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秋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8:56: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文,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内容,班级开展“走近古代文化生活”实践活动,小文和小霞邀请你参与。
小文在了解苏轼的生平后,写了一段感悟,请你帮忙完善,完成1~2题。
悠悠五千年,在广mào的中华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恪守本职;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něi。苏轼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附庸风雅的一生并没有影响他创作的热情,反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他主张文道并重,其诗词随性自然,断章取义;其政论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他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哲人,在沧海桑田中,淡看风雨,笑迎坎坷。1.(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广mào(袤)赞誉(yù)
自省(xǐng)气něi(馁)
2.(2分)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附庸风雅B.断章取义
C.入木三分D.沧海桑田
3.(2分)小霞整理了一些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出自古代典籍,如“先忧后乐”出自《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记》。
B.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铭文《陋室铭》、诗歌《秋词》(其一)等。
C.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记》是他的名篇,他和欧阳修、苏轼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点拨】“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不包括范仲淹。
4.(3分)为了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生活,班委会提议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下面是小文拟写的注意事项,请你帮他修改。
实践活动注意事项
敬爱的同学们:
为保障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请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遵守活动安全的各项规定,确保人身、财物安全。2.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3.举止文明,保持安静,听从指挥,有序参观。
4.仔细观察,记录、认真听讲,积极参加互动。
2024年11月15日
九年级(2)班班委会
①注意事项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敬爱”,应改为“亲爱。”
②注意事项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认真听讲、记录,积极参加互动。
③注意事项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落款日期与署名互换位置。
5.(3分)活动结尾,小霞展示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在中国,诗歌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诗词盛行的时期,如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末等时期。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元曲等。
材料二: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常用的或者心爱之物上题诗或者对联,郑板桥爱竹石,不仅画中有竹石,而且还写了一首《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8分)“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典籍里的中华智慧和民族情怀。让我们跟着主持人穿越千古,对话先贤。
主持人:当我翻阅《周易》,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不免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现实惨淡,但依旧心怀理想,豪情万丈,期待未来。
刘禹锡:君子立于世,理当刚毅坚韧,努力奋进。正如吾以诗答谢乐天时所写“(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世事变迁在所难免,愿天
下有志之士都能得偿所愿。
韩愈:不错,即便奸邪当道,前路一片渺茫,吾辈也应当始终抱有“欲为圣明除弊事,(3)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忠君之心,披荆斩棘。
主持人:梦得先生和退之先生气骨非凡,这份豪情让人振奋。但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总会遇到时乖运蹇、进退两难的时候,正如东坡先生在《水调歌头》中所言“我欲乘风归去,(4)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范仲淹: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国事在前,岂能因个
人际遇而独善其身 忧乐当前,吾必做到“(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此乃大丈夫的担当与自觉!
欧阳修:对,纵使贬谪也当兼怀民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主持人:先贤们高尚的家国情怀,如炬如磐,令晚生感佩不已!吾辈定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两则批注(7~8题)。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①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②,紫绮裘。素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七度:七次。②翠羽帔(pèi):与下文“紫绮裘”都指豪华衣饰。③素娥:指月亮。【参考译文】我们离别得太久了,已经是第七次过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衣饰豪华。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7.(2分)本词“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
8.(2分)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写于中秋佳节,但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苏轼的《水调歌头》主要抒发了词人的乐观旷达之情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本词则主要借月表达了词人因兄弟间久别分离而产生的无奈、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选自《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则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乙参考译文】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乘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听着雪子击打着竹子,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也是有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成功。然而是行是止,随它吧。正像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啊。
9.(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拥毳衣炉火裹、围(2)竟为雨雪所阻阻挡
(3)辄复不遂总是(4)鲁直所谓说
10.(2分)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切问而近思B.而伯乐不常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3.(2分)甲、乙两文都展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他们的情趣各自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意分别写一点。
甲文的情趣体现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的情趣体现在:①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各写出一点,意近即可)
14.(2分)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雪”,但写雪的方法各有不同,请分析两文写雪的方法。
【甲】文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乙】文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粒敲击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①为什么文言文学习要以诵读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②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幼儿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③但是现在人们生活中已经不再用文言文交流了,也就无从听到,也就没有“活”的语境了。那怎么办呢 文言文较强的可读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诵读。因为十几个、几十个人一起诵读,每天都读上二三十分钟,读给自己听,又听他人读,就创造出了课堂上的“活”的语境。读得多了,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语感也会越来越完全了。可见,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
④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笙”,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堕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⑤诵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途径。
(有删改)
材料二: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语文的学习更多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
同时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方法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如果语文是一座大厦,那么它们才是这座高楼大厦的材料和地基。可见,语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核心。
(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强调了语感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B.材料一第②段使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而且语感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
C.材料一认为,要将“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等术语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还需要一些外文常识。
D.材料二认为,语感作为直觉思维,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会干扰人们对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的意识。
【点拨】结合材料二“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可知,文章表明“语感”只是“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原理、方法、规律”,而不是选项中所理解的“干扰”,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16.(3分)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
或转换话题。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句具体分析。
第③段开头,用“但是”一词,引出现在学习文言文没有“活”的语
境的困境;接着用“那怎么办呢 ”这一问句引出解决办法——诵读;之后用“因为”引领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的原因,进一步推进论证;最后用“可见”得出结论: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
17.(2分)小语认为要想学好文言文,只需要加强诵读就可以了,但小文不认同这种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小文寻找依据。
加强诵读的确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有益于文言文的学习。但是想要学好文言文,不能只依靠诵读,还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只有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学好文言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谁的微信蒙福森
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②“老爸,下班了 ”
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④“您和老妈还好吗 ”
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 好吗 ”
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 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⑦老高有些茫然。
⑧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⑨老高懵了。
⑩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 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 你咋知道是骗子 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 该不会是骗子吧 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
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
几句话 你关心过他们吗 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 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 ”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少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 ”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2分)依据提示梳理小说的情节和老高的心理。
相关情节 老高的心理
①老高收到了儿子的微信 意外、发懵
老高去卫生间洗了一把脸 ②冷静、清醒
③儿子和老高不亲密 伤感、不高兴
老婆点醒老高很少与自己父母沟通 ④内疚、惭愧
19.(2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痉挛”“击中”形象地写出了老高听了老婆桂芬的话后深受触动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老高的难过、自责之情。
20.(2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35段画横线的句子。
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写黄昏时候电闪雷鸣、暴雨滂沱的景象,烘托出老高深刻反思之后内心的凌乱与悔恨,为后文写老高冒雨去看望父亲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1.(3分)选文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并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原因:老高在老婆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内心自责、后悔、惭愧而流泪。好处:写出“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这样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而使文章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2.(3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小琪有下列表现的原因并提出两点建议。
链接材料:小琪是九年级的一名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交流,更不用说尊重父母了。他特别喜欢玩手机,在家经常因小事和父母争吵,动不动就发脾气、摔门、扔东西、说脏话。有时他甚至觉得父母就是他的“敌人”。
原因: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建议:小琪,你应当多和父母沟通,听取父母的意见,同时应多理解父母、多关心他们。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5题。
【甲】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
干净。
【乙】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撕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
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撕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
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23.(2分)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甲诗选自艾青的《鱼化石》。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诗句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1978年以后,诗风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等。
B.甲诗是富含哲理的诗歌,面对裹身岩层、重现天日的鱼化石,
作者思考生命的本质:“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C.乙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此著作语言优美生动,用词精准,非常适合介绍严谨的科学知识。
D.乙文主要介绍了塔蓝图拉毒蛛殊死搏斗的过程,从中可看出作者具有观察细致、严谨务实的优秀品质。
【点拨】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等;1978年以后,诗风发生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24.(3分)甲诗中的“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赞叹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25.(3分)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斗争”,但两者有所不同。请分析两
文中“斗争”的不同点。
甲诗中主要是革命斗争,表现诗人对革命斗争的不懈追求以及为革命斗争奉献生命的高尚情操。乙文中主要是两只塔蓝图拉毒蛛的生存斗争,体现出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级开展“话说年俗”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年俗是传承,是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愿景。请列举一个你知道的年俗,并简要介绍其意义(80字左右)。
任务二:同学们围绕“如何看待年俗的变化与传承”这一话题在校园论坛纷纷留言。请你也在评论区写一条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快乐大白:年俗中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现在由于“禁鞭”,很多城市已经不能在爆竹声中迎接新春。这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冲击。
任务一
示例: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凝练的文字描绘美好景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任务二
示例:继承我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保留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的年俗文化。
27.(50分)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古代,如果有网络,岳阳楼绝对是“网红”打卡地。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袁中道等都曾在这里“打卡”。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的风采,文人也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当下,“网红”景点备受人们追捧,网红打卡景区沦为拍照圣地。很多人旅游只是为了自拍“凹造型”,写一段文字配图发朋友圈。
任务一:我们该如何欣赏山水 写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当古代某位文人穿越到现在的某个网红景点,会发生什么故事 发挥想象,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文,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内容,班级开展“走近古代文化生活”实践活动,小文和小霞邀请你参与。
小文在了解苏轼的生平后,写了一段感悟,请你帮忙完善,完成1~2题。
悠悠五千年,在广mào的中华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恪守本职;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něi。苏轼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附庸风雅的一生并没有影响他创作的热情,反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他主张文道并重,其诗词随性自然,断章取义;其政论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他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哲人,在沧海桑田中,淡看风雨,笑迎坎坷。1.(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广mào(袤)赞誉(yù)
自省(xǐng)气něi(馁)
2.(2分)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附庸风雅B.断章取义
C.入木三分D.沧海桑田
3.(2分)小霞整理了一些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出自古代典籍,如“先忧后乐”出自《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记》。
B.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铭文《陋室铭》、诗歌《秋词》(其一)等。
C.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记》是他的名篇,他和欧阳修、苏轼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点拨】“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不包括范仲淹。
4.(3分)为了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生活,班委会提议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下面是小文拟写的注意事项,请你帮他修改。
实践活动注意事项
敬爱的同学们:
为保障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请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遵守活动安全的各项规定,确保人身、财物安全。2.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3.举止文明,保持安静,听从指挥,有序参观。
4.仔细观察,记录、认真听讲,积极参加互动。
2024年11月15日
九年级(2)班班委会
①注意事项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敬爱”,应改为“亲爱。”
②注意事项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认真听讲、记录,积极参加互动。
③注意事项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落款日期与署名互换位置。
5.(3分)活动结尾,小霞展示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在中国,诗歌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诗词盛行的时期,如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末等时期。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元曲等。
材料二: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常用的或者心爱之物上题诗或者对联,郑板桥爱竹石,不仅画中有竹石,而且还写了一首《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8分)“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典籍里的中华智慧和民族情怀。让我们跟着主持人穿越千古,对话先贤。
主持人:当我翻阅《周易》,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不免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现实惨淡,但依旧心怀理想,豪情万丈,期待未来。
刘禹锡:君子立于世,理当刚毅坚韧,努力奋进。正如吾以诗答谢乐天时所写“(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世事变迁在所难免,愿天
下有志之士都能得偿所愿。
韩愈:不错,即便奸邪当道,前路一片渺茫,吾辈也应当始终抱有“欲为圣明除弊事,(3)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忠君之心,披荆斩棘。
主持人:梦得先生和退之先生气骨非凡,这份豪情让人振奋。但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总会遇到时乖运蹇、进退两难的时候,正如东坡先生在《水调歌头》中所言“我欲乘风归去,(4)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范仲淹: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国事在前,岂能因个
人际遇而独善其身 忧乐当前,吾必做到“(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此乃大丈夫的担当与自觉!
欧阳修:对,纵使贬谪也当兼怀民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主持人:先贤们高尚的家国情怀,如炬如磐,令晚生感佩不已!吾辈定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两则批注(7~8题)。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①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②,紫绮裘。素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七度:七次。②翠羽帔(pèi):与下文“紫绮裘”都指豪华衣饰。③素娥:指月亮。【参考译文】我们离别得太久了,已经是第七次过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衣饰豪华。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7.(2分)本词“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
8.(2分)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写于中秋佳节,但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苏轼的《水调歌头》主要抒发了词人的乐观旷达之情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本词则主要借月表达了词人因兄弟间久别分离而产生的无奈、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选自《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则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乙参考译文】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乘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听着雪子击打着竹子,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也是有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成功。然而是行是止,随它吧。正像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啊。
9.(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拥毳衣炉火裹、围(2)竟为雨雪所阻阻挡
(3)辄复不遂总是(4)鲁直所谓说
10.(2分)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切问而近思B.而伯乐不常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3.(2分)甲、乙两文都展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他们的情趣各自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意分别写一点。
甲文的情趣体现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的情趣体现在:①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各写出一点,意近即可)
14.(2分)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雪”,但写雪的方法各有不同,请分析两文写雪的方法。
【甲】文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乙】文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粒敲击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①为什么文言文学习要以诵读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②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幼儿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③但是现在人们生活中已经不再用文言文交流了,也就无从听到,也就没有“活”的语境了。那怎么办呢 文言文较强的可读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诵读。因为十几个、几十个人一起诵读,每天都读上二三十分钟,读给自己听,又听他人读,就创造出了课堂上的“活”的语境。读得多了,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语感也会越来越完全了。可见,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
④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笙”,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堕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⑤诵读,才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途径。
(有删改)
材料二: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语文的学习更多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
同时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方法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如果语文是一座大厦,那么它们才是这座高楼大厦的材料和地基。可见,语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核心。
(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强调了语感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B.材料一第②段使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而且语感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
C.材料一认为,要将“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等术语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还需要一些外文常识。
D.材料二认为,语感作为直觉思维,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会干扰人们对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的意识。
【点拨】结合材料二“语感作为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语言活动中直接迅速地获取结论,但通常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结论过程中所需要的原理、方法、规律等因素”可知,文章表明“语感”只是“不能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原理、方法、规律”,而不是选项中所理解的“干扰”,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16.(3分)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
或转换话题。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句具体分析。
第③段开头,用“但是”一词,引出现在学习文言文没有“活”的语
境的困境;接着用“那怎么办呢 ”这一问句引出解决办法——诵读;之后用“因为”引领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的原因,进一步推进论证;最后用“可见”得出结论: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
17.(2分)小语认为要想学好文言文,只需要加强诵读就可以了,但小文不认同这种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小文寻找依据。
加强诵读的确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有益于文言文的学习。但是想要学好文言文,不能只依靠诵读,还要依靠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以及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有关的经验、理论。只有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学好文言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谁的微信蒙福森
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②“老爸,下班了 ”
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④“您和老妈还好吗 ”
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 好吗 ”
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 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⑦老高有些茫然。
⑧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⑨老高懵了。
⑩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 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 你咋知道是骗子 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 该不会是骗子吧 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
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
几句话 你关心过他们吗 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 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 ”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少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 ”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2分)依据提示梳理小说的情节和老高的心理。
相关情节 老高的心理
①老高收到了儿子的微信 意外、发懵
老高去卫生间洗了一把脸 ②冷静、清醒
③儿子和老高不亲密 伤感、不高兴
老婆点醒老高很少与自己父母沟通 ④内疚、惭愧
19.(2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痉挛”“击中”形象地写出了老高听了老婆桂芬的话后深受触动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老高的难过、自责之情。
20.(2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35段画横线的句子。
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写黄昏时候电闪雷鸣、暴雨滂沱的景象,烘托出老高深刻反思之后内心的凌乱与悔恨,为后文写老高冒雨去看望父亲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1.(3分)选文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并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原因:老高在老婆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内心自责、后悔、惭愧而流泪。好处:写出“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这样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而使文章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2.(3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小琪有下列表现的原因并提出两点建议。
链接材料:小琪是九年级的一名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交流,更不用说尊重父母了。他特别喜欢玩手机,在家经常因小事和父母争吵,动不动就发脾气、摔门、扔东西、说脏话。有时他甚至觉得父母就是他的“敌人”。
原因: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建议:小琪,你应当多和父母沟通,听取父母的意见,同时应多理解父母、多关心他们。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5题。
【甲】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
干净。
【乙】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撕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
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撕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
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23.(2分)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甲诗选自艾青的《鱼化石》。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诗句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1978年以后,诗风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等。
B.甲诗是富含哲理的诗歌,面对裹身岩层、重现天日的鱼化石,
作者思考生命的本质:“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C.乙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此著作语言优美生动,用词精准,非常适合介绍严谨的科学知识。
D.乙文主要介绍了塔蓝图拉毒蛛殊死搏斗的过程,从中可看出作者具有观察细致、严谨务实的优秀品质。
【点拨】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等;1978年以后,诗风发生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24.(3分)甲诗中的“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赞叹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25.(3分)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斗争”,但两者有所不同。请分析两
文中“斗争”的不同点。
甲诗中主要是革命斗争,表现诗人对革命斗争的不懈追求以及为革命斗争奉献生命的高尚情操。乙文中主要是两只塔蓝图拉毒蛛的生存斗争,体现出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6.(5分)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级开展“话说年俗”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年俗是传承,是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愿景。请列举一个你知道的年俗,并简要介绍其意义(80字左右)。
任务二:同学们围绕“如何看待年俗的变化与传承”这一话题在校园论坛纷纷留言。请你也在评论区写一条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快乐大白:年俗中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现在由于“禁鞭”,很多城市已经不能在爆竹声中迎接新春。这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冲击。
任务一
示例: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凝练的文字描绘美好景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任务二
示例:继承我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保留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的年俗文化。
27.(50分)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古代,如果有网络,岳阳楼绝对是“网红”打卡地。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袁中道等都曾在这里“打卡”。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的风采,文人也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当下,“网红”景点备受人们追捧,网红打卡景区沦为拍照圣地。很多人旅游只是为了自拍“凹造型”,写一段文字配图发朋友圈。
任务一:我们该如何欣赏山水 写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当古代某位文人穿越到现在的某个网红景点,会发生什么故事 发挥想象,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