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海陆变迁和海洋与人类活动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陆地与海洋中的“海陆变迁”、“海洋与人类活动”,是学生认识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基础。首先对海陆变迁的介绍,能认识世界地形轮廓的形成与发展,重点学习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总之,海陆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结果。最后学习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能从海洋中获取大量资源,人类在活动中也会影响带海洋的生态环境,让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022新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区域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分析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系统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4.人地协调观: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初一学生已经在小学的时候了解了魏格纳的故事,知道荷兰、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通过之前的学习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了现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初一学生的相关的地理分布知识储备较少,例如世界上高大的山脉分布,火山、地震多发的地区等。认知能力方面,初一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较快,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但是也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及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电影《攀登者》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了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找到的。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保存才形成的。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鱼龙”化石被发现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何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方面来回答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海陆变迁进入课堂
讲授新课 任务三: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①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②.海陆变迁的证据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证据1:板块轮廓线的相似 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证据3:生物的相似性证据4 :南极大陆下发现煤炭板块的运动①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通过观察,说一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探究活动五: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海洋的发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图,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释地理现象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任务四:海洋与人类活动1.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洋生态环境问题3.海洋保护的法律依据 学生各抒己见:对沧海桑田的了解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吻合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总结:说明南极大陆原本不在南极点,而是位于赤道附近,形成了煤炭,后来这块大陆漂移至此。学生总结: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回答: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总结:(1)“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摇篮”。(2)“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 ①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丰富,可发展养殖业、捕捞业、制盐业、交通运输业。自古以来,海洋就给人类提供鱼盐之利,通航之便。 ②海洋能源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能源业、旅游业。(3)调节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4)陆地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水循环过程,海洋为陆地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淡水。(5)战略地位重要:许多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扼守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生总结:学生总结: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不仅给沿海国带来了在更广阔的海域范围内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权益,也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确立了国际法律依据。人类设立海洋保护区、保护红树林、修复珊瑚礁、发展可持续渔业······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让浩瀚的海洋造福人类。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证据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让学生知道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让学生了解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海洋保护的法律依据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澳门填海造地澳门填海造地,是澳门扩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门填海造地,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澳门填海造地360公顷(3.6平方公里)的澳门新城区,使面积,即将达到32.8平方公里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知识点掌握好,材料分析到位,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上有积极而良好的互助合作学习气氛,整体上达成了学习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第四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
七年级
地 理
上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第2课时)
【2024新教材】
目录
01
单元学习内容
05
新知讲解
02
课标解读
06
课堂总结
03
学习目标
07
作业布置
04
新知导入
08
知识拓展
01
单元学习内容
单元学习内容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阅读世界地图,分析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实验等,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课标要求
课标分析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04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电影《攀登者》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了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找到的。
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保存才形成的。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
三叶虫化石
新知导入
“鱼龙”化石
“鱼龙”复原图
“鱼龙”化石被发现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何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呢?
05
新知讲解
海陆变迁
任务三
1.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
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东晋时期,《神仙传·王远》记载:“麻姑降于蔡经家,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海陆变迁
任务一
1.沧海桑田
①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这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为原因
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在局部小范围内改变着海陆分布。
海陆变迁
任务三
②.海陆变迁的证据
自然原因——海洋变陆地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陆地
海陆变迁
任务三
②.海陆变迁的证据
自然原因——陆地变海洋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这里曾经是陆地
由于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海陆变迁
任务三
②.海陆变迁的证据
人为原因
荷兰通过修堤坝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
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
欧洲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
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什么启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满脸疑惑。“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竞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不能平静,“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魏格纳开始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尽管这个假说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但它打破了地球“海陆分布的固定论”的思想禁锢,帮助人类重新认识地球。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
●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大地那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大陆漂移假说
固定论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
证据1:板块轮廓线的相似
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吻合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
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证据3:生物的相似性
海陆变迁
任务三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
证据4 :南极大陆下发现煤炭
说明南极大陆原本不在南极点,而是位于赤道附近,形成了煤炭,后来这块大陆漂移至此。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名称、特点
通过观察,说一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名称、特点
几乎全部
都是海洋
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
大洋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欧洲
南极洲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名称、特点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名称
特点
几乎全部是海洋(太平洋)
以亚欧大陆为主
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以非洲大陆为主
以南、北美洲为主
以南极大陆为主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相对运动
相向运动
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
内部稳定 交界活跃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升高
升高
消失
扩大
大西洋——扩大 太平洋——缩小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
火山地震多分布
在板块交界处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日本、台湾、智利
汶川、意大利
海陆变迁
任务三
3.板块的运动
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探究活动五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海洋的发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图,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亚欧板块非洲板块1.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亚欧印度洋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探究活动五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海洋的发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图,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亚欧板块非洲板块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红海是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印度洋非洲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探究活动五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海洋的发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图,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亚欧板块非洲板块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地中海在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亚欧非洲海洋与人类活动
任务四
海上渔业养殖
晒制海盐
1.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海洋与人类活动
任务四
1.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摇篮”。
(2)“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
①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丰富,可发展养殖业、捕捞业、制盐业、交通运输业。自古以来,海洋就给人类提供鱼盐之利,通航之便。
②海洋能源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能源业、旅游业。
(3)调节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4)陆地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水循环过程,海洋为陆地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淡水。
(5)战略地位重要:许多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扼守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海洋与人类活动
任务四
2.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
过度捕捞
海啸
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与人类活动
任务四
3.海洋保护的法律依据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不仅给沿海国带来了在更广阔的海域范围内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权益,也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确立了国际法律依据。人类设立海洋保护区、保护红树林、修复珊瑚礁、发展可持续渔业······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让浩瀚的海洋造福人类。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2
06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案例学习(P71)
阅读 地球博览(P72)
知识拓展
澳门填海造地
澳门填海造地,是澳门扩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门填海造地,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200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澳门填海造地360公顷(3.6平方公里)的澳门新城区,使面积,即将达到32.8平方公里。
Thank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量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第2课时)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知道海陆变迁。
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海洋与人类活动。
探究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