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5 19:51:36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1917年,俄国   的胜利。
2.传播
(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   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
   结合起来。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
中国工人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组织条件:1920年夏,   在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时间:   年7月。
(3)地点:在   开幕,后转移到   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4)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陈独秀
上海
1921
上海
浙江嘉兴
(5)意义:宣告了   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    .
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了。
3.中共二大
(1)召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   召开。
(2)内容
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上海
共产主义
最终奋斗目标 实现 
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    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
   纲领。

民主革命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设立   ,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影响: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结果: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   的镇压。
(3)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吴佩孚
探究案·深度学习
探究主题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点拨:根据材料一中“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分析归纳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李大钊。
答案: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人物:李大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宣传“走俄国人的道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谁。
材料二 历史事件:1921年7月的一天,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有幸见证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2)依据材料二,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点拨:根据“1921年7月”“开天辟地”“红船”等信息,结合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可明确事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事件与材料二事件的
联系。
点拨: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回答。
答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训练案·效果评价
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A
2.《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 )
A.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下表为某同学收集整理的历史资料。从中可看出,该同学主要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 )
A.成立条件 B.奋斗目标 C.思想基础 D.中心工作
A
1920年8月 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 10月 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1月 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秋至 1921年春 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等在武汉、长沙、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4.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
A.确定党的名称
B.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C.制定党的革命纲领
D.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
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陈独秀所说的“脚踏实地”指的是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6.烟雨楼旁有条红船。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赶赴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时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小小红船”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A
知识点三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其中将“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洋务运动
B.五四运动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新文化运动
C
8.在湖北武汉、北京长辛店有二七纪念馆,郑州有二七纪念塔,这些纪念馆(塔)修建的主题都是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下选项中与这次罢工无关的是( )
A.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B.提出了“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口号
C.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的镇压
D.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
9.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虽遭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的镇压,但它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
A.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C.必须团结同盟者才能战胜敌人
D.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勾结
C
10.下面一组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A
11.“从上海的石库门,到浙江嘉兴的南湖,一叶小船,摆渡了暮霭沉沉的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崭新的一页。”对“崭新”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B.新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C.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D.新的奋斗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C
12.在嘉兴南湖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正式起航。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关问题。
[成立条件]
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积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准备。1920年,教育家陈望道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同年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
(1)陈望道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
答案: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会议代表]
①毛泽东 ②董必武 ③李达 ④陈独秀
(2)上述人物哪一个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④陈独秀。
[会议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简表
(3)请你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简表中的A处和B处填写完整。
答案:A:共产主义;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项目 内容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A          
中心工作 B         
[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中,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新”字的
答案: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5)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从中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谢谢观赏!(共26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1915年,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发展: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迁往   。
陈独秀
《青年杂志》封面
北京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口号或旗帜:   与   ,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它们被形象地称为“   ”和“   ”。
5.最为重要阵地:《   》和   。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   和   。
(2)提倡   与   。
(3)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旧道德
旧文化
民主
科学
文学革命
2.主要成就
人物 作品 内容或评价
鲁迅 《   》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   》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狂人日记
胡适
文学革命论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3.评价新文化运动
(1)积极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与   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   的潮流。
(2)不足之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民主
思想解放
科学
五四运动
探究案·深度学习
探究主题 新文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
点拨:依据材料一“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 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方维规《何为启蒙 哪一种文化
——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点拨:依据材料二“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点拨: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分析作答。
答案:积极性: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形成多元思潮争鸣的繁荣局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能在工农群众中普及新文化运动;没有与政治运动有机结合;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犯了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错误。
训练案·效果评价
知识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从1915年开始,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青年杂志》的创办
D.《民报》的创办
C
2.下图是小张同学搜集到的一幅油画,它反映了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倡导新思想新文学的教授和主张旧学的教授均在学校讲学的相关情况。下列对这幅油画的命名中,最恰当的是( )
A.《兴办洋务》 B.《缔造共和》
C.《北大钟声》 D.《百日维新》
C
3.20世纪初,我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
①《民报》 ②北京大学 ③《每周评论》 ④《新青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
知识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5.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
“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新道德与旧道德
B
6.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后,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受到鲁迅等人赞扬。“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D
7.下面是民国时期青年学生“最崇拜的人物”调查表(部分),导致孔子票数变化的原因是( )
A.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B.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
D.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
A
1913年调查 结果(样本300) 1919年调查
结果(样本1 056)
孔子157票 孔子1票
8.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
A.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C.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A
9.文化作品是时代的印记。1918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是( )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存
C.民主与科学
D.科学社会主义
C
10.如图是《新青年》第二卷的索引内容(部分)。其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A
第5号:《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第6号:《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第6号:《白话文八首》(胡适)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材料三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即后人所称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其后,《新青年》成为党的刊物,陈独秀邀请早期党员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先后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出版,内容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
——田子渝、徐方平、马建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
答案: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辛亥革命失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鲁迅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什么。
答案:封建专制、封建道德(或旧道德、封建礼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答案: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并作了骨干力量准备。
谢谢观赏!(共28张PPT)
单元提升(第四单元)
栏目导航
时空坐标
热点专题
真题演练
时空坐标
专题一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热点专题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年代 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开始
领导 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等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等
主要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 改革旧制度,实行新法 武昌起义、创立中华民国 提倡民主、科学与新文
学等
实质 学习西方的经济、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性质 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是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口号或主张 “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总结 学科技(洋务运动)→学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针对训练]
1.运动的口号往往反映它的目的和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社会生活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A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定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材料三 1915年创刊后,《新青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1917年至
1922年间,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
——何毅、徐海艳《从目录看<新青年>
的转变》
材料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每一次也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在艰难顿挫中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孙建昌、赵荣耀
《近代中国人对救国真理的艰辛探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把下列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填入图示中。(填序号)
①政治制度 ②思想文化 ③科学技术
A.    ;B.    ;C.    
答案:A:③;B:①;C:②。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答案: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
(3)依据材料三,说出《新青年》宣传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变化:从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变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4)依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所持的观点。
答案:虽然都失败了(或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每一次探索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进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根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不懈的探索。
专题二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事件 内在联系
新文化 运动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 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 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并领导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针对训练]
3.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它标志着中国( )
A.近代史的开端
B.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1.(2023云南)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一批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民主共和
C
真题演练
2.(2022昆明)1915年后,各地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刊物纷纷出版,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使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日益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C.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A
3.(2022云南)右图中的《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发表了大量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和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文章,这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改变了五四运动的中心
B.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C.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D.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思想武器
B
4.(2023株洲)康有为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中写道:“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学生发扬义愤”的情景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五四运动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C
5.(2023赤峰)《吴玉章回忆录》写道:“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B
6.(2023天津)制作时间轴是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根据下列时间轴所探究的主题推断,问号处对应的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B
7.(2023福建)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D.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B
8.(2022昆明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据此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最终奋斗目标及中共二大制定最低纲领的主要依据。
答案: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主要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9.(2023荆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了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张乾元《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回答2点)
答案: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党)组织;等等。(回答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什么事件有关。
答案:表现:深入工人群众中;组织工会;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等等。(回答两点,意思相近即可)事件: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
(3)根据材料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各回答1点)
答案:国内: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国际: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等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第13课 五四运动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深度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拒绝,列强还把德国在中国   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爆发:   年5月4日,   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4.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陆宗舆、章宗祥。
山东
1919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曹汝霖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扩大:1919年6月5日,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   。
2.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   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上海
工人阶级
上海
曹汝霖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   的   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   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   运动。
2.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   、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   。
彻底反帝反封建
伟大爱国革命
伟大社会革命
伟大思想启蒙
革命性
进步性
广泛性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3.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4.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   走向   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探究案·深度学习
探究主题 五四运动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场景再现——提取历史信息]
(1)阅读下面相关历史场景的描述,写出①②③的内容。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点拨:本问考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时间及斗争形式。根据材料提示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1919年5月4日;③罢课、示威游行。
导火线 爆发时间 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① ② 北京 学生 ③
任务二 [史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扩大的表现及这场运动的最终结果。
点拨: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五四运动主力及中心的变化、工人阶级力量强大、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等角度作答。
答案:表现: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力量强大。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任务三 [联系现实——感悟时代精神]
(3)“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青年学生在新时期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点拨:本问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为实现中国梦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等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训练案·效果评价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
1.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美、英、法三国决定:“德国前在胶州及山东所有各项权利,一概放弃,交于日本。”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洋务运动的影响
A
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取消二十一条”
A
知识点二 五四运动的扩大
3.以下是革命家恽代英于1919年5月在武汉期间的日记(节选)。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五四运动的过程
C.五四运动的结果 D.五四运动的意义
B
七日,叙京校学生示威及各界骚动事……沿街发前印明信片及传单。
八日,今日停课。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
九日,今日仍停课……为北京学界声援,余遂为拟电稿。
4.五四运动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斗争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下列选项中不是五四运动已经实现的直接目标的是( )
A.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B.释放被捕的学生
C.日本同意将青岛主权归还中国
D.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C
5.“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青年学生的完全觉醒
A
知识点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道:“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与时俱进
A
7.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8.《申报》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报道说明了( )
A.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记述
D.报刊记录历史事实更加可靠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
表露。”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材料一中“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指什么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二体现了学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关心祖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