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表格式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表格式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主题 《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会写“涯、莺”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背诵课文。 3.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评价任务】 1.在自读诗歌、根据节奏提示、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通过指名读、齐读、听范读等方式,能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抓住关键诗句、课外古诗积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浪淘沙》描绘了黄河风光,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委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写字能力,并且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把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感,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读懂古诗大意;在个别重点难点词句的理解、古诗思想意境的体会上还存在困难。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观看祖国山水美景图片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学生看图片后表达感受,能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活动意图说明: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指向目标1、2)学生按老师要求,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意,在小组内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书写课后生字“涯、莺”。 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交流读后收获。1.提出读书要求: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巡视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 3.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和书写。 4.引导学生思考三首古诗的异同,并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古诗,能读出节奏和停顿。 2.能说出古诗大意; 3.正确美观地书写三个生字。 4.能初步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江南春天的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环节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指向目标3)对比阅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并在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并指名汇报。 自由发言,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学生交流: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4. 学生分组朗读、男女对读、同桌互读、个人悟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1.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并理解文本。 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的历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1.能通过小组交流说出黄河的来处和去处、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的美丽风光。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 3.能通过补充的背景资料,说出两首诗反映出的诗人不同的心情。 4.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两首古诗不同的韵味。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写实
)【板书设计】 (
气概豪迈
) (
浪淘沙
) (
想象
) (
写今
) (
赞江南美景
) (
江南春
) (
吊古
)
【】作业设计 (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1.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回顾古诗,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1)簸:_________________。 (2)山郭:_________________。 (3)酒旗: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古诗,回答问题。 ①九曲黄河万里沙(  )(修辞手法)。 ②“四百八十寺”形容(   )。 (三)课文理解。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 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四)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 2.诗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主题 《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评价任务】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准确地找出诗句描写的景物,并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朗读、背景知识分析等方法找出三首诗歌的异同,同时体会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内容】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诗词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但在诗歌意境的体会以及诗人思想感情的揣摩上还需要老师点拨引导。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前两首诗词(指向目标3)一、齐背《浪淘沙》 二、男女生比赛背《江南春》 三、指名说说学习了《浪淘沙》和《江南春》后的体会。组织学生背诵古诗,交流学习感受。 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说出两首古诗的大意。活动意图说明: 复习巩固旧知识,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环节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指向目标2、3)找出描写乡村美景的诗句,想一想诗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除了景物外,你还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朗读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想一想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读出对乡村美景的热爱。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2.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引导学生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1.能找出诗句描写的景物:茅草房、花草树木成行成畦、庭院外的一条小河、远处的两座青山。 2.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湖阴先生的生活情趣。 3.能说出这两句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拟人、对偶) 4.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对乡村美景的热爱。活动意图说明: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环节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指向目标2、3) 1.想一想这三首诗表达的感情有哪些异同?思考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说出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都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活动意图说明: 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环节四:学习表达,迁移积累(指向目标3) 1.独立思考: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 2.全班交流。 3.朗读并尝试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4.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乡村环境的幽静整洁? 2.诗人用了哪些方法表现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 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2.再次,感情朗读。 3.尝试背诵。 4.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1.能说出以下几点: (1)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2)运用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能说出一到两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活动意图说明: 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 花木 想象 环境幽静 拟人 情趣高雅 一水 两山
【作业设计】 1.走进诗人。    王安石是 (朝代)的著名诗人,我知道他的作品有: 。 2.解释词语 长扫:    苔:    畦:    排闼: 3.理解古诗,回答问题。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诗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从“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句诗我体会到湖阴先生是一位 的人。 4.理解运用:下面对诗歌《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5.课外阅读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借助山、水、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2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