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中秋月儿圆 课件(39页)+教案+视频4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美术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中秋月儿圆 课件(39页)+教案+视频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9-25 14:56:28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中秋月儿圆
第5课
(人教版)一年级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艺术欣赏
04
实践练习
05
艺术欣赏
06
课堂评价
01
新知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
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月 亮
01
新知导入
中秋节
月饼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拜月节或团圆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02
新知讲解
月儿明,月儿圆,玉兔嫦娥住里边。中秋节,月饼甜,遥望月儿把家念。
兔儿爷(泥塑) [现代]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坐象兔儿爷
“象”与“祥”同音,
寓意吉祥如意。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坐虎兔儿爷
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
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麒麟兔儿爷
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
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02
新知导入
小贴士
坐葫芦兔儿爷
“葫芦” 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
02
新知讲解
泥塑作品欣赏
02
新知讲解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活动一
02
新知讲解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02
新知讲解
八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又称“团圆节”
赏 月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02
新知讲解
月饼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定食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吃月饼
02
新知讲解
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秋节猜灯谜,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
猜灯谜
02
新知讲解
燃灯在中秋节被视为一种祈福的方式。通过点燃灯笼或花灯,人们向上天祈求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美好的愿望。
燃灯
02
新知讲解
说一说
在表现中秋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02
新知讲解
梧桐双兔图
(中国画)
(局部)
【清代】
冷枚故官博物院藏
中秋景物
(中国画)
1890年
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02
新知讲解
嫦娥奔月图 (画像砖拓片)
[汉代] 河南省南阳汉画馆藏
乾隆欣赏王献之《中秋帖》所书
故宫博物馆藏
02
新知导入
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兔子这个元素。
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月亮这个元素。
在表现中秋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中,我发现……
02
新知讲解
用彩泥制作一件与中秋有关的物品。
活动二
02
新知讲解
学生作品
月兔
月满中秋
赏月
02
新知讲解
学生作品
02
新知讲解
看视频找灵感
02
新知讲解
看视频找灵感
02
新知讲解
彩泥是一种常见的手工材料
彩泥制作技巧:
02
新知讲解
彩泥是一种常见的手工材料
揉团:
将彩泥放在手心,两手相对旋转,稍稍用力,可得到圆球。
彩泥制作技巧:
揉 团
02
新知讲解
彩泥是一种常见的手工材料
压扁:
用拇指和食指配合,挤压已揉成圆球的彩泥,将它压扁或弯曲,变成所需的形状。
彩泥制作技巧:
压 扁
02
新知讲解
彩泥是一种常见的手工材料
搓条:
先把彩泥揉成圆球,再将它放在两个手掌之间,前后搓动,使彩泥成长条状。
搓细条时,可用食指和大拇指前后搓动。
彩泥制作技巧:
搓 条
02
新知讲解
用揉、搓、压的手法进行彩泥制作。
作业
02
新知讲解
看视频找灵感
02
新知讲解
小贴士
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不同形状、颜色和口味的彩泥月饼,可以结合中秋节的其他元素,如玉免、月亮、桂花树等进行创作。
02
新知讲解
学生作业欣赏
02
新知讲解
学生作业欣赏
06
课堂评价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欣赏了中国画作品,用彩泥制作了中秋物品。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吧,将中秋节文化传承下去吧。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中秋月儿圆 教学设计
课题 5 中秋月儿圆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中秋月儿圆”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欣赏中秋相关的美术作品以及进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秋节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教材通过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儿童画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2、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3、学会从外观和使用功能等方面了解物品的特点,能针对某件物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初步形成设计意识。4、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感受龙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审美感知)。2.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和手工制作中秋主题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塑造造型作品。(艺术表现)3. 引导学生用彩泥制作与中秋有关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探索欲望和表达热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自豪感,培养身为“龙的传人”的初步认同。(创意实践)4. 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形成乐于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趣。(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中秋节有初步认识,知道吃月饼、看月亮的习俗,但对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及文化故事了解有限,且大多来源于家庭体验,缺乏系统学习。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易理解和接受,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对传统节日有一定兴趣,但难以深刻理解其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如家长鼓励和教师表扬。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用彩泥制作中秋物品的基本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将中秋节的元素融入彩泥制作中,创作出具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纸、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打一天体)出示谜底:月亮(出示图片)我们什么吃月饼呢,在中秋节我们要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课题二、小贴士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拜月节或团圆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学习情境(一)万月儿明,月儿圆,玉兔嫦娥住里边。中秋节,月饼甜,遥望月儿把家念。(出示图片)(二)小贴士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坐象兔儿爷: “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葫芦兔儿爷: “葫芦” 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三)泥塑作品欣赏二、活动一: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播放视频(二)赏月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三)吃月饼月饼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定食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到中秋佳节,人们品尝月饼,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四)猜灯谜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秋节猜灯谜,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通过猜灯谜,人们可以接触到传统的文学形式、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五)燃灯燃灯在中秋节被视为一种祈福的方式。人们相信灯火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和希望。通过点燃灯笼或花灯,人们向上天祈求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美好的愿望。三、说一说在表现中秋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梧桐双免图》造型准确生动、富有生活情趣、该作品似为中秋节时所作,图中的梧桐、桂花、白兔等元素,都与中秋的意象和氛围相契合(二)《中秋景物》任伯年的《中秋景物图》创作于1890年画面上月光如银,圆盘中除月饼、嫩藕外还有石榴、丹橘等鲜果。果盘下方绘了一只蹲坐的白兔,红色点睛之笔熠熠有神,更增添了中秋的诗意和韵味,(三)《嫦娥奔月图》“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神话传说之一,表达了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这幅画像砖拓片是这一传说在汉代艺术中的呈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四)在表现中秋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中,我发现……生: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兔子这个元素。生: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月亮这个元素。生:……四、用彩泥制作一件与中秋有关的物品(一)学生作品出示图片(二)看视频找灵感播放视频(三)彩泥制作技巧彩泥是一种常见的手工材料1、揉团:将彩泥放在手心,两手相对旋转,稍稍用力,可得到圆球。2、压扁:用拇指和食指配合,挤压已揉成圆球的彩泥,将它压扁或弯曲,变成所需的形状。3、搓条:先把彩泥揉成圆球,再将它放在两个手掌之间,前后搓动,使彩泥呈长条状。另外搓细条时,可用食指和大拇指前后搓动。。五、作业用揉、搓、压的手法进行彩泥制作。(一)看视频找灵感播放视频(二)小贴士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不同形状、颜色和口味的粘土月饼,可以结合中秋节的其他元素,如玉兔、月亮、桂花树等进行创作。(三)学生作业欣赏出示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了解谜语。并了解与兔儿爷有关的内容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通过观察中秋主题中国画,说出中国画作品的特点,仔细观察“龙”字的演变过程,了解“龙”字的演变。了解用彩泥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动手制作彩泥制品。 通过简单的引言,激发对中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感受龙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和手工制作中秋主题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塑造造型作品。学生用彩泥制作与中秋有关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探索欲望和表达热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自豪感,培养身为“龙的传人”的初步认同。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形成乐于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趣。
课堂练习 用揉、搓、压的手法进行彩泥制作。
课堂小结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欣赏了中国画作品,用彩泥制作了中秋物品。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吧,将中秋节文化传承下去吧。
板书 中秋月儿圆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欣赏中秋主题中国画用彩泥制作与中秋有关的物品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是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节日。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8年1月1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在此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秋节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几经演化流转。 “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对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画出的画像,以及剪纸的特点,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做示范,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动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