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单选题
1.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同时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
A.兼具教育和行政管理职能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拉开了清末新政自救序幕 D.建立起晚清稳定的教育格局
2.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
3.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
C.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4.《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
A.打开中国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
C.向中国大量投资 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5.张之洞在汉阳铁厂快要建成时说:“中国创成此举,便可收回权利。各省局、厂、商民所需,即已甚广……此后钢铁炼成,不患行销不旺。”然而李鸿章则认为“造路专任洋匠,彼以华厂试造,不若洋厂精熟可靠”,所以不能买汉阳铁厂的铁轨。由于找不到销路,张之洞请上海的洋行试销自产的钢铁,但也遭到了抵制。这一现象( )
A.说明洋务企业受到外商抵制 B.反映了洋务派之间缺乏合作精神
C.说明洋务企业产品质量不行 D.反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
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双方协定。这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 C.司法主权 D.领海主权
7.下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茶叶
印度棉 生丝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杂货
珠宝 珠宝
A.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D.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8.魏源将中英战争比为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自信中国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因此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体现了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
C.中国近代化程度高 D.有识之士新旧观念的并存
9.由于八旗和绿营的溃败,咸丰帝于1853年下令各省在籍官员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曾国藩组建湘军,实行由将官招募勇丁的制度: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的崛起( )
A.开启清朝军队近代化历程 B.极大提升清军整体战斗力
C.引起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 D.源于抵抗外敌入侵的需要
1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在近代曾被列强割占。下列与割占台湾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康有为认为孔子的微言大义存在于《春秋公羊传》中,两千年来只有他了解这一点。他编纂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统统斥为伪经,而把孔子称为改制立法的“素王”。康有为此举意在( )
A.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 B.借助权威宣传改良思想
C.强调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D.掌握传统儒学的解释权
12.有学者评价道: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农村生产、分配和生活,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4.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缩小了战祸的范围,具有遏制侵略的作用 表明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东南互保 D.义和团运动
15.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太平军治下江南乡村的民变共计70起,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占民变总数的24.29%,远远高于游民层(8.57%)农民(8.57%)商贩(2.86%)等阶层领导的民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士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B.太平天国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江南地区民众受到新思想影响
16.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7.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可推出太平天国运动( )
A.顺应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与地主互相勾结剥削农民 D.旨在实现“有田同耕”的理想社会
18.某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一场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该学着意在说明,这场变法( )
A.受到了西方启蒙运动影响 B.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秉持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 D.具有促进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镜像:新小说
梁启超于1902年创立中国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新小说》于1906年停刊,共发行2卷24号。下表为《新小说》的部分作品。
项目 作品 内容
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新中国》 苏汉民:为让国人觉醒、纠正人心而发明了“医心药”和“催醒术”
《黄绣球》 黄绣球:受维新思想影响放疗足,与丈夫分别开办男女学堂
《霍桑探案》 霍桑:科学、理性、法制的代言人,“东方福尔摩斯”
描写的发明 《电世界》 电犁、电气肥料、电气枪
《水底渡节》 对汽油引擎、四轮汽车、电瓶等新科技名词作出解释
《新纪元》 潜水艇、日光镜、避电衣、流质电射灯等军事发明
◆据悉外务部奉旨电驻日本横滨领事封禁小说报馆,以平息自由平权新世界新国民之谬说,并云该报流毒中国,有甚于《新民丛报》,《丛报》文字稍深,粗通文学者尚不易入云云。
——天津《大公报》(1903年4月)
◆1917年,钱玄同致函陈独秀时指出:“梁任公实为创新文学之一人。……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入文,视戏剧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此皆其识力过人处。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评析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
三、材料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
企业名称 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 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到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② 1903年,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③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 而新民出焉矣”;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④ 1918—1919年,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新民”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的“新民”或“新人”思想。(任选一种思想进行评析)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表2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懦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刘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而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迷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的章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双重职能,故选A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是临时管理教育的机构,之后由学部管理教育行政工作,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教育格局,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进一步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与材料中的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和正向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洽谈“东南互保”就是表现,B项正确;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并没有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A项;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也没有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C项;甲午战争主要突出的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可知英国选择“五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对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原因是部分国民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不信任以及西方工业品占据大部分市场,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D项正确;洋务企业受到外商抵制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洋务派进行相应建设也需要优先考虑产品质量,不能说缺乏合作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阳铁厂的产品质量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内容,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项正确;领土主权体现在割让香港岛,排除A项;司法主权体现在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南京条约》不涉及领海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39年(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1839年在中英贸易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攫取大量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中国必然要采取措施阻止白银外流,而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鸦片,从而加速清政府出台措施禁止鸦片贸易,这必然激化中英双方的矛盾,因此中英贸易结构隐藏较大风险,A项正确;材料中英贸易中都有杂货和珠宝,不能说明是互补性的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赚取白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排除C项;材料中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鸦片而非工业制成品,无法推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可知,一方面,魏源将中英之间的战争比作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称英国人为“英夷”,体现了传统天朝上国对于“夷”的虚骄心态;另一方面,魏源还是承认“夷”在兵工方面比华夏优越,体现出传统华夷观念出现更新,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有识之土新旧观念的并存,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盛行,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阶层中主战派占主导,排除B项;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中英近代化水平差距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年(中国)。曾国藩作为汉族地主官僚,他组建的湘军的崛起使得其代表的势力增强,引起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军队近代化指使用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并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法,根据材料“实行由将官招募勇丁的制度: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可知湘军采用传统组建方式,没有体现军队近代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湘军组建后清军战斗力是否提升,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鸦片战争结束,此时没有外敌入侵,没有抵抗外敌入侵的需要,这一时期在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湘军的崛起主要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项正确;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项正确;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思想界的错误认知”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
材料中康有为意在宣传变法思想,不是在论述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排除C项; 康有为提出不同于主流的儒学解释,根本目的是宣传变法,而非争夺解释权,排除D项。 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晚清)。据材料“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可以看出在太平天国统治范围内,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的民变数比例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废除科举,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到了士阶层等的强烈反对,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运动,并不是士阶层,排除A项;太平天国并不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对传统秩序的冲击,并未提及江南民众的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义和团运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A是正确的;
BCD都是对题干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实行“有田同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目标,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四有二无”的小农社会,未涉及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地主勾结,而是强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的使得清朝的赋税要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地主掌握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一场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变法运动是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影响,A项是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故选:D。
19.答案: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新小说》杂志通俗易懂,题材新颖,主要介绍西方的政治、法律与科技等。其创办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开拓了国人视野,启迪了民众救亡意识;传播了近代西方科技;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是,该杂志刊发时间短,影响有限;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未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创办背景、刊物特点、积极影响和局限性等方面论述。据材料“于1902年创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创办《新小说》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文化传播,戊戌维新失败,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据《新小说》的作品内容,比如“汽油引擎、四轮汽车、电瓶等新科技”“潜水艇、日光镜、避电衣、流质电射灯等军事发明”“开办男女学堂”“科学、理性、法制”可得出《新小说》刊载的内容主要是:西方的政治、法律与科技等。结合所学,可知《新小说》刊载西方的政治、法律与科技等内容,传播了近代西方科技,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启迪了民众救亡意识;据材料“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视戏剧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得出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据材料“以平息自由平权新世界新国民之谬说,并云该报流毒中国”得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最后说明《新小说》的局限性:据材料“于1902年创立……于1906年停刊,共发行2卷24号”可知该杂志刊发时间短,影响有限;据材料“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外务部奉旨电驻日本横滨领事封禁小说报馆”可知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未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20.答案:(1)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2)历史背景: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
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针对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贩卖鸦片的人,可得出内外结合;据材料一“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可得出重视调查,实事求是;据材料一“颁布法令”可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可得出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据材料二“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可得出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可得出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据材料“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可知,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从民族自救、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等方面思考即可;局限性,结合国情可知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21.答案:(1)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2)进步之处: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胁),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解析:(1)本题为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65—1890年(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5年—1860年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可知两次鸦片战净,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结合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可知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根据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根据材料“总投入近干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可知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可知,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根据材料“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可知,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结合“大会战”的背景1960年代可知,“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助),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根据材料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可知,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结合我国的制度优势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22.答案:(1)周代的“新民”指的是弃掉恶俗、旧俗的殷商遗民;
宋代的“新民”指的是接受、领悟理学倡导的伦理道德的人。
(2)新民: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为了救亡图存,严复、郑观应、梁启超等人主张吸取和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成就,为国民输入先进的思想观念,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自由观念,批判中国封建的宗法观念和纲常伦理,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新民”主张有利于解放思想,配合了变法运动的展开。但是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新民”主张并未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标志了我国向欧美学习的最终失败。
新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彰显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认为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自私自利、剥削压迫的观念。
在李大钊“新人”思想指导下,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共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新人”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解析:
23.答案:(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等);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2)从表2中看得出该书成书于1861年,成书后抄本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但短期内并没有正式刊刻出版,说明书中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
1895年后该书广泛刊印并流行,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
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家出路的探索。
(1)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选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该书成书于1861年,书中的时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看法,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除了器物和技术之外,更提到了深层次的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改革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兴办西学等主张。从材料中1861年成书后只在士大夫中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可得出,这些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从材料中可得出该书的大规模刊刻、印刷出版要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中许多举措与该书作者的主张不谋而合,可见近代思想解放阻力之大。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24.答案:(1)原因: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影响:加速士大夫变法与守旧的分化,激发了士大夫变法图强的决心;促使士大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增强了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自觉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根据材料一“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可知,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根据材料一“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可知,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影响,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加速士大夫变法与守旧的分化,激发了士大夫变法图强的决心;根据材料二“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而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可知,促使士大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根据材料二“‘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可知,增强了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