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18: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分层作业
考向1.造纸术的发明是重要考向,常考查改进者、所用原料以及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考向2.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属于高频考点,常考查《伤寒杂病论》,常与中国古代中医学成就联系起来考查。
考向3.司马迁与《史记》,侧重考查其内容、《史记》的体裁、特点。
1.【跨学科 综合】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下面对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描述错误的是( )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B.东汉末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C.东汉末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
2.【跨学科 综合】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造纸术工艺流程图(部分) 南阳医圣祠 《史记》书影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B.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C.史学家的坚忍不拔 D.技术的革新与传承
3.【跨学科 医学】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下列著作中全面阐释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的是( )
A.《史记》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4.【跨学科 医学】《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认为“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基于这一认识,华佗( )
A.创立“四诊法” B.编写《伤寒杂病论》 C.创编“五禽戏” D.发明“麻沸散”
5.【跨学科 综合】秦汉时期文化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秦朝时期传入中国 ②《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西汉年间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他是( )
A.董仲舒 B.司马迁 C.张骞 D.霍去病
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汉时期,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要两个人抬进去,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之后,竹木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这是因为( )
A.甲骨文的出现 B.统一了文字 C.造纸术的改进 D.印刷术的发明
8.【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在用纸以前,欧洲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300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下列内容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A.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B.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C.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9.【跨学科 综合】如果拍一部反映汉代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内容可以选的是( )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做手术前用“麻沸散”
③工匠们从生产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④人们懂的丈量土地和测算田亩的面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跨学科 宗教】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
A.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11.【跨学科 化学】《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如图所示)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A.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秦始皇陵内有水银制作的江河大海
C.科技手段能够解决考古问题 D.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12.【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司马迁笔下的《史记》,在颂扬汉武帝功绩的同时,又斥责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体现《史记》渗透有( )
A.尊崇儒术思想 B.阶级斗争精神
C.无为而治思想 D.历史批判精神
1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14.【新材料 考古】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
15.【跨学科 医学】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更高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16.【跨学科 医学】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指出:“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症;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一看法( )
A.蕴含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B.推动了传统中医理论的革新
C.提升了汉代民众的防病意识 D.意在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17.(2019·广西贺州·中考真题)《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
A.善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18.【跨学科 综合】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图片最能体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哪一特点( )
A.双向交流 B.陆海并举 C.文明西传 D.丝绸贸易为主
19.【新材料 考古】2021年12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发现汉文帝刘恒的霸陵。霸陵规格与《史记·孝文本纪》中“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记载相符,这一发现也纠正了元代以来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等史料关于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圆嘴下”记载的谬误。这说明( )
A.《史记》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准确的 B.与历史遗迹年代越接近的史料一定越真实
C.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材料进行考证 D.考古发现一定比历史记载更有史料价值
21.【跨学科 综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秦始皇廿六年诏铭》拓片 图二:兵马俑 图三:王蘧常编撰的《秦史》
材料二 以下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与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内容对比(部分)
《睡虎地秦墓竹简》 《史记》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效律》 一法度衡石丈尺。——《秦始皇本纪》
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八年,新城归。——《编年记》 七年,拔新城。——《秦本纪》
三十九年,攻怀。——《编年记》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秦本纪》
材料三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批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胡适日记全编》
(1)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出土文物对文献史料的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胡适对做历史的方法和态度的观点?说明理由。
22.【跨学科 综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汉字演变的简单历程(以“鱼”为例)注:甲骨文经数千年而不衰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 图2:都江堰注:22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巨大效益。
图3:陈来《儒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注:阐释儒学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儒家思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图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注:该书承接前代,影响几千年,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韩等东亚国家的传统医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刘炜《中华文明传真》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事物或现象(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B B C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D D A A B A D A C
1.A
【知识点】造纸术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东汉末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汉末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史学家司马迁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B
【知识点】造纸术 、张仲景及医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分别反映造纸术、张仲景、司马迁编写《史记》,都属于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属于政治层面,造纸术、张仲景、司马迁编写《史记》属于科技文化,排除B项;史学家的坚忍不拔只能反映司马迁编写《史记》,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技术的革新与传承只能反映造纸术的改进,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B
【知识点】张仲景及医学成就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与采访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旷世之作,它系统总结了明末以前农业、手工业的技术经验和科学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4.C
【知识点】华佗及医学成就
【详解】根据材料“‘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知,运动有利于消化,促进血脉流通,有益于健康。基于这一认识,华佗创编“五禽戏”,教人们强身健体,C项正确;创立“四诊法”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排除A项;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与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知识点】张仲景及医学成就、佛教的传入及影响、司马迁与《史记》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东汉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B项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①表述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
【详解】据题干“西汉年间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为西汉时期人,且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B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而不是史学家,排除A项;张骞的主要成就是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霍去病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并没有写下史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B项。
7.C
【知识点】造纸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公文网络,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民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因此题干中,“到了东汉中期之后,竹木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这是因为造纸术的改进,C项正确;甲骨文出现在商王武丁时期,它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排除A项;统一文字与东汉中后期竹木简使用范围减小无关,排除B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可知,这段材料说明了造纸术西传之前,欧洲人主要用羊皮作为书写材料,价格太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而造纸术西传后,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表述不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排除。故选D。
9.D
【知识点】造纸术 、华佗及医学成就、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①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②做手术前用“麻沸散” 属于汉朝; ③工匠们从生产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符合,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发展;④人们懂的丈量土地和测算田亩的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土地管理。故①②③④都符合汉代情况,D项正确;ABC项概括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知识点】佛教的传入及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可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词汇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轮回”等等都源自于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并未提及为统治阶级服务,排除C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因果轮回,但与题干强调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史学理论
【详解】根据材料中《史记》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史记》记载的内容与考古发现是有所吻合的,说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D项正确;《史记》的记载并不都一定可信,还需要通过考古来印证真实性,排除A项;《史记》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并不意味着地宫内真的存在由水银构成的实体江河大海,还需要通过考古来印证真实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关系,科技手段虽然能辅助解决考古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考古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史学理论
【详解】根据题干“司马迁笔下的《史记》,在颂扬汉武帝功绩的同时,又斥责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可知,这反映了司马迁能客观全面地记述汉武帝的功绩和过失,体现了历史批判精神,D项正确;尊崇儒术的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知识点】造纸术
【详解】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并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A项正确;指南针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排除B项;火药成为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排除C项;为政府增加了赋税与造纸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知识点】造纸术 、甲骨文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甲骨上刻有文、图二的竹简上有文字、图三的纸上有文字和书写材料密切相关,即反映了书写材料变化,A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都属于书写材料,未涉及商业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医相关成果,与医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知识点】先秦的天文、历法成就、先秦的医学成就、张仲景及医学成就
【详解】依据材料“农耕文明”与“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人口”与“中医中药”联系起来,分析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关乎人的生死,即发明的重要性取决于实用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是否成就更高,排除A项;依据材料只能说明天文历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来说很重要,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取得的成就更高,排除C项;依据材料“中医中药”分析可知,与农业经济之间没有关系,可知并不是所有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知识点】张仲景及医学成就
【详解】依据材料“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症;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认为病症都由不同季节相应的气候原因引发,带有朴素唯物辩证思想,A项正确;材料观点并未谈到此前中医理论有何弊端因而需要革新传统中医理论,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众防病意识因此得以提高,排除C项。材料与药学的科学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知识点】华佗及医学成就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人留下来的舒筋活络方法有很多,而东汉神医华佗自创的“五禽戏”是其中动静皆宜、见效极佳的一个。正如华佗自己评价“五禽戏”所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五禽戏”是华佗总结前人养生的经验,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创制的,所以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该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A
【知识点】佛教的传入及影响、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身穿中国丝绸的法国贵妃”“洛阳白马寺”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欧洲,而古印度的佛教也传入我国,体现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A项正确;陆海并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文明西传”表述不完整,题干还涉及佛教传入中国,排除C项;丝绸贸易为主与白马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文物局通过新的出土文物进一步纠正了以往史料关于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圆嘴下”记载的谬误,说明历史考古有时会对一些文献资料的证据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补充性修正,进而说明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材料进行考证,C项正确;“《史记》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准确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与历史遗迹年代越接近的史料不一定越真实,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B项;“考古发现一定比历史记载更有史料价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0.(1)第一手史料:图一、图二;第二手史料:图三
(2)出土文物能证实文献史料的记载;出土文物能补充文献记载的缺佚;出土文物能校正文献记载的谬误(任意2点)
(3)同意。理由:研究历史需要持科学严谨、敢于批判的态度,去伪存真,挖掘历史本来的面目,但是在史料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历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历史空缺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不同意。理由: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在无史料的前提下,由于某种目的、自身经验、知识构成、思维方式、认知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对想象力的运用有局限性,历史学便失去了科学性。(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司马迁与《史记》、史学理论
【详解】(1)史料分类: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产生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原始资料,具有直接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在图一中,《秦始皇廿六年诏铭》拓片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当时的实物遗存,属于第一手史料。图二中的兵马俑则是秦始皇陵的随葬品,也是当时的实物遗存,同样属于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历史著作、论文、历史教科书、注释、译文等。在图三中,王蘧常编撰的《秦史》是对秦朝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是后人根据第一手史料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编纂而成的,属于第二手史料。
(2)作用: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作为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对文献史料的作用如下: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文献史料的记载,材料二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提到的衡石制度和攻新城等事件,在《史记》中也有相应的记载,而出土文物的存在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出土文物还能补充文献记载的缺佚,材料二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编年记》详细记录了秦国的战争和政治事件,有些内容在《史记》中并未提及,这就为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秦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出土文物还能校正文献记载的谬误,由于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献史料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误解,而出土文物则可以通过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来纠正这些错误,材料二中,如果《史记》中的记载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记载存在出入,就可以通过对比两者来找出可能的错误或误解,并据此进行修正。综上所述,出土文物对文献史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校正,从而为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历史提供有力的支持。
(3)主观性题,言之有理即可。对材料三中胡适对做历史的方法和态度的观点:胡适认为做历史既要有科学的态度,也要有艺术的想象力,先选择同意或不同意,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释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即可。如同意。理由:研究历史需要持科学严谨、敢于批判的态度,去伪存真,挖掘历史本来的面目,但是在史料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历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历史空缺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不同意。理由: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在无史料的前提下,由于某种目的、自身经验、知识构成、思维方式、认知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对想象力的运用有局限性,历史学便失去了科学性。
21.图片:2和4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成果泽被后人。
论述: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2200我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发展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治疗。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知识点】都江堰、造纸术 、张仲景及医学成就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列举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领域、贡献,可从中选取图片2和4,根据材料中都江堰和《伤寒杂病论》相关信息可得出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成果泽被后人。选择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后世文化对前者的继承发展等角度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例如,具体可以阐述为论述: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2200我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发展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治疗。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