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过关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
一、语海畅游
1.请选出符合要求的一个选项。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jú) 凌乱(líng) 蟋蟀(suài) 辽阔(Iiǎo)
B.瓶盖(gài) 雨靴(xuē) 增添(cēng) 唰唰(shuā)
C.瞿瞿(qū) 一枚(mei) 掠过(luè) 歌韵(yùn)
D.歌吟(yín) 歌曲(qǔ) 勾住(gōu) 水洼(wā)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放睛 飘香 争先 B.过冬 君子 水晶
C.仙子 清凉 留意 D.明朗 雨珠 加紧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歪斜(xié) 放假(jiǎ) 挑战(tiāo)
B.石径(jìng) 钥匙(yào) 犹如(yóu)
C.喇叭(lǎ) 振动(zhèng) 挨打(āi)
D.缤纷(bīng) 背诵(bēi) 棕色(zēng )
(4)“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下列加点的“勾”与句子中“勾”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勾画 B.勾引 C.勾缝 D.勾勒
(5)下列各组词语中,与描写的季节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春:细雨如丝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
B.夏:骄阳似火 电闪雷鸣 热浪滚滚 烈日炎炎
C.秋:天高云淡 金桂飘香 万物复苏 五谷丰登
D.冬: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寒风刺骨 滴水成冰
(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青蛙在加紧盖房子,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B.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C.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D.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好朋友,《赠刘景文》这首诗就是苏轼送给他的。
B.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查看注释、向他人请教等。
C.“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坐下”。
D.秋的声音很丰富,有黄叶飘落的声音,有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还有大雁的叮咛……
2.读拼音,写词语。
fànɡ qínɡ yuàn qiánɡ pái liè ɡuī zé
( ) ( ) ( ) ( )
qīnɡ liánɡ yán liào yóu piào jiā jǐn
( ) ( ) ( ) ( )
3.补全下列词语,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秋( )气( ) ( )高( ) 淡 秋风( )( )
一( )知( ) ( )桂飘( ) ( )( )尽染
( )谷( )登 果实( )( ) ( )华( )实
(1)这些都是和________(季节)有关的词语,我还能写一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个)。
(2)我还能用词语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春天,用词语_____________来形容夏天,用词语_____________来形容冬天。
(3)___________,风清气爽的日子最适合爬山。秋天,_________,压得树枝都弯下了腰。
4.按要求写句子。
①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照样子,写句子)
雨中,人们打着一把把伞。你瞧,这多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仿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带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少成多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山行》中的名句。
(2)“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赠刘景文》中的名句。
(3)“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
4.秋天的雨,是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了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平台。
(一)《秋天的雨》节选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shān shàn)子,扇哪扇哪,扇(shān shàn)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选文是(总分 并列 总分总)结构。
3.选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4.我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众多表示颜色的词语,由此可知,“五彩缤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我还可以用近义词替换法来理解:“五彩缤纷”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在选段中用“___”画出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比作________。
6.选段是通过介绍银杏树叶、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这五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颜色的。
7.选段是从( )这个角度来写秋天的雨的。
A.秋天的动物 B.秋天的温柔 C.秋天的颜色 D.秋天的气味
(二)秋,你悄悄地走来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鸡声和鸣。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我迷恋你呀,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再把词语的意思写下来。
数不胜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在文中找出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1)描写水果颜色的:( )( )( )
(2)描写水果味道的:( )( )( )
3.秋天走进花园,花园里____________;走进田间,田野里__________;走进果园,果园里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描写菊花开得很美丽的比喻句,用“一”画出描写庄稼成熟时的拟人句。请你也试着写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四、笔下生辉。 以《________秋天》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习作。
参考答案
一、
(1)D (2)A (3)B (4)B (5)C (6)A (7)C
放晴 院墙 排列 规则 清凉 颜料 邮票 加紧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秋季;秋高马肥 金风送爽
春暖花开 烈日炎炎 白雪皑皑
天高云淡;硕果累累
合理即可
二、
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
一年好景君须记;宋;苏轼
知有儿童挑促织;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一把钥匙;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非常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
三、
(一)
(shān shàn√) (shān√ shàn)
总分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五彩缤纷;黄色;黄黄的;红色;红红的;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五颜六色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枫叶;邮票
枫树 田野 柿子 菊花
C
(二)
果实多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1)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2)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万紫千红;五谷飘香;硕果累累。
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造句合理即可。
迷恋和赞美
三、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