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秦汉时期
秦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 北方
南方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设典客、典属
北逐匈奴,修长城
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 西北
东北
屯戍政策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和亲: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战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东汉窦宪击败北匈奴
(3)管理: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西汉设乌桓校尉
向北方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拓展】屯戍制度的影响
(1)抵御匈奴的入侵。
(2)降低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晁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资治通鉴·汉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 周边各族
岭南地区
边疆地区
流求
设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夫人
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民族治理 民族关系
治理方式
管理机构
设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密切联系
和亲与会盟。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共主入藏
册封。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多次遣人入唐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拓展】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概念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特点
(1)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2)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唐朝的民族关系
边疆治理的作用:
民族关系繁荣的原因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策略灵活,交通发达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五代辽宋夏金
宋朝的民族关系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政权并立
封建制度拓展
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
元朝的民族关系
统一
政策
举措
“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元朝结束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行汉法”,对不同民族施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蕃汉分治)
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东北、云南等:设行省,征发赋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
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 军事防御
互市
羁縻政策
管理藏区
设礼部及鸿胪寺
(1)在西起嘉谷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
(2)设置军镇,号“九边”
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1)东北:设都司、卫、所
(2)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3)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
敕封藏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管理藏族地区,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
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
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
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
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
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
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标示:在地图中辽东地区用斜线标示。
理由: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东北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威胁明朝在东北的行政管理,威胁京师的安全;明政府加大对辽东的卫所建设。因此,辽东地区卫所分布相对集中。
清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治理 北方
西北
西藏
西南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1)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2)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
(2)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拓展】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的弊端
“改土归流”的意义
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土司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攻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1)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土司之间斗争不断,政局动荡
(1)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隋唐两宋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元明清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中国古代的
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
朝代 史实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贸易和朝贡体系
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特点:
目的:
影响:
瓦解原因:
厚往薄来,赔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1)宣扬国威;
(2)求购各国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1)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2)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3)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国力下降;(2)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3)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交往范围广泛
连续性
交往领域全面
交往渠道多
交往内容明显不同
交往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特点
政府垄断、控制。
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朝贡体系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
朝贡体系
固守原因
解体原因
朝贡贸易体系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产物,以强大的封建经济为后盾,只能短期内靠专制力量勉强维持。当封建经济走向衰落,专制力量减弱时,它必然要走向解体。与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相适应的朝贡贸易体系,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和世界市场面前,自然无力阻挡打着‘自由贸易’旗号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朝贡体系
①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
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体制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明清的外贸政策
对民间海外贸易的管控
共同点
(1)明朝:从海禁到隆庆开关。
(2)清朝:闭关锁国与十三行。
(1)开放海禁,对出海商民征收商税。
(2)官府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对外出口贸易。
(3)政府指定商行管理民间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对外交往以和平为主要方式。
对外交往由主动开放到封闭保守。
官方对外贸易不以经济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政治目的为主,重礼仪与友谊。
交往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