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单选题
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牧渔业部报告,继续减少统购、派购品种,将现行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21种减为12种。这一做法( )
A.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3.1990年,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强调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
A.已经成功地实现两个飞跃 B.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是方向
C.以调整土地所有制为开端 D.需要依靠政策和科学推动
4.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生计模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90年代,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这三种“生计模式”( )
A.造成了农民收入显著下降 B.反映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5.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7.8%上升为30.8%;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3.1%上升到47.2%。由此可知,1980年我国( )
A.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严峻困难 B.重工业占比已略低于农业占比
C.城乡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D.农村经济改革刺激了工业发展
6.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成果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毛泽东思想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图1为1978——2015年我国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B.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C.农业产值大幅下降 D.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8.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9.如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签署的加入国际多边条约数量简表(单位:个)。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其他
新中国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3 9 0 2 10 9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33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
C.国家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 D.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
10.下表为国家计委对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作出的调整。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原计划增长 5.5% 4% 6% —— ——
调整后计划增长 3.7% 5.6% 3% -1.2% +8%
A.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国企改革面临困境
C.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11.如表中高考作文题目折射的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1956年:《生活在幸福的时代》 A“一五”计划完成,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B经济特区建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91年:为“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之辩撰写发言稿 C姓“资”姓“社”讨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94年:《尝试》 D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A.AB.BB.B C.C D.D
12.近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创建“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推动建立“金砖国家峰会”。这表明( )
A.我国重视对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B.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
C.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深入人心 D.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
13.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中共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4.如图反映的是1978—1984年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缩小 B.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15.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16.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事件和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事件 意义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一五计划”完成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C 中共十四大召开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并推动经济全球化
A.A B.B C.C D.D
17.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8.199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的家电行业产值从1985年的59亿元飞跃到1990年的250亿元。中国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十多种轻工产品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 )
A.初步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B.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
C.基本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家电企业集群发展
二、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1978—2013年湖南省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城市化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类别 1978年 2013年
城镇类型 Ⅰ型大城市 300万—500万人 0 1
Ⅱ型大城市 100万—300万人 0 2
中等城市 50万—100万人 1 8
Ⅰ型大城市 20万—50万人 9 6
Ⅱ型大城市 20万人以下 12
城市总数 10 29
建制镇个数 总数 154 1138
县城数 90 71
城市化率 11.50 47.96
表22000—2013年湖南省城市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标
指标 2000年 2013年
用水普及率(%) 97.5 96.9
燃气普及率(%) 78 91.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0.5 96.0
污水处理率(%) 27.3 88.4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5.1 9.0
人均道路面积(m2) 7.0 13.8
人均居住面积(m2) 11.8 47.0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张) 2.2 4.7
——摘自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2015年9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1978—2013年湖南省的城市化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和2019年新中国大阅兵简况
年份 阅兵武器装备简介
1949年 受阅部队由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在开国大典阅兵中,不少受阅武器装备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仅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等,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
2019年 阅兵编59个方(梯)队和联合军乐团,总规模约1.5万人,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如空警-2000、新型155车载自行加榴炮、东风-17常规弹道导弹等,
——摘编自陈永康《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21.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启示。
22.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西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而东方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从此一落千丈。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这三个因素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对立,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个因素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二 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晚清,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因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编自徐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尝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政治条件。
材料三 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实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马克思明确界定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蕴含着“现代性”的社会财富来源于机器化大生产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剥削状态使得劳动者成为“异化”状态。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梨树全县有21个乡(镇),304个村从1979年开始,梨树县农村也陆续实行了联产承包、大包干等生产经营方式的试点。1983年,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乡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原来的人民公社改成乡政府,生产大队改成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成村民小组。然而,计划生育、粮食征购、上缴提留等“三难”问题日益突出。1984年到1988年底,全县农民共欠缴集体提留款4602万元。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发现多数村民要求实行民主投票选举村干部。1986年12月,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6)22号文件,梨树县在北老壕村开展了基层政权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不划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的方式,由村民直接投票民主选举村委会干部。经过三轮预选和正式选举,结果,由乡政府任命已任职17年的村主任落选,村民们把一位有文化、懂科学、有开拓精神的小队会计推选为村主任。新的村委会干部就这样诞生了。
材料二:从城乡社区里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座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专栏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摘编自《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选”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予以阐释。
2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ARPANET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
——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
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超过15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
——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知识可知,1978年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现象,这是由于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所致,B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使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均与材料时间“1982年”不符,A、C、D三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继续减少统购、派购品种,将现行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21种减为12种”可知,政府减少统购、派购品种,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D项正确;1978年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中国)。根据材料“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这里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依靠政策和科学推动,D项正确。当时第二个飞跃正在进行,还未实现,排除A项;经营规模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而不是不断扩大,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调整了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并未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工人,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采取了“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90年代,我国产业转型,出现了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出现,因此三种“生计模式”反映了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B项正确;三种“生计模式”提升了农民收入,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期,与前两次生计模式所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种“生计模式”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C项正确;1980年国有企业改革才开始试点,材料并未涉及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轻工业占比高于农业占比,重工业比重没有,不能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7.答案:A
解析:题干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人口比例变化图,农业人口持续下降,工业人口略有回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急剧上涨,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A项正确。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农村就业人口比例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值大幅下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行省中分权统御制也能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即行省制度不利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中央集权下的度,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材料未提及行省制度会导致地方割据,故C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的标新,C项正确;这种变化主要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和平与发展在那成为时代主题,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都是影响因素,但根本因素还是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的变化,排除B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81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原计划的增长主要涉及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而调整后的增长计划,减少了重工业产值的比例,增加了轻工业产值的比例,增加了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轻工业比例的巨大增加,因为轻工业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关,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在计划中充分考虑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C项正确;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上,与材料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计划没有直接关系,且材料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轻工业产值上,农业总产值数据变化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处于试点时期,并非面临困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计划,不能反映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关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上存在姓“资”姓“社”讨论,因此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并非是姓“资”姓“社”的区别。结合上述分析可知,1991年:为“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之辩撰写发言稿,反映的问题是姓“资”姓“社”讨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排除A项;我国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等信息,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国际事务参与者,发展为国际事务的推动者,A项正确;“金砖国家包括南非、俄罗斯和巴西等非亚洲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题中材料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4年(中国)。据材料“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变化情况”和所学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家庭自主独立经营,小型拖拉机大量增加,而大型拖拉机小幅度减少,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 1978~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改革启动和突破阶段,以后还有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和第三阶段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改革完成”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未涉及乡镇企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能够加入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从而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D项正确;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左”倾错误是否得到纠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仅仅根据加入国际体育组织并不代表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排除B项;加入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是我国外交突破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并推动经济全球化,D项正确;1978年农村改革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前夕,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8.答案:略
解析:
19.答案:答案示例: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大中小型城市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建制镇更是迅猛增长,反映出工业建设和商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说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城市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显示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2000—2013年,湖南省城市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如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大幅度增长,表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面积、居住面积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都大大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更是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体现。总之,1978—2013年湖南省城市化的发展,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又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2013年(中国)。据材料一表1“1978—2013年湖南省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城市化率变化情况”显示,湖南省的城市化进程随改革开放深化而加速,城市及建制镇数量显著增长,体现了多层次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标志着湖南省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加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建制镇数量的急剧增加,不仅凸显了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作用,还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构的深刻变革。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促进了城市建设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据材料二表2“2000—2013年湖南省城市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标”表明,湖南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诸多指标的明显改善,例如用水和燃气普及率接近饱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这些都证明了湖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同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面积的扩大,以及居住面积和医疗资源配置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了城市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还彰显了湖南省在追求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结合所学知识,1978至2013年间,湖南省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结果,更是政策导向、社会结构变化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这一进程不仅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直接体现,更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陈永康的著作《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注意:只提取信息,不回答史料价值,不得分) 陈永康是当代历史学者,其著作《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是基于对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 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来自战场缴获,是“凑”出来的“万国牌”装备,尤其是体现军事力量的飞机、坦克数量较少。反映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一穷二白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该著作通过1949和2019年的阅兵武器装备情况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极富时代特色
2019年大阅兵大量国产先进武器装备的展示,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军事科技突飞猛进 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材料的来源、内容等角度概括分析。根据材料选自陈永康的著作《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这一信息。可分析得出陈永康是当代历史学者,其著作《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是基于对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果从内容分析,则可得出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来自战场缴获,是“凑”出来的“万国牌”装备,尤其是体现军事力量的飞机、坦克数量较少。反映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一穷二白。因此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1.答案:(1)特点: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开放由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启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将理论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指引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前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由材料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可得出改革先农村后城市;由材料一“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可得出开放由沿海到内地;由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合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可得出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根据材料一“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将理论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指引着改革开放的方向;根据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22.答案:(1)原因:①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②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社会: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2)尝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战败后,维新派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先后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
条件:实现了民族独立;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保障;推行和平外交,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差异
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少数人的资本、利润,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是对外扩张与掠夺,中国是和平发展道路;
最终目的不同: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可知: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第一小问尝试,根据材料二“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晚清,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因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尝试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战败后,维新派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先后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条件为实现了民族独立;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保障;推行和平外交,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本题是对比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关系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实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马克思明确界定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与“蕴含着'现代性’的社会财富来源于机器化大生产下对劳动者剩价值的剥削”从价值取向、实现路径与最终目的三个角度,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少数人的资本、利润,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是对外扩张与掠夺,中国是和平发展道路;最终目的不同,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答案:(1)历史背景:体制改革的展开;农村发展的需要;中央文件的指导;当地政府的支持;广大村民的选择。
(2)阐释:材料反映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基层治理差异大。中国实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国基层民主创新十分活跃。人们围绕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表意见建议,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促进了基层稳定和谐。基层民主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成为国家政策,为中国民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了基层群众的民主习惯,充分彰显了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基层群众自治,使得社会细胞都活跃起来,使“微治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从1979年开始,梨树县农村也陆续实行了联产承包、大包干等生产经营方式的试点”得出体制改革的展开;根据所学可得出农村发展的需要:根据“1986年12月,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6)22号文件”得出中央文件的指导:根据“梨树县在北老壕村开展了基层政权建设试点工作”得出当地政府的支持:根据“发现多数村民要求实行民主投票选举村干部”得出广大村民的选择。
(2)阐释:根据“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可得出材料反映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说明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概括即可,得出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基层治理差异大。中国实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国基层民主创新十分活跃。
人们围绕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表意见建议,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促进了基层稳定和谐。基层民主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成为国家政策,为中国民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了基层群众的民主习惯,充分彰显了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基层群众自治,使得社会细胞都活跃起来,使“微治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24.答案:(1)特点:冷战色彩浓厚;持续时间长;在信息技术领域全面竞争;美国优势明显等。
影响: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或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促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或西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冲击);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科学家的爱国热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需要等。
特点: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符合国情需要,以跟踪为主;政府主导;投资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及所学可得出冷战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直到1989年”及所学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方面……通信技术方面”及所学可得出在信息技术领域全面竞争;根据材料一“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及所学可得出美国优势明显等。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或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以及促进了民用科技的进步;根据材料一“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所学可得出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速其解体及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也促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及所学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或西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冲击;根据材料二“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及所学可得出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以及科学家的爱国热忱;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邓小平批示”及所学可得出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改革开放的需要等。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及所学可得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根据材料二“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自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及所学可得出符合国情需要并且跟踪为主;根据材料二“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亿元,超过15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及所学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亿元,超过15 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可得出,投资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