( )
①阳光对皮肤的灼伤
②大型野生动物的侵袭
③沙尘暴
④闷热少雨的天气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下图),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0~1℃,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像“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常年盛行东风 B.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C.黄岗岭东侧植被比西侧茂盛 D.“千层饼”状岩层含有化石
(2)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岩浆活动 C.地壳下陷 D.冻融作用
11.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完成1-2题。
(1)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量少 B.地面崎岖 C.下渗率大 D.降雨历时短
(2)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量变大 B.流速变快 C.土质变松 D.土层变薄
12.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图中的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的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中的景观,是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非木之林”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
A.甲—海水侵蚀地貌 B.乙—风沙堆积地貌
C.丙—冰川侵蚀地貌 D.丁—流水溶蚀地貌
(2)甲地的形成过程是( )
①沉积岩形成
②岩石风化
③地壳抬升
④风力侵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3)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
A.土壤、大气与水文 B.植被、岩石与大气
C.土壤、大气与植被 D.岩石、大气与水文
13.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2)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3)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4.读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图1)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图(图2),回答1~2题。
(1)下面我国主要地形区(图1)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c B.云贵高原—d C.青藏高原—a D.东南丘陵—b
(2)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
15.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景观中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16.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左图为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为(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上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快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及成因( )
A.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为迎风披,堆积而成
C.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左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右图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
(1)根据右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指出溶洞所属的地貌类型,并说明该地的气候条件对该地貌形成的作用。
(3)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4)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可能来源。
(5)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18.小明在2019年暑假到我国某地去旅游避暑,他在游记中写到:“所到之处,郁郁葱葱, 峰峦叠嶂,形态各异,溶洞、天坑、天生桥奇异景观应有尽有,想不到曾经的茫茫沧海竟能变成如此美景,大自然的力量真是神迷莫测啊…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一场大雨过后,地面上竟然难以看到雨水汇成的洪流,水到哪儿去了?”
(1)小明游记中反映的是______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填地形区名称)地区,该地区成为避暑胜地的原因是______。
(2)该地区岩石在海洋时期为______(填岩石名称),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该地由海洋变陆地的主要内力作用是______。
(3)该地此季节降大雨的原因是______,但无较大洪流的原因是______,由此可推断该地地表水______。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峭,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区,是在特定地质、岩溶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下形成的。落溪天坑位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堪称是天坑博物馆。居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鄂东北、鄂西北为变质岩,其余均为石灰岩,在这里,隐匿着峰林峰丛、峡谷绝壁、溶洞暗河等无数精彩绝伦的喀斯特奇观。图甲是湖北已发现天坑分布示意图。图乙、图丙示意落溪落水洞崩塌前后状态。
(1)说明落溪天坑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天坑发育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天坑为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m的大型塌陷漏斗。由于受到坑壁的围挡,天坑内部具有特殊的水热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坑底出现了与坑外截然不同的植被群落。云贵高原某天坑由于坑壁崩塌而退化,其坑壁破损面积达51% 80%,有大量崩塌堆积体形成倒石坡。坑壁的崩塌具有间歇性,后期较小的崩塌物在原有倒石坡的坡中停留,形成了以中坡位为次坡脚的小型倒石坡。一般情况下,倒石坡的坡脚植被最茂密。但观测发现,该天坑倒石坡的坡中植被长势最好。左图示意该退化天坑剖面,右图为该退化天坑景观图。
(1)与坑外相比,简析该天坑内部小气候的特点。
(2)该天坑南面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面,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随着坑壁崩塌的继续,推测该天坑内植被未来的演变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分布于新疆。四选项中只有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故D正确。
2.答案:C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风力侵蚀,故C正确,A、B、D错误。
3.答案:B
解析:埃及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当地雨水和地表径流相对较少,对该景观的破损影响不大,排除A;当地气候干旱,风沙较多,加上气温日较差大,风力侵蚀和风化作用对该景观破损作用明显,B符合题意;该景观居内陆,气候炎热,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对该景观的破损不起作用,排除CD。故选B。
4.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为地下喀斯特地貌,要求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则地表喀斯特地貌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①洼地、②峰林,故正确;③石柱和④石笋为地下喀斯特地貌,故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该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故选:C。
6.答案:(1)B; (2)C
解析:(1)AC项, 结合材料,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而奇峰林立、沟壑纵横符合流水侵蚀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黄土高原的地貌,故AC错误;BD项,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携带沙体磨蚀岩石而形成的,据图可知岩石多陡崖,所以地貌特征是侧壁陡立,故B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据上题分析,该地地处干旱区,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答案:(1)D; (2)B
解析:(1)图中①是挂林山水,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②是黄土高原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③是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④是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D。
(2)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因高原边缘地表起伏大、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再加之该地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综上所述,故选B。
8.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为珠穆朗玛峰,乙为长江三峡,丙为桂林山水,丁为黄河壶口瀑布。珠穆朗玛峰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作用共同形成,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因此图中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长江三峡和壶口瀑布,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作用共同形成,因此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符合题意。珠穆朗玛峰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而成,排除A。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和流水侵蚀关系不大,排除B。单纯的冰川侵蚀作用不可能形成雄伟的景观,排除D。故选C。
9.答案:(1)D; (2)C
解析:(1)准噶尔盆地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图中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故选D。
(2)准噶尔盆地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光照强,风力强劲;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因此游客游览该景区应重点防御的有阳光对皮肤的灼伤、沙尘暴。故选C。
10.答案:(1)C; (2)D
解析:(1)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当地常年盛行偏西风,A错误;石林由花岗岩组成,不属于喀斯特地貌,B错误;大兴安岭黄岗岭东侧为寒冷冬季风的背风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温暖的生长环境,植被比西侧茂盛,C正确;“千层饼”状岩层由花岗岩组成,不会含有化石,D错误;故选C。
(2)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偏西风强劲,携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0℃左右,继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D正确;风力侵蚀、岩浆活动、地壳下陷不会使石臼不断扩大,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1)C; (2)D
解析:(1)图示为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C对。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A错。地面崎岖,降水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B错。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D错。
(2)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D对。图中曲线表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增大,A错。不能表明流速变快,B错。土质变松,产沙量会增多,C错。
12.答案:1.D2.C2.C; 3.D
解析:1.考查地貌类型的判断,读图可知甲是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甲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故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乙地为“雅丹”,其呈垄、槽相间分布。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区域的风沙活动是比较强烈的,乙地为风力侵蚀地貌,故B错误;读图可知丙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读图可知丙地为冰川侵蚀地貌,故C选项错误;读图可知丁地是位于云贵高原地带的,读图可知其为石林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D正确故选D。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貌为风蚀蘑菇,结合材料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水平文理的特点,说明其岩石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是地表先形成的沉积岩,景地壳上升后在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最后的风蚀蘑菇,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3.据图可知,丁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故D正确,ABC错误。
13.答案:(1)B; (2)B; (3)D
解析:(1)读图和结合生活可知,图示景观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山环水绕,峰岭秀丽,是桂林山水景观。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桂林山水在云贵高原地区,是石灰岩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可溶性岩石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被溶蚀,形成的地貌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形成在高山地区,如U型谷,冰斗,角峰,峡湾等,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1)B; (2)C
解析:(1)图中,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的是:准噶尔盆地-a(风蚀蘑菇);云贵高原-d(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b(冰川侵蚀);东南丘陵-c(丹霞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答案:(1)D; (2)B
解析:(1)图①②③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生桥、峰林、溶蚀洼地等地貌,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④为溶洞中的钟乳石,是由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为喀斯特沉积地貌。
(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位于地下溶洞,落水洞、天生桥、石林、峰丛位于地上,A、C、D三项错误。石钟乳、石笋、石柱为地下溶洞景观,B项正确。
16.答案:(1)B; (2)A
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成因。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所以图中的这种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不是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A、C错误;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抬升一般形成面积较大、地势高耸的地貌,D错误。
(2)本题考查鲸背状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差异及成因。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快的地方,受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为缓坡,A正确。
17.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喀斯特地貌。气候湿热多雨,利于对岩石的溶蚀。
(3)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4)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释放。
(5)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解析:(1)由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分析可知,最低温在0℃以上,属于亚热带;高温时期降水多,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由材料信息“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可知,该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因为该地气温高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有利于对石灰岩的溶蚀。
(3)由材料信息可知,钟乳石由碳酸钙和其他矿物质的沉积形成。石灰石是一种碳酸钙岩石,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分解后,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从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4)由所学知识可知,溶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通过裂隙进入洞内,不断积累;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分解释放二氧化碳。
(5)由材料及图中信息可知,石灰岩分布地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开采地下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减少;植被破坏,地表蒸发减少,降水减少。
18.答案:(1)喀斯特;流水;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2)石灰岩;沉积作用;地壳运动
(3)夏季风带来充足降水;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缺乏
解析:(1)小明游记中的“峰峦叠嶂,形态各异,溶洞、天坑、天生桥奇异景观”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观,因此小明游记中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地区经流水溶蚀而形成,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溶蚀)作用;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分布集中地区——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海拔高,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因此该地区成为避暑胜地。
(2)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必须在可溶性岩石基础上才能发育形成,因此该地区岩石在海洋时期为石灰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沉积作用;该地由海洋变陆地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壳抬升)。
(3)夏季,云贵高原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夏季风带来的丰富的水汽是此季节降大雨的原因。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多漏斗、溶洞、地下暗河,虽然夏季降水丰富且集中,但地表水容易下渗,大量地表径流进行地下,使得地表径流量不大,不易形成较大洪流。由于地表水易渗漏,由此可推断该地地表水缺乏。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在向斜构造谷地储水是针对云贵高原地表水缺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之一。
19.答案:(1)地表水下渗沿岩壁进行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表水不断下渗,地下径流持续侵蚀(溶蚀)形成溶洞;溶洞变大、落水洞变深、变宽,顶部变薄,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2)土层较薄,矿物质及有机质含量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土壤水分条件差;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1)由材料可知:天坑是四周岩壁陡峭,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区,是在特定地质、岩溶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下形成的。结合图乙和图丙,可知天坑是由地下溶洞塌陷形成,因此,其形成过程首先分析地下溶洞的形成。地表水沿着岩石裂隙下渗,对地下岩石进行溶蚀、侵蚀形成溶洞;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溶洞变大变深、变宽,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2)天坑发育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土壤发育差,土层薄,矿物质含量少。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易流失。
20.答案:(1)由于坑壁的遮挡,日照强度较小,湿度较大;空间相对封闭,不易受到冷空气侵袭,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较小; 坑壁阻挡导致风力较小。
(2)天坑南面为阴坡,光照条件差,蒸发弱,水分条件好;天坑南面坑壁残留少,适合植被生长的倒石坡范围更大。
(3)崩塌体继续堆积,坑底植被面积减小;倒石坡上的植被面积增大;坑壁相对高差减小,倒石坡植被上限升高; 坑内外的植被差异缩小。
解析:(1)本题考查局地小气候。小气候的特点,主要从光照、热量、温差、湿度、风速、特殊的气象灾害等角度分析。天坑内由于坑壁的遮挡,环境封闭,导致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风速较小、光照较弱、湿度较大。
(2)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分条件较差,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由图可知,天坑南面的坡向为北向,即南面为阴坡,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结合剖面图可知,南面垂直坑壁保留更少,倒石坡范围更大,即适宜植被生长的空间更大。
(3)本题考查地理过程描述。随着崩塌的继续,坑底面积减小,坑底植被面积减小;坑壁相对高差减小,倒石坡范围扩大、上限升高,倒石坡上的植被面积增大、上限升高,倒石坡上的植被面积增大,上限升高。此外,随着崩塌的继续,天坑的封闭性减弱,坑内外植被的差异逐渐缩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