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20:1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驱动趣导入
1.读读单元导语页的诗句“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分享你积累的关于秋的四字词语。
2.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将学习成果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再举行一场秋日画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领略诗中的秋意,绘制诗中的秋景。读题。
任务一 初读古诗赏秋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山行》,注意带拼音的字要多拼读两次。边读边圈出和秋天有关的景物。
2.我们先读读诗题——山行,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我们通过组词法就理解了诗题。学生读诗,圈画。
①读诗:个别读,纠正读音。
②读好节奏:223断句,再请同学读,大家一起读。
③交流——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寒山、枫林、霜叶。
3.这几个景物提示了此时正是秋季,我们跟着杜牧一起去看看。先来读前两句。
①什么是“寒山”?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寒山”指的是深秋时节的山。)
小结方法: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你能给“寒”组组词吗?(寒冷、寒风、寒意)这个字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有点冷)一个“寒”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深秋时节的冷。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读这句诗。
③在这座山上有什么?(石径、白云、人家)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它们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④石径是什么?(石头铺成的山路)这条山路是怎样的一条路?(斜)你爬过山吗? 山间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 再看看插图,你知道“斜”的意思了吗?(弯弯曲曲)
⑤这山上的人家给你什么印象?(位置很高)从哪里看出来?(白云生处)读一读“生”的注释。产生白云的地方,那真可以说是高耸入云了。
⑥想象一下,在这有人家的地方,还会有什么?(鸡鸣狗吠、菜园瓜架、小桥流水、牛羊成群、儿童嬉戏……)
⑦当杜牧走进深山,看到的只是“远上寒山石径斜”,却突然发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他此刻是什么心情?(高兴、惊喜)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个别读,齐读。
诗人看到如此美景,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读。
5.研读“霜叶”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说)
(2)坐?(因为)这个字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同,要留意。霜叶就是?(经霜的枫叶)在诗中眼中,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的颜色是?(红色)
(3)自古以来,很多大诗人都在诗句中写到霜叶。读一读这些诗句。
(4)都是写霜叶,但是杜牧的这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最为人称道,传诵至今。他是怎么写霜叶的?(和二月花进行对比)二月是春季,百花盛开,最是红艳的时候,但是霜叶比这二月花还要红。所以,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才能叫做霜叶,才能红过二月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霜叶的红。
任务二 联系生平入诗情
1.读到这,你知道杜牧想借这首诗说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生平,自己读一读。教师口头补充:杜牧出生于权贵家庭,年少得志,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大的造诣,军事方面也有成就。但是33岁后,他遇到了一些挫折。不过他毫不畏惧,经历磨难后,更是创作了很多优秀诗作。你觉得杜牧就像什么?(霜叶)是的,越是风吹雨打,他就越是坚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但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在死前烧掉了大量作品,现在仅存二百多首诗。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一首佳作。
2.如果你就是诗人,看到深秋山中如此美景,你心中会是什么心情?(欢喜、赞叹)让我们带着热爱赞美之情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配乐朗读整首诗)
3.挑战背一背这首诗吧。
小结学习方法: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组词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这么多好方法,以后要学着用。
四、书写生字试默写
1.古人常常伤春悲秋,但是这首诗却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诗人豪迈向上的精神,可以说是杜牧的代表作。我们来尝试默写一下,在此之前,先来学写这四个生字:寒、径、斜、霜。重点提示“寒”:观察一下这个字里有几个横笔画、几个竖笔画,横要写平,竖要直正。撇捺舒展。
2.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这几个字,在你的练字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两个,边写边记。
3.现在挑战默写一下整首诗吧,边写边想画面。写完以后,读一读,确保没有写错字。还可以同桌互评。
【结课】课后请为这首诗配上漂亮的图画,参加秋日画展。
【第二课时】
回顾前知入新课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诗意之秋的魅力。
2.回顾学习方法: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去理解词语?(组词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
3.下面就用上这些方法去学习后面两首诗。
任务一 多种方式解诗题
1.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都说“题为文眼”,从诗题中可以提取很多关键信息,读懂了诗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诗歌。
2.说说两个诗题的意思:
①组词法:赠就是赠送,结合注释知道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所以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赠诗。以前还背过这样的赠诗:李白的《赠汪伦》。【出示云朵:《赠汪伦》】
伸出手,我们一起把诗题写下来。“赠”是本课要写的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左右结构,要做到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高右低。右边的“曾”字头上和里面的倒“八”不要遗漏。)
②第二个诗题呢?(联系上学期学的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诗题的意思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见的景物)
任务二 自主合作学古诗
1.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两首诗,先来读读学习要求:
①读诗,圈出有关秋天的词语。
②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意。
③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个别同学读诗,相机正音,提醒多音字“挑”及其意思。齐读。
3.交流圈画的词语:
①荷尽、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
②萧萧梧叶、寒声、秋风
(一)学习《赠刘景文》
1.我们先走进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和菊残分别表示什么?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请用手势选一选,哪一幅表示荷尽?哪一幅表现的是菊残的画面?
2.结合图片,我们就明白了两个词表现的画面是秋末冬初的画面。
3.第一句中有个难理解的词:擎雨盖。你能结合注释理解它吗?(生答,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擎天柱,再做做动作,加深理解)在荷塘里,什么东西就像小雨伞一样托举着?(荷叶)但是在这个季节,荷叶也都枯萎了。所以说是“荷尽已无擎雨盖”。
4.荷花荷叶都经不起寒冷天气的璀璨,但是菊枝仍然傲霜挺立。这不由得让你想起了《山行》一诗中的什么?(霜叶)是啊,经过霜降的枫叶更红了,被风霜折磨的菊枝也更有一股子傲气。
5.橙黄橘绿的景象,你觉得会在什么地方看到?(丰收的果园里)上面说的是秋天很萧条的景象,下面展现的是橙黄橘绿这样大丰收的喜悦。苏轼究竟想对刘景文说什么?让我们通过短视频了解一下创作背景。
6.诗人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用意何在?(劝勉刘景文不要意志消沉,振作起来,鼓励他正处于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7.让我们都来当一回诗人,劝一劝刘景文吧!(请学生扮演诗人,想象说话。)是啊,这一片橙黄橘绿的秋景中,蕴藏着的是苏轼对刘景文的一片真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
(二)学习《夜书所见》
1.苏轼看到的是橙黄橘绿的深秋美景,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又有怎样的见闻呢?
2.江边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要写“梧叶”呢?我们先来读读这句诗。古人认为,梧桐叶落是秋天来临的象征,很多诗人借梧叶表达心中的忧愁。
3.诗人说“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是谁?(诗人自己)我们在王维的诗中读到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此时的叶绍翁是在自己家乡吗?(不是)他之所以称自己为客,就是因为此时漂泊在外。我们再来读读前两句。为什么梧叶送的是寒声?结合前面我们对“寒”字的理解,说说看。此时是秋天的夜晚,他坐在江上渔船里,秋风吹响梧桐叶,这风是冷的,这江面也是冷的。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动客情,动的是思乡之情。)
5.这冷冷的秋风,这凋零的梧桐叶,让客居他乡的诗人感到郁闷孤独,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一起读一读,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要读得舒缓、低沉。
6.在这漆黑的夜晚,他看到了篱笆旁有一星光亮。所以他猜测?——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怎么知道远处的灯火下是有儿童在“挑促织”呢?(也许诗人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挑促织”,也许诗人看到过家乡的孩童夜里“挑促织”。)
7.挑促织的儿童和篱笆下的灯火又带给诗人怎样的感受?(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思念起了家乡,心里温暖而明亮)
8.秋风瑟瑟,梧叶飘落,夜寒,心也寒,但是这“一灯明”勾起了诗人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它是诗人心中的明灯,是诗人心中升起的温暖与明亮。请用你的朗读把这份温暖和明亮传递出来——(生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语气要明快一些。)配乐读读整首诗。
任务三 比较异同懂秋语
1.再读三首古诗,比较发现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点: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
不同点: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杜牧抒发的是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苏轼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和关心,叶绍翁则抒发了身在异乡的自己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
背诵三首古诗。
书写生字,可挑选四个较难的生字范写。(出示田字格生字:盖、菊、残、橙)
【板书设计】
4 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