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7: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嗔怒(chēn) 聒噪(guō) 尴尬(gān) 兀自(wù)
B.侥幸(jiǎo) 星宿(xiù) 桑梓(xīn) 作揖(yī)
C.云笺(jiān) 惆怅(chóu) 拙病(zhuō) 蓼溆(liǎo)
D.愧赧(nǎn) 倾颓(tuí) 丫鬟(huan) 麈尾(z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歇息 聒噪 勾当 颠倒 B.藤条 呈能 作揖 忠厚
C.捷报 簇拥 恭喜 茅芦 D.侥幸 侍立 筵席 嘱付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李书记到特困户王大爷家里走访,看到家徒四壁的景象,这位年轻的
书记不禁落下了眼泪。
B.去年国庆节,小明随父母到海南度假,游览了“天涯海角”等多处景点,那一片片沧海桑田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海南特有的魅力。
C.英国莱斯特郡6岁女孩汉默森患有自闭症,猫咪“图拉”和她形影不离。在“图拉”的日夜陪伴下,汉默森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
D.广袤的乡村世界是现代化中国欲征服又很难消化的世界,保守观念在部分村民心中根深蒂固,解决乡村问题将面临很多困难。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腊八粥是用糯米、豆类、红枣、核桃、莲子等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美味佳肴。
B.丰富心灵的方式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到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去游历,包括欣赏艺术作品等方面的体验。
C.考古学家曾在内蒙古发现一处元代墓群,其中发掘出土的卧鹿纹金马鞍令人啧啧称奇。
D.净化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尊重。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
B.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员领,金带、皂靴。
C.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
D.刘姥姥看着李纨与风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表现了杨志既聪明能干,又粗鲁蛮横的特征,也表现了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B.《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辅佐自己,表达了作者对刘备求贤若渴、真心诚意招纳人才的精神品质的赞颂。
C.《范进中举》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她们留刘姥姥参加宴会、游园,拿她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心。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个实打实的丑角,作者对她是鄙视的。
8.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与这三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2)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3)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①林冲、秦明 ②卢俊义、关胜 ③武松、鲁智深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③②① D.③①②
9.综合性学习。
文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者 走进《水浒传》”专题学习活动。
(1)活动一:合作交流
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你在倾听后,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组内辩论
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成果展示
编辑一份“水浒人物谈”专题手抄报,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写出两个栏目名称。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着,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本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______(捏、抓、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缩、收、取)了回去,往腰里_____(放、揣、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0.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11.选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12.范进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4.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15.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16.按要求赏折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看他暝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从描写角度)
②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17.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 阔①
王若冰
①“我要去住养老院,一定要去!”父亲站在客厅中间,双手拤腰,双眼喷出的怒火像是要把整个房子点燃了一般。
②母亲表现得比平日里更加夸张,她拍着手,跳着脚,头一仰,身子一扭,走进卧室,又探出头,倚着门框问:“如果你需要我帮忙收拾东西,我倒是愿意的,腾出了地方我还能多买几件新旗袍。”
③母亲的话惹怒了父亲。他瞪了一眼母亲,转身走向门口,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哼,你这个老太婆,一辈子都在跟我斗气,这回,我看你还能咋呼多久。”父亲气哼哼地出了门。
④我从小就看到父亲跟母亲把吵架斗嘴当乐趣一般,如今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我想,他们一定是前世的仇人,这辈子相遇就是要彼此相搏相杀,平素生活里你一拳我一脚,你一言我一语,噼里啪啦、刀光剑影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⑤父母相继退休之后,两个人的矛盾日益升级。父亲原本就不善言谈,喜欢捧着一本书,一看就是大半天。母亲却喜欢京剧、跳舞,音乐一响,就会跟着舞之蹈之。
⑥这一天,母亲又开始在客厅里唱起了《贵妃醉酒》。父亲几次说:“你小点儿声,小点儿声!”母亲正唱到兴浓处,怎么会听父亲的。那声调倒是一声高似一声了,咿咿呀呀传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父亲忍受不了,就旧话重提要去住养老院。母亲对父亲的决定嗤之以鼻:“去吧,只要你不后悔就成。”
⑦原本以为这不过是父母的一次小战役,风过了,雨过了,天就晴了。不承想,父亲这次是当了真。父亲说,自己要搬到养老院里安静地读读书,写写回忆录。
⑧这一次,父亲真的去了市区一家干部养老院。临走前,父亲对母亲说:“老太婆,这回,我就把这个大房子都留给你了;你想跳就跳,想舞就舞,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你随便用;哪怕你把屋顶捅出个大窟隆,也没人管你了。走喽,老太婆!”
⑨父亲说完,提着大皮箱,威风凛凛地出了门。我跑出去,叫住父亲说:“爸,您还真要搬出去啊?”父亲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说:“你都三十多岁了吧?你也该成家了,我和你妈的事你不用操心,我自有分寸。”说完,父亲头也不回地走了。
⑩我以为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完全傻了一般。她扑通一声坐在了地板上,眼泪鼻涕一起往外流。她哭喊着说:“这个死老头子,他居然真的搬出去了?他真够狠心的啊……”
母亲哭完了,哭累了,冲进洗漱间,洗了脸,化了妆,盘了头,戴上了她最喜欢的珍珠耳钉和项链,穿上了白色的长旗袍。她一边照镜子一边说:“谁说我老了,我这身材穿衣还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尺寸呢,我这头发还找不出一根白发呢,我还能穿着高跟鞋上街呢。”母亲说着说着,脸上就绽开了花,漾出了喜色,好像刚才那个哭过骂过的人根本就不是她。她提着白色坤包就出了门。出门的那一刻心还在嘀咕着:为这个狠心的老头子生气,不值得。
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明明无法相交,却被生拉硬拽地扯到了一起。从小到大,总是看到母亲指着父亲说:“你以为你多了不起呢,要不是组织上让我们结婚,我会看上你?比我大十岁也就罢了,还那么一副臭脾气。”
母亲的嘴总是不饶人,父亲被母亲数落得哑口无言时,就会拿着一本书,躲到角落里看。
我还以为父亲也是为跟母亲置气,待三两天就会回来的。不承想,过了一周父亲也没动静。母亲不唱不跳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院子里发愣。
我去养老院看父亲,发现父亲正一个人在房间里低头写字。他见我进来,乐呵呵地站起来说:“丫头,你看,你爸我在这里还真是如仙境呢,我可以安静地写回忆录了。”
父亲问:“你妈咋样?”我说:“您一走,妈就哭了,哭完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地出门了;我妈穿上旗袍那叫一个有气质。”“什么?穿旗袍?”父亲一下站起来,“她穿着旗袍出门了?你妈穿旗袍能迷死个人哩!当初,我就是被她穿旗袍的样子给迷住了,才央求组织允许我们结婚的。”“爸,反正,您看她也不顺眼,她爱穿啥就穿啥,管她呢。”“你懂什么!”父亲大喝一声不允许我再说下去。
父亲说:“我要回家!”父亲说着,开始收拾东西,不到两分钟,父亲已经拎着皮箱走向门口了。
“开快点儿,开个车就跟绣花似的。”一路上,一向沉稳的父亲竟然不断地催促我。车还没停好,父亲就拉开车门跳下了车。脚还没迈进院门,父亲就大声地喊:“老太婆,老太婆,我回来了!”
屋内,母亲没有回声。父亲推开门,见桌上有自己喜欢的竹叶青,还有自己喜欢的下酒菜,还泡好了自己离不开的铁观音。看到这些,父亲的双眼湿润了。
客厅里,母亲唱着梅派名剧《凤还巢》:思前想后柔肠百转,前生造定今世缘……
(节选自《尘世疆界》,有删改)
【注】①契阔: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原句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8.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父亲的情感(心情)变化过程,填写下表。
情节发展 开头吵架时 离开家去养老院时 从养老院回家时 回到家中
情感(心情) 愤怒 1) (2)
感动
19.从人物描写和句式运用两个方面赏析小说第 段。
20.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暗示在小说中就是指不把意思完全说破,而是适可而止,留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让文章意蕴悠长。本文也有多处暗示,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个货郎
徐则臣
老张是个货郎,走乡串户少说也有二十年了。和别的货郎不同的是,他摇的不是拨浪鼓,而是拨浪锣,一个铁环中间拴住一面精致的小铜锣,多少年下来被敲得如同灿烂的黄金。如果说这些年家乡还是有些变化的话,之一便是一些乡间职业的垂危乃至消亡,比如货郎。我童年时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过好几个货郎,摇着鼓,敲着锣,推车的,挑担的,再后来是骑着自行车的。他们把针头线脑、铅笔小刀之类的小东西送到我们门前,填补生活中一些零碎的小缺憾。现在几乎绝迹了,母亲也说,除了老张,再也看不见货郎从村庄里经过了,都改行挣大钱了。
只有老张还坚持老本行,延续着货郎事业的唯一的香火。那时侯他还推着独轮车,车上也是铁丝网做成的货笼,糖果、梳子、方格子本子摆在底下,玩具、气泡和花线、头绳挂在铁网上。小孩子都喜欢他,一听小锣声就从屋子里、草堆后蜂拥而出,围着他的手推车转,嘴里的口水风发泉涌。为了诱惑我们掏出口袋里焐了很多天的贰分伍分的硬币,他支起小马扎坐在车子前不懈地摇着小锣。叮叮当当的锣声敲得我们心里痒得难受,那里面可都是好东西啊。在我十岁以前的见识里,老张的货笼就是包罗天下的百宝箱,是一个缤纷绚烂的天堂,他会出其不意地拿出一件我们从未见过的小玩具。
十几年前,我有一个缺乏玩具的童年。变形金刚之类的东西是在到了县城读高中时才听说,那会儿城里的孩子已经玩腻了,早不知把它丢到哪个角落里。我的玩具都来自树上和地下,树枝削成的刀枪和泥巴捏成的坦克。最奢侈的,就是老张独轮车里的掼雷和塑料小枪。掼雷现在大概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那个时候每一颗掼雷响起时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们向往鞭炮的雷鸣和惊响,可惜那东西只在过年时才能过上一把瘾,平时从不单卖。老张可以,他的掼雷可以散卖,不要点火,只需用力往地上猛地掼一下,火光之后迸出巨响和沙子,还有好闻的火药味久久不散。我们的零钱除了换来一些糖豆,其余的多半被摔到了地上,以享受一声声让我们惊叫狂欢的爆炸。
奢侈莫如塑料小枪。掌心大小,一根橡皮筋做牵引,可以装进砂子和黄豆作子弹。我们很长时间的奋斗目标就是那把塑料小枪,瘦弱单薄却要卖三毛钱。何其巨大的数目,我们的口袋离那把小枪远得让人绝望。可以捡玻璃卖,也可以割老鼠尾巴卖,老张提供了友好的提醒。遵照老张的指示,我们充满革命的热情去挣钱了。结果还算让人满意,我们捡到了玻璃,也捉到了老鼠,总算凑足了三毛钱。我期待老张的锣声早一点响起,常常在半夜里从床上坐起,迷迷怔怔就要往外跑,父母问我干什么,我说去买小枪,老张来了。
老张当然来了,可是塑料小枪卖光了。他免费送给我几个掼雷,答应过两天就去进货,一定给我留一个最好的,用黄豆作子弹也能射出十米以上。老张是否失约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十二岁那年我去了离家十里的镇上念中学时,我仍然没有一把自己的塑料小枪。我对它念念不忘,从一个同学手中高价买了一把。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美好,绿豆装进去都射不过十米,子弹在半路上就跌跌撞撞地落到了地上。
出门以后我回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寒暑假里也会听到老张的锣声穿过巷子,但实在想不起有什么东西要买,就让他过去了。货郎渐渐少了,老张的锣声也跟着稀了,他有更多的地方要走。
读大学的一个暑假,我站在院门前发呆,听到了老张的锣声从后面的巷子向我家走过来。我对母亲说,老张来了,又说,现在老张越来越少了。母亲对我的说法颇感奇怪,什么叫老张越来越少,老张不是只有一个么。我恍然,这么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村庄里的人都叫他老张,我以为这“老张”就是对货郎的称呼。
他的年纪的确不小了,当他把多年前的独轮车推到我面前时,我的确应该以“老张”来尊他了。老张说,小东西,回来啦?我说回来了,老张,还有塑料小枪没有?老张笑了,满脸皱纹,牙都缺了两个,长年推车,车绊把肩都压弯了。早没那东西了,谁还玩那个?他说,都玩电动的了。他也知道现在的孩子都在玩电动手枪。我看了一下他的苍老的货笼,说实话,所有东西加起来大约也买不到一个电动手枪。
生意怎么样?我问老张,别人都不干了。
不干这干什么?他说,走了一辈子了,闲在家里就浑身难受,走到哪天算哪天,图个痛快。
已经没有多少人需要他的杂货了,孩子们也懒得围上去转圈子。如果说他们对老张还有一点兴趣,那也是受着锣声的吸引,没有小孩再像我们小时侯那样,迫切地需要一两颗糖豆来安慰贫乏的生活了,尽管他们也和我一样称他为“老张”。我看着老张弓腰推着独轮车,步履老迈而又缓慢,也许它们期望能在某一家门前停下来,但是所有人家的大门都紧闭,他们不需要他的商品。老张一路推着车子没有停下,没有停下的还有他的拨浪锣,孤独地响到巷子深处。
如今他把独轮车换成了三轮车。走不动了,还是不愿停下,三轮车对一个老人来说要安稳和省力得多。听说老张现在并不缺钱,儿孙辈的孩子送给他足以颐养天年的所需,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孤身一人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他不愿意,还是每天早出晚归,慢悠悠地骑着变成了他的双腿的三轮车,一整天都在摇着他的拨浪锣。他不想停下,他知道自己一生的道路该怎样走到头。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叙写有关掼雷和塑料小枪的故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我”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B.“我”对花高价买来的塑料小枪感到失望是因为时过境迁,中学时期的“我”已经没有童年的心境。
C.现在的孩子们不再围着货郎老张转,暗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揭示了货郎消亡的重要原因。
D.老张苍老的货笼里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电动手枪,写出了老张在做生意方面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2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总述货郎这一职业的变化与消亡,点出了老张的独特,为下文对老张的叙述做铺垫。
B.“弓腰”“老迈”“缓慢”刻画出迫于生计、辛苦劳作的老张形象,寄寓“我”的怜悯之情。
C.文本通过“我”的视角,勾连起了货郎老张的故事,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在平和细腻的语言与有条不紊的叙事中,塑造了鲜活的货郎形象。
24.文章频频出现“那时候”“十几年前”“如今”等标志时间的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25.徐则臣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个体来说,历史和时代只有进入他的日常细节以后才有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恒,是追梦路上的执着,是身处困境的坚守,是成功的压舱石。恒,就是不忘初心一笔一画去描绘心中的愿景。
请以《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
1.B 2.A 3.B 4.C 5.A 6.C 7.D 8.B
9. (1)这一故事情节中没有宋江,而应为晁盖
(2)示例:我赞同正方观点。因为林冲在经历妻子被调戏,误闯白虎堂,发配充军被暗杀等一系列事件后,真正看清了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对朝廷招安毫不妥协。
(3)示例:人物性格人物小传
10.攥 缩 揣
11.见钱眼开、虚伪做作。
12.他中举后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得意忘形,趾高气扬。
1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如“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属于语言描写。再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属于动作描
14.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5.菩提祖师。“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答出“猢狲”的“狲”去掉兽旁即可)
16.①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②“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17.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18. 高兴(欣喜) 急切(着急)
19.(1)本段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细致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亲心宽爱美、不服老等特点。(2)在句式方面,多使用动词开头的短句,短句、长句结合运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20.(1)设置悬念。小说开头写父亲“一定要去住养老院”“怒火像是要把整个房子点燃了一般”,使读者急切想知道父亲“双眼喷火”的原因。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的发展。(2)运用对比。母亲吵架时的气势逼人和父亲离家后的“崩溃大哭”“不唱不跳”“发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一开始离家的潇洒和后来想急切回家的表现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的沉隐内敛和母亲的开朗活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父母之间的相互挂念和关爱,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爱情的真挚和美好。(3)铺垫蓄势。作品中父亲先后多次说要去养老院,为下文真去养老院做了铺垫,突出了父亲对母亲的依恋。
21.(1)标题“契阔”,暗示父亲和母亲会相爱相伴、终老一生。(2)第⑨段父亲劝三十多岁的“我”要成家,表现了父亲对美好婚姻生活充满信心。(3)第⑨段中父亲说“我和你妈的事你不用操心,我自有分寸”暗示父亲对母亲很了解,会妥善处理这次矛盾。(4)第 段母亲不唱不跳,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院子里发愣,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依恋。(5)第 段母亲为父亲备酒、炒菜、泡茶,表现母亲对父亲的关爱。(6)结尾母亲唱《凤还巢》,暗示了父亲归来,父母和好如初。
22.D
23.B
24.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符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带来时间的纵深感;②具体事件按照童年、中学、大学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展现了时代的变化,有助于刻画老张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主题;③不同的时间带来叙事视角的转变,使叙述更为真实;④通过叙述时间的变化、回忆与现实相交织,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使行文富于变化。
25.①货郎转行挣大钱反映时代变迁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②我童年对老张充满期待,可现在的孩子们不再被老张吸引反映物质水平的变化;③我童年缺乏玩具与城里孩子玩腻了变形金刚形成对比,写出了城乡物质的差异;④老张对货郎职业的坚持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但生活本质不变的思考。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