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18: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第4课。主要讲述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思想领域空前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课本位置上上承第五课、第六课内容,也为下一课讲述先秦时期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本课分为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三个子目,子目设置清晰,且具因果关联,老子和孔子及其学说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而百家争鸣对于时代推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这为学生学习百家争鸣打下基础。同时,这样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刚刚步入历史学习的阶段,历史思维能力较低,且以具体思维为主,因此在理解本课某些思想主张的时候有些难度,需要教师借用史料、图片等材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习目标: 1.知道老子、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派主张的影响。 (历史解释) 3.体会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联系社会实践,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价值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成就、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研读、情境体验。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不仅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而且还在思想方面发生着重大变革。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本课《百家争鸣》。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准备进入本课学习。 情境导入本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二) 新课讲授 壹·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简介 出示图片和关于老子相关信息的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老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尝试将提纲填写完整。 表扬学生的行为,并补充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并发言,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辩证法和“无为而治”,著作是《老子》(《道德经》)。 多方位了解老子。 通过出示提纲、学生填写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老子,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2.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学生进入材料研读环节,依次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出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释“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材料分析 【回答】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通过逐句阅读材料分析老子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讲授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无为而治”的含义。
著作——《道德经》 出示《道德经》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介绍《道德经》。【讲授】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知道《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影响、地位等。 通过讲授法,有助于学生理解《道德经》的深刻影响。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出示图片和关于孔子相关信息的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尝试将提纲填写完整。 【回答】孔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著作是《论语》。 填写提纲,有助于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
2.孔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同学们思考何为“仁”呢,接着依次出示三则文字材料,请学生围绕材料合作探究,何为“仁”? 【讲授】所以啊,我们说所谓“仁”,是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是人与人关系的最高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回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材料分析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孔子的政治主张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请大家阅读故事,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启示?从中能体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阅读故事 【回答】反对苛政,统治者要实行德政,使人民信服,社会才会稳定。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读故事,出结论,培养学生史料研读的历史素养。
4.孔子的教育成就 出示孔子学生及其出身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商周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室才能接受教育。春秋后期,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什么出身的人可以拜孔子为师?从中能够体现出孔子的哪些成就? 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从中能体现出孔子的哪些主张?从中能够体现出孔子的哪些成就? 【提问】出示《诗经》、《春秋》等材料。此外,孔子还取得了哪些教育成就呢? 【讲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出示历史图片,简要介绍曲阜“三孔”。 【回答】无论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拜孔子为师。这体现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回答】因材施教、实事求是、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这体现孔子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回答】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知道《论语》和曲阜“三孔”。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孔子以及其教育成就带来的深刻影响。
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出示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结 合前面所学,思考春秋战国 讨论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
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讲授】出示百家争鸣的表格。“百家”,虚词,泛指数量多;“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百家争鸣”则指各学派在思想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分三组完成任务,每组两名学生代表发言,在课件和课本的提示下介绍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包括学派代表人及其思想主张。 依次出示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对学生行为予以表扬,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的影响。 理解“百家”、“争鸣”和“百家争鸣”。 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生1】墨家代表人物(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生2】儒家代表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生3】儒家代表人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生4】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发展了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生5】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生6】孙武是兵家集大成者,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回答】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生讨论,有助于开拓思路,形成良好的氛围。 通过讲授法,有助于理解“百家争鸣”这一历史名词。 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合作思维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之中,各派提出主张,交流思想,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推动着时代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作出巨大的贡献。 认真听讲,理解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小结升华,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九、随堂练习 5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