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 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通过识读图片和鉴赏史料,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
通过观看视频、结合图片和文字,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制作工艺及特点,知道商朝高超的科技水平。(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认识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夏商周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甲骨造字,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第一篇章PART 01
壹
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 文
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原始社会末期
记载商朝日食的牛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商朝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诗经.小雅》
大意: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出现日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夜光微弱,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诗经》
《春秋》
鲁文公14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日食
月食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 法
夏朝
商朝
战国
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开始出现天干地支日。
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夏本纪》
大意:据说孔子曾校正夏朝的历法,学者们有许多传习《夏小正》的。
商朝的甲骨文中有记载,商朝的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置于年终,称十三月。
医 学
神农
扁鹊
《黄帝内经》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有关神农尝百草的历史记载
神农氏以赭[zhě]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司马迁《史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东汉《神农本草经》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被神化后的扁鹊以人首鸟身的面目出现。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切脉诊法,使用的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对症下药。
结论:夏商周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技术
第二篇章PART 02
贰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人
吞
商
史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作灵丹妙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一 片 甲 骨 惊 天 下 !
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
1.含义
2.发现
刻有文字
的商朝牛骨
甲骨文
解读
刻辞:“癸巳卜,贞:旬亡祸 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大意:癸已这天进行占卜活动,一个叫殼的贞人发出卜问询:接下来的十天里会不会有灾祸发生 商王看了占卜的征兆后认为可能会有灾祸发生。到了甲午这天,商王外出打猎在追逐一头野牛时发生了意外,一名小臣驾驶的车辆车轴断裂,先撞到了石头上而后撞翻商王乘坐的车辆,商王车上一个叫子央的人也摔了下来。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占卜官
3.内容
商王无事不占,无日不卜。龟甲上裂纹的形状占卜着祭祀、收成、病患、生育等。裂纹就是泄露的天机。
甲骨文
惟殷先人,
有典有册。
——《尚书》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文字的
出现过程
夏朝刻画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甲骨文
传 说 时 代
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铭文(金文)
4.地位
甲骨文
象
形
指
事
会
意
形
声
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而组成的新字
日
田
月
人
明
从
河
上
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最原始
最进步
由复杂到简单,由形象到抽象。
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
柄
5.造字方法
7.发展特点
6.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
8.结论
青铜器
青铜“王者
速成指南
簠簋不饬
版
青
铜
开始游戏
任务:找出藏在成语中的青铜器
大名鼎鼎
不避斧钺
加官进爵
觥筹交错
才高八斗
金戈铁马
弃觚投笔
折戟沉沙
养尊处优
钟鸣鼎食
鼎
觚
斗
簋
簠
钺
爵
戟
戈
尊
觥
钟
斧
青铜器
版
钻
石
开始游戏
任务:将青铜器分类
青铜“王者
速成指南
青铜器的用途
鼎
斗
斧
觚
觥
戈
戟
钟
爵
尊
钺
簋
簠
食器
酒器
兵器
乐器
农具
水器
特点
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
礼器
版
王
者
开始游戏
任务:任选一件青铜器制作文物介绍名片
青铜器
青铜“王者
速成指南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何尊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玉璋
青铜器
司母戊鼎及铭文“后母戊”拓片
1.1米
1.33米
文物名片
名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年代:商代晚期
重量:832.84千克
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特点
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制作想象图
(2) 这说明了什么?
当时人们已经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大型青铜器。
制作过程应该经过设计—铸型—铸造—修饰等工序。
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需要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据定量分析,司母戊鼎的成分由84.77%的铜、11.64%的锡、2.79%的铅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所构成。
(1)在距今三千余年的商朝,生产能力与科学技术相对并不发达,设想巨大的司母戊鼎是如何制作的?
青铜器
铭文“后母戊”拓片
司母戊鼎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祭祀
用途
金文
含义
内容
文物名片
名称:和尊
年代:西周(周成王)
类型:酒器(礼器)
地位: 和尊内底部刻有铭文“宅兹中国”二字,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被誉为“镇国之宝”。
何尊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2) 制作如此巨大的司母戊鼎的用途是什么?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青铜器
三星堆玉璋
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我国夏商时期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位置:
年代:
文物:
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新时期晚期——商末周初
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
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结论: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实证。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曾侯乙编钟
青铜器
知识拓展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
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缚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城最广、气势最宏伟的青铜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曾侯乙编钟
第三篇章PART 03
叁
《诗经》和“楚辞”
《诗经》
组成
风
雅
颂
分《大雅》、《小雅》。
宫廷正乐。
分《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之乐。
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指《国风》,土风、地方乐调。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
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时间
地位
《诗经》
阅读下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抒发的情感)。
诗歌赏析
诗 经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反映战士们
在国难当头为保
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
敌忾的豪情。
《诗经》
诗 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歌颂追求美好的爱情。
反映民俗民情。(结婚)
诗歌赏析
诗 经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靓之子,笋豆有践。
--《诗经.国风.伐柯》
《诗经》
诗歌赏析
采采芣苢 [ fu yi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 duo ]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 luo ]之。
采采芣苢 ,薄言桔[ jie ]之。
采采芣苢 ,薄言撷[ xie ]之。
--《诗经.周南.茉苜》
诗 经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茉苜:一般指车前草。
《诗经》
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以硕鼠喻剥削者,比喻精当,寓意较直。
诗歌赏析
诗 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魏风.硕鼠》
《诗经》
价值
通过对《诗经》的赏析,结合鲁迅的话,说说《诗经》的价值有哪些?
《诗经》——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
—鲁迅
《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楚辞”
含义
代表
学
史
崇
德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泰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屈原(名句摘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
离 骚
诗歌赏析
有感情地朗读名句,体会《离骚》表达了作者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先秦文明 璀璨中华
何尊内部的”中国“,镌刻于方寸之间,跨越了三个千年后,埋葬它的泥土和这泥土所连接着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一入华夏,文脉澎湃不息。是文字,赋予了我们开天辟地的力量;是文字,造就我们持续千年的信仰。有了文字,中华文明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一笔一划刻画在这骨头之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