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18: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报道,其中有“和平”两个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个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占总报道数的约3%。这表明中国的工作重点在( )
A.维护和平局面和恢复国民经济 B.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C.全力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解放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2.“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判断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的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 B.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3.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 )
A.大力发展农林水利事业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D.制定了社会主义宪法
4.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 )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5.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270家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约有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技术工程人员约2.3万人,熟练技工约8万人。上海的这一做法( )
A.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C.开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D.使我国产业结构完善均衡
6.观察两幅图片,其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是( )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保证了工业成就的取得
D.“一五”计划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科教文卫的现代化
8.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下列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有(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9.1952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调整后高等院校为184所,其中工业院校38所,新成立航空、钢铁、矿业、地质、石油、化工等专门学院。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
A.培养国防建设人才 B.巩固土地改革成果
C.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 D.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0.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大娘笑着说:“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治化
11.为了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要求收集世界各国的宪法,比如苏俄(联)、德国、法国的宪法,并要求大家学习;中央曾专门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意见、建议,全国各界共有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这集中体现了1954年宪法( )
A.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B.广泛吸收各国宪法优点
C.贯彻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D.科学性和民主性相结合
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 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 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
二、材料题
13.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 7%,人均钢产量2. 37公斤,发电量人均2. 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实行的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成就主要涉及的领域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召开,标志着 制度正式确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两会”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B B A A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1.A
【详解】据题干“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报道,其中有“和平”两个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个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占总报道数的约3%。”可知,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和平、经济、发展”反映了新中国的工作重点是恢复国民经济,“军事、朝鲜”反映了新中国的工作重点是维护和平局面,A项正确;195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据材料“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批判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一般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可知,我国建国初期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不是照搬苏联模式,但我国也没有能够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与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不符,排除A项;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史实叙述错误,排除B项;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实叙述错误,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至1957年底,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B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党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是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同时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270家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约有21万人支援外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目标是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其工厂和工人的迁移有助于将工业资源和技术力量分散到内地,促进全国工业化的均衡发展,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目中描述的工厂和工人迁移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与“一五”计划期间的工厂和工人迁移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目中描述的工厂和工人迁移虽然有助于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但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一行为就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完善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图1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根据“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可知,图2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土地改革的完成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B项正确;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时进行,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排除C项;“一五”计划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 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这些比例的增加,说明一五计划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A项正确;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发生于题干中棉布、食糖销售量大增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说法错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棉布、食糖不属于科教文卫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青藏铁路在2006年建成通车,排除含②或④的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成立航空、钢铁、矿业、地质、石油、化工等专门学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等院校最重要教学内容为重工业。1953到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专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C项正确;培养国防建设人才,与题干“地质、石油、化工”等不符,排除A项;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与“1952年5月”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化建设,而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代表,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提及相关法律,无法体现法治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要求收集世界各国的宪法,比如苏俄(联)、德国、法国的宪法,并要求大家学习;中央曾专门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意见、建议,全国各界共有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结合所学可知,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我国广泛收集、研究了各国宪法,并向全国人民征询意见,这体现了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项;广泛吸收各国宪法优点、贯彻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两项都只反映了材料部分内容,都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起草草案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同阶层民众参与了宪法的制定,也就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宪法所规定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项;政治协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3.(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②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③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齐全,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④新中国建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⑤人民群众期望尽快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
特点:①得到苏联的帮助;②突出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③以公私合营的和平方式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④引进国外设备、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2)领域:交通、机械制造(或工业)。
意义: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④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了国家安全;⑤培养了科技人才,推动了科技发展。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材料一中“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 7%,人均钢产量2. 37公斤,发电量人均2. 76度”可知,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现状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齐全,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新中国建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人们主观愿望上,人民群众期望尽快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可知,得到苏联的帮助;根据“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可知,突出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根据“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可知,以公私合营的和平方式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根据“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和所学知识可知,引进国外设备、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2)领域:根据材料二地图中“武汉长江大桥”、“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信息可知,交通、机械制造(或工业)。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看,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人民生活上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从国防角度看,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了国家安全;从科技发展角度看,培养了科技人才,推动了科技发展。
14.(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有利于人民管理国家,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根本保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个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详解】(1)制度: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学生制度正式确立。
(2)制度: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有利于人民管理国家,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根本保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认识:可从“两会”的性质、意义等角度谈认识。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个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