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17:44:37

文档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1.(2023七上·赵县期中)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
A.外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B.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磨制工具
D.定居生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50万年左右”“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故选B项。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使用的是打制工具,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也都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据材料“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可知,北京人还处于穴居时代的群居生活,没有进入 定居生活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人类遗址的相关历史知识。
2.(2023七上·赵县期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和一个印有稻穗图案的稻穗纹陶盆,这印证了当时(  )
A.制陶技术的发展 B.过着群居生活
C.原始农耕的出现 D.骨耜大量使用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可知,河姆渡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据题干出土了“印有稻穗图案的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由此印证了河姆渡居民进入了原始农耕生活时代,故选C项。
“稻穗纹陶盆”印证了制陶技术的发展,但仅是部分信息,解读不全,排除A项。
材料信息表明河姆渡居民进入农耕时代,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信息,排除B项。
“骨耜大量使用”反映了原始农耕的出现,是部分信息,解读不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文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3.(2023七上·赵县期中)分析“市井”“背井离乡”等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我国居民的生活与水井密切相关。下列哪幅图片可以说明这一点(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古代我国居民的生活与水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可知,右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B图属于是木结构水井,故选B项。
A图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与水井不符,排除A项。
C图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水井不符,排除C项。
D图是宫殿建筑,与水井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人的生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2023七上·赵县期中)“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器物
B.人类社会已经高度文明
C.人们相信死后依然能享用生前使用过的物品
D.阶级分化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由红山人墓地群中心到边缘,随葬品的数量、品级逐渐减少、降次,说明随葬品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反映了“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故选D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并非强调器物精美,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不能说明文明高度,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不能说明人们相信死后依然能享用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阶级分化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2023七上·赵县期中)海内外华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
B.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C.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早期
D.远古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此可知,“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早期”说法错误,故选C项。
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远古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子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黄联盟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赵县期中)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
A.前任联盟首领任命 B.部族首领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 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通过推选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产生首领的方式称为禅让制,所以,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故选B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前任联盟首领任命,排除A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全体氏族成员表决,排除C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德高望重的人竞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上·赵县期中)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距今大约____年(  )
A.禹,4100年 B.启,2100年 C.禹,2100年 D.启,4100年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距今大约4100年,故选A项。
建立夏朝的是禹,启继承禹的王位,破坏禅让制,排除B项。
夏朝距今大约4100年,不是2100年,排除C项。
禹建立夏朝,不是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上·赵县期中)从“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等内容中,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 D.“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反映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题干内容体现的主题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故选A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动荡中大变革,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早期国家的变更,没有体现人民的创造力,排除C项。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与题干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赵县期中)《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西周时期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见周天子,汇报政务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受封诸侯镇守地方、服从王命,定期纳贡,战时随从作战,所以材料表明西周时期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故选C项。
定期朝觐是诸侯的义务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进献贡物是诸侯的义务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定期服役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需要承担的义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赵县期中)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宁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甲骨文马、犬、牛”,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的文字信息表明商周时期饲养马、犬、牛,印证商周农耕经济生活的发展,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商周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没有相关涉及信息,排除A项。
分封制是指封邦建国,广立诸侯,而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没有反映商周天文历法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2023七上·赵县期中)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 ,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字表现的都与农业有关,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手工业的新发展,不符合题意;
B.私有观念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赋税负担的繁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3七上·赵县期中)专家研究,商代司母戊鼎使用“泥范铸造法”;战国云纹铜禁则采用了更先进的“失蜡法”。
这说明(  )
A.商代青铜制作流程更繁琐 B.青铜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C.战国青铜器更有研究价值 D.青铜铸造传统技艺流失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从商代的“泥范铸造法”到战国更先进的“失蜡法”可知,由商周到战国,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精湛,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铸造方法,没有体现制作流程,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铸造方法,不能说明研究价值高低,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青铜铸造方法,未体现青铜铸造传统技艺流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铸造技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青铜铸造工艺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赵县期中)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商、东周、清 B.商、西周、战国、清
C.商、西周、东周、秦 D.商、西周、战国、秦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代至秦汉时期我国的朝代更替变化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一统”,由此可知,空框中应填的是商、西周、战国、秦,故选D项。
商在西周前,春秋之后为战国,秦在汉之前,排除A项。
战国在春秋之后,清是最后一个王朝,排除B项。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王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赵县期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历史特点。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特征。难度不大,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即可作答。
15.(2023七上·赵县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几句话说的是哪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功能(  )
A.都江堰 B.京杭大运河 C.灵渠 D.白渠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泰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天府之国”,故选A项。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
秦朝开凿灵渠,连通了湘水和漓水,排除C项。
汉朝修建白渠,促进了关中农业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6.(2023七上·赵县期中)“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变革的表现,排除。
都江堰修建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B选项排除。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2023七上·赵县期中)“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结合所学可知,秦孝公支持商鞅实行变法,奖励军功,以军功授爵,使得士兵作战勇敢,提升了军队战力,故选C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商鞅变法“编制户口”,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赵县期中)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变革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C表述错误;
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即可作答。商鞅变法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变法的背景、人物、内容及影响。
19.(2023七上·赵县期中)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0.(2023七上·赵县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可知,材料结论表明祸福无常,对立地转化,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项。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孔子提倡“仁者家人”,反对苛政,有教无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1.(2023七上·赵县期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皇最主要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
A: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A项。
B;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是其暴政过错的表现,排除B项。
C:启继承禹的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22.(2023七上·赵县期中)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3七上·赵县期中)《史记》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故选D项。
秦朝开凿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秦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秦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骊山陵墓,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里长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万里长城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上·赵县期中)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是在描述哪一次农民起义 (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武王伐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斩木”,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反抗暴秦统治,故选B项。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发起了反秦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发起伐纣战争,不答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5.(2023七上·赵县期中)下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河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中国人的大智慧。请问,象棋中的“河界”是受了什么的启发(  )
A.楚汉之争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象棋中的‘河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战争相关,故选A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与“河界”无关,排除B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与“河界”无关,排除C项。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役,与“河界”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26.(2023七上·赵县期中)春秋与战国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程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
(1)从材料一中概括“尊王攘夷”提出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答案】(1)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2)兼并战争激烈;变法改革(制度变革)实行;学术思想活跃。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故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据材料二“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据材料二“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程序”可知,战国时期,为富国强兵,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据材料二“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答案为:(1)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2)兼并战争激烈;变法改革(制度变革)实行;学术思想活跃。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尊王攘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社会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战国社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27.(2023七上·赵县期中)百家争鸣
材料一 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它”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战国时期的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材料四 战国时期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四则材料分别代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观点
(2)老子和庄子的主张中相同之处是什么
(3)材料二中这个学派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4)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什么相同的观点
(5)材料四中韩非的主张得到了谁的欣赏,他完成统一大业后,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什么制度,建立了什么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同意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2)顺应自然
(3)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重要性)
(4)反对(非正义)战争,说明:两个学派并非反对所有战争,但学生能谈
(5)秦始皇(嬴政)、分封制、郡县制
(6)材料二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材料四反对仁义,主张以法治国。
【知识点】秦灭六国;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可知是道家思想;据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可知是儒家思想;据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可知是墨家思想;据材料四“战国时期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可知是法家思想。
(2)据材料一“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可知,老子和庄子都主张顺应自然。
(3)据材料二“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可知,材料二反映儒家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与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民心相同。
(4)据材料二“……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和材料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三都反对战争。
(5)据材料四“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可知,材料四体现了韩非子的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欣赏,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据材料二“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可知,材料二表明儒家主张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据材料四“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可知,材料四表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
故答案为:(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2)顺应自然。(3)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重要性)。(4)反对(非正义)战争,说明:两个学派并非反对所有战争,但学生能谈。(5)秦始皇(嬴政)、分封制、郡县制。(6)材料二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材料四反对仁义,主张以法治国。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2023七上·赵县期中)战争与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1)材料一 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成语,比如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请从材料一给出的成语中,分别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成语各两个。
(2)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请指出材料二中涉及到的成语根据材料二,归纳这场战争中刘邦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两句话相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刻苦攻读所作的自勉联。
其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一例,并仿照下而“围魏救赵”的例子,写清楚它的由来。(只写出成语名称不得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答案】(1)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中、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3)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申、一鼓作气都是春秋时期的成语。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都是战国时期的成语。
(2)成语:据材料二“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可知,材料二中涉及到的成语是约法三章。
原因:据材料二“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可知,刘邦通过约法三章,收揽了民心;据材料二“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刘邦善用人才。
(3)据材料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知,材料三包含的成语是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故答案为:(1)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中、一鼓作气;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2)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善用人才。(3)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点评】本题以战争与成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2023七上·赵县期中)历史的启迪
材料一 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商纣王荒淫无道,“酒池肉林”,穷奢极欲,征收重税,残害人民;周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依山泽而谋生,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引起“国人暴动”,将其赶跑;其孙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guo,音:国;姓氏)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出自其身;秦朝的两位君主对农民征收重税,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严苛,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牵连,甚至屠杀大臣、剥削百姓、穷奢极欲。
材料二 商周时期,吕尚(后世称其为“姜子牙”,民间还流传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钧”的故事)过着隐居生活,后来周文王诚意请求,拜他为师,他辅佐文王,打败商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
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他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得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材料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鲸(ju,音:距;义:编钟和钟架),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得出历朝末期,民众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概括西周、齐国、秦国走向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寻找信息,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答案】(1)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
(2)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3)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 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人民;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并结合所学可知,历朝末期,民众反抗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
(2)据材料二“周文王诚意请求,拜他为师,他辅佐文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齐国、秦国走向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3)据材料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鲸……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故答案为:(1)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2)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3)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朝兴衰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1.(2023七上·赵县期中)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
A.外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B.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磨制工具
D.定居生活
2.(2023七上·赵县期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和一个印有稻穗图案的稻穗纹陶盆,这印证了当时(  )
A.制陶技术的发展 B.过着群居生活
C.原始农耕的出现 D.骨耜大量使用
3.(2023七上·赵县期中)分析“市井”“背井离乡”等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我国居民的生活与水井密切相关。下列哪幅图片可以说明这一点(  )
A. B.
C. D.
4.(2023七上·赵县期中)“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器物
B.人类社会已经高度文明
C.人们相信死后依然能享用生前使用过的物品
D.阶级分化的出现
5.(2023七上·赵县期中)海内外华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
B.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C.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早期
D.远古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
6.(2023七上·赵县期中)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
A.前任联盟首领任命 B.部族首领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 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
7.(2023七上·赵县期中)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的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距今大约____年(  )
A.禹,4100年 B.启,2100年 C.禹,2100年 D.启,4100年
8.(2023七上·赵县期中)从“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等内容中,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 D.“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9.(2023七上·赵县期中)《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西周时期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见周天子,汇报政务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10.(2023七上·赵县期中)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宁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11.(2023七上·赵县期中)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12.(2023七上·赵县期中)专家研究,商代司母戊鼎使用“泥范铸造法”;战国云纹铜禁则采用了更先进的“失蜡法”。
这说明(  )
A.商代青铜制作流程更繁琐 B.青铜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C.战国青铜器更有研究价值 D.青铜铸造传统技艺流失
13.(2023七上·赵县期中)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商、东周、清 B.商、西周、战国、清
C.商、西周、东周、秦 D.商、西周、战国、秦
14.(2023七上·赵县期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历史特点。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15.(2023七上·赵县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几句话说的是哪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功能(  )
A.都江堰 B.京杭大运河 C.灵渠 D.白渠
16.(2023七上·赵县期中)“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7.(2023七上·赵县期中)“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18.(2023七上·赵县期中)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9.(2023七上·赵县期中)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20.(2023七上·赵县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21.(2023七上·赵县期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22.(2023七上·赵县期中)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23.(2023七上·赵县期中)《史记》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24.(2023七上·赵县期中)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是在描述哪一次农民起义 (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武王伐纣
25.(2023七上·赵县期中)下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河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中国人的大智慧。请问,象棋中的“河界”是受了什么的启发(  )
A.楚汉之争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26.(2023七上·赵县期中)春秋与战国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程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
(1)从材料一中概括“尊王攘夷”提出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27.(2023七上·赵县期中)百家争鸣
材料一 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它”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战国时期的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材料四 战国时期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四则材料分别代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观点
(2)老子和庄子的主张中相同之处是什么
(3)材料二中这个学派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4)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什么相同的观点
(5)材料四中韩非的主张得到了谁的欣赏,他完成统一大业后,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什么制度,建立了什么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材料二和材料四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同意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28.(2023七上·赵县期中)战争与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1)材料一 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成语,比如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请从材料一给出的成语中,分别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成语各两个。
(2)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请指出材料二中涉及到的成语根据材料二,归纳这场战争中刘邦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两句话相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刻苦攻读所作的自勉联。
其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一例,并仿照下而“围魏救赵”的例子,写清楚它的由来。(只写出成语名称不得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9.(2023七上·赵县期中)历史的启迪
材料一 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商纣王荒淫无道,“酒池肉林”,穷奢极欲,征收重税,残害人民;周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依山泽而谋生,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引起“国人暴动”,将其赶跑;其孙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guo,音:国;姓氏)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出自其身;秦朝的两位君主对农民征收重税,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严苛,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牵连,甚至屠杀大臣、剥削百姓、穷奢极欲。
材料二 商周时期,吕尚(后世称其为“姜子牙”,民间还流传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钧”的故事)过着隐居生活,后来周文王诚意请求,拜他为师,他辅佐文王,打败商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
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他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得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材料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鲸(ju,音:距;义:编钟和钟架),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得出历朝末期,民众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概括西周、齐国、秦国走向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寻找信息,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50万年左右”“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故选B项。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使用的是打制工具,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也都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据材料“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可知,北京人还处于穴居时代的群居生活,没有进入 定居生活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远古人类遗址的相关历史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出土了大量的骨耜”可知,河姆渡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据题干出土了“印有稻穗图案的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由此印证了河姆渡居民进入了原始农耕生活时代,故选C项。
“稻穗纹陶盆”印证了制陶技术的发展,但仅是部分信息,解读不全,排除A项。
材料信息表明河姆渡居民进入农耕时代,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信息,排除B项。
“骨耜大量使用”反映了原始农耕的出现,是部分信息,解读不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文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古代我国居民的生活与水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可知,右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B图属于是木结构水井,故选B项。
A图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与水井不符,排除A项。
C图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水井不符,排除C项。
D图是宫殿建筑,与水井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人的生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由红山人墓地群中心到边缘,随葬品的数量、品级逐渐减少、降次,说明随葬品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反映了“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故选D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并非强调器物精美,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不能说明文明高度,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红山文化”出现阶级分化,不能说明人们相信死后依然能享用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阶级分化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此可知,“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早期”说法错误,故选C项。
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远古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子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黄联盟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通过推选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产生首领的方式称为禅让制,所以,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故选B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前任联盟首领任命,排除A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全体氏族成员表决,排除C项。
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部族首领推选,并非是德高望重的人竞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距今大约4100年,故选A项。
建立夏朝的是禹,启继承禹的王位,破坏禅让制,排除B项。
夏朝距今大约4100年,不是2100年,排除C项。
禹建立夏朝,不是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反映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题干内容体现的主题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故选A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动荡中大变革,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早期国家的变更,没有体现人民的创造力,排除C项。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与题干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受封诸侯镇守地方、服从王命,定期纳贡,战时随从作战,所以材料表明西周时期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故选C项。
定期朝觐是诸侯的义务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进献贡物是诸侯的义务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定期服役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需要承担的义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甲骨文马、犬、牛”,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的文字信息表明商周时期饲养马、犬、牛,印证商周农耕经济生活的发展,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商周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没有相关涉及信息,排除A项。
分封制是指封邦建国,广立诸侯,而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动物饲养,没有反映商周天文历法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 ,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字表现的都与农业有关,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手工业的新发展,不符合题意;
B.私有观念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赋税负担的繁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从商代的“泥范铸造法”到战国更先进的“失蜡法”可知,由商周到战国,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精湛,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铸造方法,没有体现制作流程,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铸造方法,不能说明研究价值高低,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青铜铸造方法,未体现青铜铸造传统技艺流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铸造技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青铜铸造工艺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代至秦汉时期我国的朝代更替变化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一统”,由此可知,空框中应填的是商、西周、战国、秦,故选D项。
商在西周前,春秋之后为战国,秦在汉之前,排除A项。
战国在春秋之后,清是最后一个王朝,排除B项。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王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特征。难度不大,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泰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天府之国”,故选A项。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
秦朝开凿灵渠,连通了湘水和漓水,排除C项。
汉朝修建白渠,促进了关中农业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变革的表现,排除。
都江堰修建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B选项排除。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结合所学可知,秦孝公支持商鞅实行变法,奖励军功,以军功授爵,使得士兵作战勇敢,提升了军队战力,故选C项。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商鞅变法“编制户口”,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变革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C表述错误;
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即可作答。商鞅变法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变法的背景、人物、内容及影响。
19.【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可知,材料结论表明祸福无常,对立地转化,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项。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孔子提倡“仁者家人”,反对苛政,有教无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皇最主要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
A: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A项。
B;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是其暴政过错的表现,排除B项。
C:启继承禹的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故选D项。
秦朝开凿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秦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秦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骊山陵墓,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里长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万里长城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斩木”,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反抗暴秦统治,故选B项。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发起了反秦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发起伐纣战争,不答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象棋中的‘河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战争相关,故选A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与“河界”无关,排除B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与“河界”无关,排除C项。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役,与“河界”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26.【答案】(1)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2)兼并战争激烈;变法改革(制度变革)实行;学术思想活跃。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故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据材料二“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据材料二“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程序”可知,战国时期,为富国强兵,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据材料二“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答案为:(1)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2)兼并战争激烈;变法改革(制度变革)实行;学术思想活跃。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尊王攘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社会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战国社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27.【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2)顺应自然
(3)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重要性)
(4)反对(非正义)战争,说明:两个学派并非反对所有战争,但学生能谈
(5)秦始皇(嬴政)、分封制、郡县制
(6)材料二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材料四反对仁义,主张以法治国。
【知识点】秦灭六国;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可知是道家思想;据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可知是儒家思想;据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可知是墨家思想;据材料四“战国时期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可知是法家思想。
(2)据材料一“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可知,老子和庄子都主张顺应自然。
(3)据材料二“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可知,材料二反映儒家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与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民心相同。
(4)据材料二“……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和材料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三都反对战争。
(5)据材料四“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可知,材料四体现了韩非子的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欣赏,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据材料二“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可知,材料二表明儒家主张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据材料四“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可知,材料四表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
故答案为:(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2)顺应自然。(3)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要得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重要性)。(4)反对(非正义)战争,说明:两个学派并非反对所有战争,但学生能谈。(5)秦始皇(嬴政)、分封制、郡县制。(6)材料二主张仁和以德治国;材料四反对仁义,主张以法治国。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中、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3)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申、一鼓作气都是春秋时期的成语。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都是战国时期的成语。
(2)成语:据材料二“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可知,材料二中涉及到的成语是约法三章。
原因:据材料二“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可知,刘邦通过约法三章,收揽了民心;据材料二“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刘邦善用人才。
(3)据材料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知,材料三包含的成语是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故答案为:(1)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中、一鼓作气;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2)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善用人才。(3)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救援,渡过源水(河)后让士兵们饱餐,带三天干粮,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成语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人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卧薪尝胆:吴越之战,吴国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后来,吴越又进行战争,吴国战败,夫差拔剑自杀。
【点评】本题以战争与成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
(2)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3)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 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人民;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并结合所学可知,历朝末期,民众反抗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
(2)据材料二“周文王诚意请求,拜他为师,他辅佐文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齐国、秦国走向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3)据材料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鲸……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故答案为:(1)统治腐朽(残暴)、剥削百姓(征收重税)、社会矛盾尖锐。(2)任用贤人,发展生产,训练军队。(3)销毁天下兵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朝兴衰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