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9: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8 小题,计24 分)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不舍三年情谊,难忘岁月如歌。班级准备编辑毕业纪念册《我们的初中生活》,你作为文字编辑,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回首过往】下面是毕业纪念册序言的部分内容,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
转眼间,三年初中生活悄然而逝。回首昨日,我们相聚在这花团锦族的校园,相识在这温馨和谐的集体。而现在即将分离,我们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罔。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又是新征程的开始。明日,我们将继续追寻先贤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期待我们都能在下一个“驿站”遇见更好的自己。
1. 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2 分)
(1)悄然(A. qiāo B. qiǎo) ___________
(2)崛起(A. jué B. juè) ___________
2. 校对该语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 分)
(1)花团锦族 ___________ (2)怅罔___________
【青春寄语】下面是语文老师在毕业纪念册序言中为同学们写的寄语,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3. 今朝之青年,当如李白一般自信昂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今朝之青年,当如苏轼一般旷达乐观“(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今朝之青年,当如孟子一般坚守本心,“(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今朝之青年,当如白杨树一般坚强不屈、挺拔伟岸,因为“它有极强的生命力,(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茅盾《白杨礼赞》)。(9 分)
【班级相册】[2024 陕西模拟改编] 晓琳无意间翻到了在学校举办的青春旅行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在城墙上冲向终点的照片,并将它收录在“班级相册”里。小语为这张照片配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①天光微亮,同学们齐聚在长乐门的瓮城中,高喊活动口号□十四岁,走十四千米,走进青春,遇见自己□。②城墙上,庆祝元宵节的灯盏还未撤去,一派热闹喜庆的氛围。③ 城门上的对联仍旧悬挂,“______,汉阙唐宫,______;雄图壮古今,五洲四海,______”,气势恢宏。④抬眼是现代化的高楼,低头是深藏历史的砖瓦。⑤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强了体质,磨砺了意志,我们为自己是一名古都少年而自豪。
4. 请在第①句的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标点符号。(2 分)
5. 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春色来天地 尽披凤彩 倾听龙吟
B. 天地来春色 倾听龙吟 尽披凤彩
C. 天地来春色 尽披凤彩 倾听龙吟
D. 春色来天地 倾听龙吟 尽披凤彩
6. 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读时光】九年级的名著阅读课上,班级组织了合作探究活动,你觉得很有意思,想将其编入“班级大事记”中。
7. <新题型>小组成员根据闲斋老人对《儒林外史》一书的评价,设计了猜灯谜活动。请根据你对《儒林外史》的阅读与思考,在每一则灯谜下面根据所给选项写出一位人物。(填序号)(3 分)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备选项:A. 牛浦郎 B. 王冕 C. 杨执中
【发起征文】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九年级年级组决定向全体九年级同学征集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要求在3 月30 日17:00 前将稿件交至各班宣传委员处。
8. 请你代九年级年级组拟一则征文启事。(2 分)
二、阅读(共14 小题,计46 分)
现代文阅读(共8 小题,计30 分)
(一)[2024 广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 ~ 11 题。(9 分)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了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简称“花城红图”)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的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 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任务一:辨“材”析意
9. 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
B. “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C. 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
D. 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
任务二:以“物”说“史”
10. 请以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这一故事所蕴含的精神。(3 分)
任务三:护“物”有我
11.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3 分)
(二) [陕西人文信息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 16 题。(21 分)
迎春之跳
崔子美
①梁峁奔涌的陕北大地,祖祖辈辈延续着独特的跳火节。此时,春神刚刚从元宵节的锣鼓声中苏醒,呈现出水走冰上、河柳生色的朗润之象。
②民谣说“正月二十三,荞面油搅团”。跳火节这天的吃食是有讲究的,桌子上摆放着葱花花、油碗碗、蒜泥泥、酱汤汤、碎菜菜以及嫩香韭、青芫荽、赤辣椒、萝卜块、豆角条,等等,色泽诱人,气味挠心,仿佛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绽放。待热腾腾的搅团出锅了,你一碗、我一勺,饕餮而食,浑身酣畅。
③男人们忙碌起来,洒扫了门庭,整理完院落,还要为下午的“炒干”做准备,从仓窑里匀出半簸箕毛糙糙的燕麦,用水喷过,倒进羊毛口袋,抡起来往地上摔打,又用手用力揉搓,燕麦脱去了粗壳。再用簸箕上上下下扬筛一番,残余的麦芒就清除干净了。在温暖的太阳的照耀下,燕麦仁儿土黄土黄的,细长而鲜亮,散发出生麦之味和山野之芳。
④女人刷洗了锅灶、拾掇过土炕,也坐到院里,端了半簸箕黑芝麻,低着头细细地剔土粒、捡草屑。时光慢慢悠悠,群山苍茫寂寥,由不得嗓子痒痒,她们唱起了随心的信天游。
⑤下午,各家各户忙着“炒干”,一阵又一阵的翻炒过后,锅灶上炒燕麦和炒芝麻的焦香味儿就一团一团地漾出来了。铲半碗炒熟的燕麦、芝麻,掺上稀米汤,撒几撮盐面面,浇几道黄芥油,用筷子搅搅,滑溜溜地往嘴里吃,那个味美,直能把肠子香遍、头发梢香软;那咀嚼之声,仿佛雨点子打在干燥的黄土上,在心里洇开一层层的甘霖。
⑥傍晚之前,长者已经从山里砍回了一些枯枝朽木,或是在阳坡上搂回几抱干蒿。当幽蓝的天空渗出晶晶星斗,大地浮起夜色,村庄里就荡开了此起彼伏的人言吵闹。
⑦ “跳火了——跳火了——”,孩子们兴奋而稚嫩的声音,在夜空里如唢呐般洪亮。不知谁家,急不可待地点燃了火堆,轰一下,映亮了半道沟;又一家也烧起篝火,照亮了对面的山;各家各户渐次燃火,村庄上下,火光遍地,交相辉映。梁峁清晰了,大路亮堂了,窑院火红了,笑脸甜馨了……
⑧总记得童年时的情景。火堆点燃之前,母亲先向柴堆撒些盐,撒些豆,撒些米,然后将使用了一年的锅刷刷、洗碗布投入其中。引燃的火苗顺着人愿呼啦啦地往上跑,继而烈焰升腾,院子一片明亮。
⑨面对高高的焰头,我们这些小娃娃,你推我搡,不敢跃越,只在火堆边上绕圈儿。大人最先带头,朝火堆紧跑,剪腿而跃,霎时身影被火焰吞没,眨眼间又从火光中飞掠回来。哥哥姐姐们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上前,怪异的跳火姿势总会惹得家人大笑。轮到我跳火的时候,火焰仅有一尺来高,蹦过的刹那,我感到火堆灼烤、热浪扑脸。人渐渐长大,心也变大,会冲向更高的火焰,跳跃更大的火堆,不断收获克服困难和跨越坎坷的自信。
⑩家里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要参与跳火,被儿孙们从窑里扶出来,簇拥到火堆边,慢慢跷腿而过,也就算是燎去病痛和灾难,赢得了一年吉祥。之后给火堆添加柴火,火舌再次高高地弹起来,院子又满地彤亮了。这时候,要举行跳火节最神圣的仪式:家里十多口人,面向火堆,围成一个圈,手挽着手,紧紧地挽着、坚定地挽着,跟着母亲一起吟唱——燎干了、燎净了,一年四季没病了;人人都在火上跳,能把百病燎去了;来年风调又雨顺,四季平安丰收了;我们家人都燎了,安康幸福没烦恼……
现在,不少农民兄弟入城而居,传统的民俗也随之在城市生根开花。每至跳火节,华灯初上时分,就有人在小区楼下用搪瓷脸盆燃起火焰,恰似一摇一摆的旗,招来了大人和孩子,很快聚起几十号人,开始了热热闹闹的跳火。看那跳火,欢乐无比:小孩儿像活泼的小鹿,从火盆上奔跳而过;姑娘们似风中妖娆的桃枝,一摆而过;中年男子好比壮实的熊,扑腾而过;老人则是被人搀扶着,缓步而过;间或,跳火者撞了怀,激起潮水一样的笑。
在我看来,跳火节是陕北人生命的蝶变,他们从过年的佳肴和舒适所构成的慵懒中破茧而出,自觉地扑向春天,追寻生活的精彩。
而且,我深信,陕北的男儿和女子,一定从跳火节里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带着祛病免灾的精神自信,饱满地直面生活,形成了大气、豪放、淳厚、果敢的群体性格,纵使贫贱也能顶天立地,以鲜明的品格被天南地北的人称赞。所以,这里才会出现揭竿而起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也才有了红色陕北时期广大老百姓的深明大义和前赴后继。
星亮亮,火红红。陕北人以跳火节的迎春之跃,抖擞起精神,开始了不负光阴的新生活。
(有删改)
12. 跳火节对陕北人来说,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 分)
13. 小华认为,文章的题目是《迎春之跳》,可文章的前半部分在写吃食、“炒干”等内容,偏离了文题,你认同吗?请阐述理由。(4 分)
14. 小秦觉得这篇文章“雅得诗意”,但小华认为它“土得可爱”。对此,你怎么看?请你以文章前两段为例,阐明你的观点。(4 分)
15. 文章第 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 分)
16. <回归教材>小秦认为可将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面的单元导语和课文目录,发表你的观点。(6 分)
单元导语 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 社戏/ 鲁迅2 回延安/ 贺敬之3* 安塞腰鼓/ 刘成章4* 灯笼/ 吴伯箫
古诗文阅读(共6 小题,计1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 ~ 20 题。(12 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幼时,大父庄山①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公善诱导,居②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伯中益自刻苦。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节选自《伯中公传》,有删改)
【注释】①大父庄山:祖父庄山公。大父,祖父。庄山,指祖父的名号,即庄山公。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②居:平时。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作为典范。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中益自刻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处一室,隘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益慕圣贤之道 介胄之士不拜
C. 大父久而方觉已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我如浮云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 分)
(2)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2 分)
20. 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表格。(2 分)
人物 相同点 不同点(读书方式)
宋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贫无书,借书抄书
伯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21、22 题。(4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 词中“可怜”是__________的意思,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 分)
22. <新题型>学校的《语文报》要做一期辛弃疾人物专题,引用了这首词。作为校报编辑,你会选择下面哪幅图作为这首词的插图呢?为什么?(2 分)
我选择_________图,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旨在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理念,营造共建小康、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开创社会和谐大同的新局面。古人曾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抒写你的人生感悟。
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⑤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⑥不少于600 字。
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 (1)B (2)A
2. (1)簇 (2)惘
3. (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4)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4. “ ”
【点拨】“十四岁,走十四千米,走进青春,遇见自己”是活动口号,故应填双引号。
5. A 【点拨】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合( 仄起平收)、意境相谐。根据“雄图壮古今”可知,“春色来天地”与“雄图壮古今”结构相同,故排除B、C 两项;根据对联仄起平收( 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的特点,“彩”为仄声,“吟”为平声,故选A。
6. 删去“通过”或“使”。
【点拨】第⑤句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7. (1)A (2)C (3)B
【点拨】牛浦郎偷了牛布衣的诗稿,盗用了牛布衣的名号,一心想通过结交权贵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结交董瑛,责怪卜家弟兄;为巴结牛玉圃,甘愿做牛玉圃的孙子,媚态毕现,可见牛浦郎是一个追名逐利、自甘下流的小人。故对应第①则灯谜。
王冕蔑视权贵,以卖画为生,为了不与危素等权贵结交,多次推辞见面,甚至远走他乡;他有远见,向朱元璋献策,让其以仁义服人,平定天下;他不慕名利,朱元璋征召他做官,他为躲避入仕而归隐会稽山,可见他是一个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故对应第③则灯谜。
杨执中出身贫寒,但勤奋攻读,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虽然生计艰难,但行事风雅,书房内满壁诗画,他的这些行为给人一种不慕名利、超脱世俗的印象。但他并非真正无意功名富贵。杨执中在娄家公子聘请他做西席时,表现出对功名的渴望,并希望得到娄家的推荐而中举。可见他是一个百无一用、迂腐无能的虚荣书生。故对应第②则灯谜。
8. 示例:
征文启事
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开展活动,现向全体九年级同学征集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请参加征文活动的同学于3 月30 日17:00 前将稿件交至自己班级的宣传委员处。
九年级年级组
3 月20 日
【点拨】写“征文启事”时要结合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上准确把握。
内容上:要交代清楚本次征文的目的是“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要求是“征集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截稿时间是“3月30 日17:00”,交稿地点是“各班宣传委员处”等。
结构上:第一行居中写“征文启事”,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落款位于右下角,注意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二、阅读
(一)9. C 【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C 项,根据材料四中的“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可知,下马关古城墙未得到妥善保护主要是因为村民修建便道,破坏了原有城墙。材料并未介绍箭楼消失的原因,选项中“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理解有误。
10. 示例:“半条被子”这一故事所蕴含的不仅是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感情,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共产党人能够心怀百姓、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二中的“在讲解方式上……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可知,“以‘物’说‘史’”的方法侧重于“物”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将“史”作为其展示的中心。联系材料一中的“三名女红军借宿……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可知,“半条被子”是“物”,而它蕴含着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就是“史”,即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所以,“半条被子”这一故事所蕴含的不仅是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感情,更是在艰苦环境中,共产党人能够心怀百姓、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1. 示例:①多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②对不可移动文物要额外关注,设置保护、观赏范围,加强民众保护意识;③应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④建立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答出三点即可)
(二)12. 示例:①跳火意味着燎去病痛和灾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幸福;②陕北人从跳火节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收获克服困难和跨越坎坷的自信;③跳火节是迎春之跃,陕北人从跳火节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第⑩段中的“燎干了、燎净了,一年四季没病了;人人都在火上跳,能把百病燎去了;来年风调又雨顺,四季平安丰收了;我们家人都燎了,安康幸福没烦恼”等语句可概括为:跳火意味着燎去病痛和灾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幸福。
根据第⑨段中的“人渐渐长大,心也变大,会冲向更高的火焰,跳跃更大的火堆,不断收获克服困难和跨越坎坷的自信”,第 段中的“而且,我深信,陕北的男儿和女子,一定从跳火节里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带着祛病免灾的精神自信,饱满地直面生活”等语句可概括为:陕北人从跳火节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收获克服困难和跨越坎坷的自信。
根据第 段“在我看来,跳火节是陕北人生命的蝶变,他们从过年的佳肴和舒适所构成的慵懒中破茧而出,自觉地扑向春天,追寻生活的精彩”,第 段中的“陕北人以跳火节的迎春之跃,抖擞起精神,开始了不负光阴的新生活”等语句可概括为:跳火节是迎春之跃,陕北人从跳火节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13. 不认同。“迎春之跳”是指跳火节,写跳火节这一天的吃食、“炒干”等内容,并不偏离文题,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写“跳火”之前,先写这一天的吃食有讲究,人们要洒扫门庭、整理院落、“炒干”等,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天的重视,也为下文写“跳火”蓄势。
【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表明态度,然后阐述理由。“迎春之跳”是指跳火节,文章的前半部分写跳火节这一天的吃食、“炒干”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并未偏离文题。文章在写“跳火”之前,先写这一天的吃食有讲究,人们要洒扫门庭、整理院落、“炒干”等,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天的重视,也为下文写“跳火”蓄势。
14. 示例一:我认为本文“雅得诗意”。如文章第①段中的“水走冰上、河柳生色”、第②段中的“饕餮而食”等是文言的表达,体现了本文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从而让文章有“文雅”的特点。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土得可爱”。如第②段中的民谣及“葱花花、油碗碗、蒜泥泥……豆角条,等等”的表达,融入民谣、俗语,显得生动活泼,让文章读来有“接地气”之感。
15. 用了议论的表达方法。文章第 段针对前文“跳火”这一民俗发表议论,阐明了跳火节的意义,由节日民俗写到陕北人的群体性格,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点拨】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文章第 段写作者对跳火节的意义的理解,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由上文的节日民俗写到陕北人的群体性格,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16. 示例:赞同。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跳火”这一富有浓郁陕北特色的节日民俗,而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文章题材相似。另外,本文让我们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精神力量、文化价值,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一致。
【点拨】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态度,然后分析原因。
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社戏》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安塞腰鼓》展示了陕北高原的民俗民风。《灯笼》一文的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跳火”这一富有浓郁陕北特色的节日民俗,让我们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精神力量、文化价值,文章题材与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题材相似,文章主题与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一致。
(三)17. (1)忧虑,担忧 (2)最终 (3)更加 (4)狭窄
18. B 【点拨】A 项,介词,把/ 介词,因为;B 项,助词,的/ 助词,的;C 项,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D 项,介词,向,从/ 介词,对,对于。
19. (1)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
(2)(他的)父亲万安公,清高旷达不做官,家里没有多余供给。
【点拨】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1)句重点词语: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2)句重点词语:清旷,清高旷达;给,供给。
20. (1)嗜学 (2)祖父藏书万卷,窃读殆遍
【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阅读。(1)结合【甲】文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和【乙】文中的“伯中幼警敏嗜学”可得相同点:嗜学;(2)根据【乙】文中的“大父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提炼可得:祖父藏书万卷,窃读殆遍。
【乙参考译文】
伯中小时候机警聪慧热爱学习,不会因为吃饭、睡觉而停止(学习)。(伯中) 小的时候,(他的) 祖父庄山公藏有万卷书,(他) 都偷偷读了个遍,祖父过了很久才察觉,对(他的表现)感到非常惊奇。(后来,他) 在他的叔祖父主静公那里接受学习。主静公善于诱导,平时曾向他举出自己所知的宋代的众多老儒,以年老有德者作为典范(教育他)。伯中自己更加刻苦学习了。(他的)父亲万安公,清高旷达不做官,家里没有多余供给。(伯中) 独自居住一间屋子,非常狭窄,别人不能忍受。(他) 早晨起来洒扫,在菜园和厨房干活时,书册不离开手。天文、地理、兵刑、历律,无不精心研究。
(四)21. 可惜 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2. 示例:甲 甲图中的人物坐在案前,神情肃穆、悲壮,在灯光里凝视着手中的长剑。这幅图正好符合词作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内容。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选甲,也可以选乙。选甲的理由:图中的人物坐在桌子前面,对着一盏油灯,看着自己手中的长剑,表情很肃穆、悲壮。符合词作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内容。选乙的理由:图中有一位将军骑在驰骋的马上,拉满了弓,蓄势待发。这幅图正好符合词作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的内容。
三、作文
23.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 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个人层面强调了“友善”的内涵。“友善”可以理解为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友好相处、携手奋进;珍惜资源、关爱自然……材料中包括的关键词有“共处、和谐、大同、语善、视善、行善”等。因此,要在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要注意从生活事件入手。如写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一位陌生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己主动帮助了他……通过这些善举,让我们看到了友善的力量。叙述要语言通顺、逻辑清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先确定作文的中心论点“友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然后从“友善是成就个人品德的基础、友善是与他人相处的前提、友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友善是和谐之源”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叙述事例时应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例文:
一份友善一份感动
友善如微风,吹去内心的阴霾;友善如阳光,照亮内心的黑暗;友善如溪泉,流淌着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情感。
友善是我们与他人相处时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到现在,还一直留在我们心中。生活中的善举,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过多言语,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给人以温暖。
那次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一位老人正在缓步向前。老人步履蹒跚,我突然注意到老人身后驶来了一辆小轿车。我本以为那车会鸣笛让老人让路,可我发现,小轿车跟在后面开了好一会儿,却没有要按响喇叭的意思,小轿车就那么静静地跟在老人后面缓缓移动。过了许久,直到出了那条巷子,那辆车都没有对老人按过一次喇叭。
我不禁开始思考,虽然不知道驾驶员是不是真的不赶时间,也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按响那刺耳的喇叭,而是对老人多了一份友善。这小小的善举,不仅带给老人无形的方便,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份友善、这份温暖。
还记得有一次,我独自去了图书馆。当我走出图书馆时,却发现下起了滂沱大雨。这下可糟了,我没有带伞,只好在门口等着,不知等了多久,拥挤在门口的人都散去了,这雨也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我有些不知所措。就在这时,身后有人拍了拍我,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陌生女孩。她笑着问我:“是没带伞吗?”“是的。”我答道。这时,她拿出一把雨伞递给我,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她是在借给我雨伞吗?见我没有接雨伞,她将雨伞直接放在我的手中,还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笑容。
我心中有些震撼了,那女孩的这个小小的善举,让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也让那个雨天奏出了一支不一样的乐曲。
友善,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即使它再小,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与感动。当一个个“小善”累积起来时,何尝不是一种能让社会充满温馨的“大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多一份友善,就能带给这个世界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