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2024年 新教材
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归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推恩令的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统一国家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02
家国情怀: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03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2022年课程标准
视频导入:如果国宝会说话-霍去病墓石刻
什么叫大一统?
大一统的含义: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目录
一
削弱地方势力
二
加强经济管控
三
尊崇儒术
四
北击匈奴
一
削弱地方势力
一
削弱地方势力
01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制→诸侯王与地方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时空观念
材料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万,府库的“金银珠宝,多于京师”。
中山怀王刘休的金缕玉衣
材料1: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已经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无视朝廷,“拟同天子”。
史料实证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时空观念
02
措施:
(1)
实施“推恩令”:采纳主父偃“推恩”分封建议,
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刘彻像
主父偃像
教学视频: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诸侯国土
封土分一次
封土再分
从诸侯角度
从全国角度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斤两不足、成色不纯为借口,悍然废黜了106名诸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为汉帝国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监视各州。
03
意义: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时空观念
二
加强经济管控
二
加强经济管控
01
背景:
豪强、富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02
措施: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开挖水渠和治理黄河;
②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专营、专卖;
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教学视频:盐铁官营
03
意义:
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五铢钱(“铢”重量单位,一两的1/24为一铢)
汉代开采井盐画像石
西汉郡国齐国的铁官使用的封泥,是检验产品的证明
龙首渠
史料实证
三
尊崇儒术
三
尊崇儒术
01
背景:
诸子活跃、诸侯王聚集宾客对中央很不利。
材料: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
董仲舒像
02
措施:
(1)
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材料: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后回家著书讲学,但国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请教。
教学视频:汉代儒学
(2)
兴办太学:兴办太学、郡国学,以“五经”为教材。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教材:五经
西汉太学
03
意义:
①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议一议:同是统一思想,汉武帝的措施与秦始皇的措施有何不同?
汉武帝的更高明,用相对缓和手段引导,比秦始皇的强硬暴力更有效!
四
北击匈奴
四
北击匈奴
01
背景:
汉初匈奴不断南下威胁和袭扰。
02
措施:
组建骑兵队伍,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卫青 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进至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
史料实证
03
意义:
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巩固了西北边防。
时空观念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影响
(1)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课后练习
1.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出现了“大一统”。据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国家产生与演变规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 D.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答案】A 【详解】根据“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出现了‘大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项正确;国家产生与演变规律是夏、商、西周时期的特点,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点,排除C项;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后练习
2.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
A.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B.全盘照搬秦朝制度
C.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答案】A 【详解】仔细观察图“《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封国人口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故图片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A项正确;秦朝没有分封诸侯,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主要是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不是单单看王国数量,排除C项;西汉王朝四分五裂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后练习
3.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可知,汉武帝通过教育和入仕途径传播儒家思想,无形中儒家思想被接受和认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说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A项正确;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过于绝对,排除BC项;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后练习
4.《史记·平准书》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鈇左趾,没人其器物左趾,没人其器物”。这项规定( )
A.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收入 B.充实了汉政府官僚机构
C.推动了汉朝冶铁技术发展 D.使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鈇左趾,没人其器物左趾,没人其器物”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A项正确;充实了汉政府官僚机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推动了汉朝冶铁技术发展,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使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