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皇族 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政治上依靠 ,军事上依靠 。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发展: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朝廷多次北伐,在 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4.灭亡: 年,东晋灭亡。
司马睿
建康
王导
王敦
祖逖
420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 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 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败:梁武帝 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 处于明显劣势。
建康
宋
萧衍
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
2.东晋后期: 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1)原因
黄河流域
江南
(2)表现
多种经营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实行精耕细作,实行农业
手工业 有了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建康
江南地区的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观变化]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季恭传》
探究案·深度学习
点拨:依据材料一、材料二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进行归纳。
(1)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我国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
不同
答案:《史记》描述的江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农业、手工业落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地区非常富饶,农业和手工业得到
发展。
[析原因]
材料三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2)根据材料三,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点拨:依据材料三“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分析作答。
答案: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南方相对稳定。
材料四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
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四中江南地区出现“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答案:材料三中大量北方人民南下,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南迁人口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材料四中“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知识点一 东晋的兴亡
1.观察下面政权更替示意图,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的选项是( )
A.229年——孙权——建业
B.266年——司马炎——洛阳
C.317年——司马睿——建康
D.420年——刘裕(宋武帝)——建康
C
训练案·效果评价
2.东晋初期,大贵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堂兄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晋时( )
A.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C.门阀士族权力过大
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由此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 )
A.不利的外部环境
B.北伐将领的懈怠
C.东晋朝廷的决策
D.百姓不愿为收复北方而战
C
知识点二 南朝的政治
4.南朝(420—589年)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5.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四个政权更替的局面,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
A.洛阳 B.建康 C.咸阳 D.长安
A
B
6.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知识点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7.从下面“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A
C
8.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南方农业技术的发展
C.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D.商业的繁荣发展
A
9.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
A.造船业发达 B.海外贸易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海上航运便利
B
10.小明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见下表)。他研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地区战乱
C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宋书》记载:南朝宋文帝大力劝(勉励、鼓励)课(督促)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答案:重心:黄河流域(或北方)。原因:躲避战祸(或躲避战乱)。
(1)依据材料一,回答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哪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等等。
答案:和平稳定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引进人才和科技;等等。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经济状况给我们什么启示
谢谢观赏!(共20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1)263年,魏灭蜀。
(2)曹魏中期, 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建立: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3.统一全国: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司马懿
266
280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统治
(1)措施: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使其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2)特点: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在生活上以 为荣,追求享乐。
2.八王之乱
(1)原因: 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昏庸无能。
(2)概况: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豪华奢侈
晋武帝
晋惠帝
3.影响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1.时期: 、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西晋
人口迁徙
东汉
2.路线
3.结果: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 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氐人和羌人 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匈奴人、羯人 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鲜卑人 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匈奴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北方各族的内迁与民族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探究案·深度学习
点拨: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民族……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答案: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炎帝和黄帝。
材料二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2)请你写出上图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内迁的民族的名称。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点拨: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
中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知识点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西晋的建立者是( )
A.曹丕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孙权
2.据下图所示年代轴可知,西晋王朝( )
A.短暂统一 B.偏安东南
C.宦官专权 D.政治清明
C
训练案·效果评价
A
知识点二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A
4.西晋初年,晋武帝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并让同姓诸侯王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其直接影响是( )
A.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C.造成了剧烈的动荡 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晋后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原因的是( )
A.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B.八王之乱造成北方战乱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西晋统治者昏庸无能
C
C
知识点三 北方各族的内迁
6.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迁移,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融日益密切,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材料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 )
A.各统治者励精图治
B.五胡十六国政权并立
C.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C
7.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这说明了( )
A.西晋暴政引起各族反抗
B.人口内迁促进经济交流
C.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D
8.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衰亡。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南方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北方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简图(局部)
材料二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晋书》
材料三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至晋惠帝,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1)请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简图(局部)的空缺(字母)处补充完整。
答案:A:魏;B:西晋。
答案:北方各族内迁。游牧生活。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任答两个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戎狄居半”的原因是什么。“戎狄”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 列举其中两个主要民族。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晋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原因:西晋初年,大量分封同姓诸王,诸侯王势力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影响: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谢谢观赏!(共29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以鲜卑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83
时间 年
交战双方 北方 建立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
结果 前秦大败,东晋获胜
影响 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特点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氐人苻氏
2.措施
(1)494年,迁都 。
(2)推行汉化措施
3.意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洛阳
汉服
汉语
语言 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
服装 以 代替鲜卑服
生活 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汉姓
三、北朝政权更替
1.更迭
2.统一:577年, 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北周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3)思想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影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北方民族大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感受民族融合]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特点。
探究案·深度学习
点拨: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
答案:以汉化为主,汉族和北方民族互相影响(或双向、多向交融)。
材料二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解释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点拨:根据材料二表格“解释”一栏内容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出土文物为服饰,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从北魏服饰的演变可知,反映了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体现的趋势。材料二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请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和研究哪些方面的社会历史。
答案:民族交融。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凝聚民族力量]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从4个“共同”作出了深刻阐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新华网《“多元一体”
——习近平的民族观》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点拨:根据材料三“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可知,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答案: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争是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淝水之战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2.《资治通鉴》记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C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晋统一了南北
B.汉文帝休养生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南朝开发了江南
C
4.“北魏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交融。”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
A.与前秦决战于淝水
B.灭东晋建立南朝
C.全面推行汉化措施
D.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
5.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举措之一是( )
A.通汉婚 B.用汉语
C.穿汉服 D.改汉姓
A
6.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D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达奚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奚
7.北魏孝文帝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知识点三 北朝政权更替
8.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北方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北朝的是( )
A.宋、齐、梁、陈
B.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C.夏、商、西周、东周、秦朝
D.西汉、东汉、东晋、西晋、南朝
B
知识点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9.解读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B
10.北朝后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对“民族大交融”理解错误的是( )
A.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B.北方民族向汉族学习,完全被汉化
C.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B
1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丰富了鲜卑文化的内涵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示意图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答案:从平城迁到洛阳。
答案: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影响: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都城发生变化的原因。迁都城对北魏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措施: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语,通汉婚等。(任选一项即可)欣赏的原因,符合促进民族交融之意均可。
(3)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你最欣赏他的哪一项“汉化”措施 为什么
(4)综合上述问题,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案: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赏!(共26张PPT)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
文化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北朝人,撰写《齐民要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2.《齐民要术》
(1)地位:我国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 ,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影响: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现存最早
因地制宜
二、科学家祖冲之
1.地位: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的科学家。
2.成就
七
数学 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历法 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
机械制造 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大明历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
(1)条件
①物质条件:汉朝造纸术的发明。
②人们推动: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③成为艺术: 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成就
①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尤擅楷书。
东汉
锺繇
②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 。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 ”。
(3)地位: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
(1)代表: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 》。
(2)特点:随着山水诗的增多, 开始兴起。
3.雕塑
(1)背景: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
王羲之
书圣
洛神赋图
山水画
(2)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3)代表: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
4.文学: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
云冈石窟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龙门石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阻滞和破坏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此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案·深度学习
[科技显辉煌]
材料一
——贾思勰《齐民要术》
① 记载了很多黄河流域人们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甘蔗”“芭蕉”“橄榄”“龙眼”等南方作物的习性和食用方法
② 收录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酿造、烹饪、储备,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
③ 农业生产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
(1)将材料一中的内容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
生产技术种类丰富: ;
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 ;
南北物种交流频繁: 。
点拨:依据材料一信息“介绍了……南方作物的习性和食用方法”
“农艺、园艺……农副产品的加工等”“农业生产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②;③;①。
材料二 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推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根据材料二,从祖冲之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点拨: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祖冲之的事迹进行说明。
答案:成果: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精神品质:勤奋好学、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艺术放光彩]
材料三
(3)材料三作品的作者是谁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
答案:顾恺之。
材料四 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了北魏前期的生活,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少数民族元素明显,有些石窟还将北魏的政治状况用雕像的排列造型反映在石窟结构上。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地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连鲜卑氏祖先的姓氏也放弃,改为汉姓,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
(4)根据材料四,指出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龙门石窟发生变化的原因。
点拨:依据材料四进行概括作答。
答案:不同:云冈石窟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少数民族元素明显;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原因:北魏政权迁都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感悟传文明]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辉煌璀璨、艺术多姿多彩。对此你有何
感想
点拨:依据题中“科技辉煌璀璨、艺术多姿多彩”,结合前面问题,展开作答,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我国古代的科技辉煌璀璨、艺术多姿多彩,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中国古代曾出现一部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和贮藏等内容的农业著作,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
A.《黄帝内经》 B.《史记》
C.《女史箴图》 D.《齐民要术》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知识点二 科学家祖冲之
2.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王羲之 B.贾思勰 C.张骞 D.祖冲之
3.祖冲之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这部历法是( )
A.《史记》 B.《太初历》
C.《大明历》 D.《夏历》
D
C
知识点三 灿烂的文化
4.“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5.《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被后人誉为“书圣”的( )
A.锺繇 B.祖冲之
C.顾恺之 D.王羲之
D
D
6.“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
A.司马迁 B.顾恺之 C.屈原 D.王羲之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雕塑艺术的发展
C.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佛教
D.社会稳定
B
C
8.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都江堰
C
9.《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名作,其所画部分主题内容如下表。可见( )
A.东晋绘画以宫廷为题材
B.艺术具备了教化的功能
C.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
D.东晋社会女性地位较高
B
主题 内容
冯媛当熊 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
班姬辞辇 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
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北方政权统一 B.北方民族交融
C.文化繁荣昌盛 D.书法艺术成熟
B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1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如图为该书内容节选。
材料二 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
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答案:《齐民要术》。生产经验: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影响:《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材料一中这本书最有可能是哪本农书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简述该书的影响。
答案:原因:统治者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统治者横征暴敛,引发民众反抗,王朝灭亡。史实: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开创“文景之治”;秦始皇及后继者不爱惜民力,横征暴敛,导致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
谢谢观赏!(共24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1)曹操:政治上,把 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经济上,实行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2.概况
汉献帝
屯田
3.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 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过程: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 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3.影响: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三分天下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北方
208
周瑜
三国鼎立
关中
(2)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局面形成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或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3.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 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造船业
卫温
夷洲
诸葛亮
三国鼎立
在学完《三国鼎立》后,某班计划编制一场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剧,请你一起参与进来吧!
环节一 开幕歌曲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探究案·深度学习
点拨:本问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歌曲中“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时期,曾出现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选择一位当时你最喜欢的“英雄”作为你要扮演的角色,并说明选择他的理由。
答案:如选择诸葛亮。理由:诸葛亮足智多谋,致力于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环节二 战役配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给当时的哪次战役作配词 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 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点拨:依据“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信息判断是赤壁之战。据此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环节三 场景选材
史料是拍摄历史剧的重要依据,编剧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创作与构思。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西晋]陈寿
《三国志》
注:《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写的小说;《三国志》是主要记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史书。
(3)如果你是本次历史舞台剧的编剧,你想更真实地体现当时场景,你会选择哪部著作的记载做参考 请说明理由。
点拨:依据题中要求“更真实地体现当时场景”可知,应选择《三国志》。《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时期的史书,作者所处时代与三国时期相隔不远,可信度更高。
答案:《三国志》。理由:《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时期的史书,作者所处时代与三国时期相隔不远,可信度更高。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C
训练案·效果评价
2.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城濮之战
C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3.依据下表中的相关内容,①处应填(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C
战役 ①
交战双方 曹军和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描述的战争( )
A.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加速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知识点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D
6.以下选项符合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的是( )
7.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国家是(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B
A
8.下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D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9.《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C
10.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此段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A
11.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图解历史]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A:魏;B:蜀;C:吴。
答案: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故事链接]
(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两个或两个以上)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