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3章 金属与盐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3章 金属与盐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6 14: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 章 金属与盐综合测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40 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6分)
1.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金属都呈固态
B.黄铜(铜与锌的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铜
C.合金都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熔合而成
D.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2.12月 17 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接入列。生产航母用到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
A.不锈钢是永不生锈的钢铁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C.合金中一定不含有非金属
D.铝合金是铝和其他金属组成的化合物
3.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合理解释的是( )
①金属铜与氯化银不反应,说明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弱 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③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④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更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如图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4 个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甲
B.①②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空气,①③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水
C.③中附着在棉花上的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四个实验中,生锈最快的是④中的铁钉
5.如图为探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象: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B.反应后液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增重了
C.其反应微观的实质:
D.根据图示可以得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6.有甲、乙、丙三种金属,三种情况的现象如下表:
条 件 甲 乙 丙
暴露空气中 会变质 光亮金属光泽 有一层氧化膜
空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 表面变黑 表面变黑
放入稀硫酸中 快速放出气体 无气体放出 有气体放出
根据以上信息,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7.如图所示实验,探究 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得出 Zn> Fe>(H)> Cu> 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 Ag,可能含 Cu
C.图丁中 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 Fe(NO3)2
8.铝、铁、铜三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铝、铁、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用硫酸铝溶液、氯化铜溶液、单质铁三种物质可探究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C.铝制品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制器品表面可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D.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9.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段时间后,只有一个集气瓶中的铁丝生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瓶中的铁丝生锈
B.通过对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
C.通过对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防止铁生锈的一个方法是隔绝氧气
D.实验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别注入一定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10.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实验后得到三种金属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所示的3个转化实验缺一不可
B.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丙>乙>甲
C.三种金属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D.只进行图中所示的转化②③也能得出正确结论
11.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①②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 Cu
B.通过①②③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 Al> Cu> Ag
C.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 Al> Cu,X 可以为 Al,Y为( 溶液
D.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 Cu> Ag,X可以为 Cu,Y为 溶液
12.如图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吸收热量
B.反应②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C.反应③常用于工业制烧碱
D.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为稀硫酸
13.有某单一溶质的溶液X,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分别滴加 NaOH 溶液、稀盐酸、BaCl2 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表所述。则下列对该溶液X的叙述,正确的是( )
加入的物质 NaOH溶液 稀盐酸 BaCl2
实验现象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A.该溶液中含有 B.该溶液中含有
C.该溶液是一种碱的溶液 D.该溶液一定为无色溶液
14.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①稀 H2SO4、KOH、CuSO4、MgCl2 ②Na2SO4、Ba(NO3)2、KNO3、NaCl
③BaCl2、稀 HCl、Na2CO3、AgNO3 ④NaNO3、AgNO3、KCl、CaCl2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粉末 B. MgCl2 溶液 C. KNO3 溶液 D.石蕊试液
16.检测氢氧化钙性质的实验后,某试管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对此溶液进行进一步探究。在废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开始先产生气泡,过一会才产生白色沉淀。画出了废液中离子数目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x)变化的图像,其中与实验过程不符的是( )
17.某固体由 NaOH、I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加水充分溶解后,有白色沉淀出现,现向该混合物中滴入稀硝酸,沉淀溶解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固体组
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
B.可能含有
C.一定含有NaOH
D.可能含有
18.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甲+乙→丙+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不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B.若丙为盐、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为中和反应
C.甲、乙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D.丙为 ,则甲可能为氧化物、碱或盐
二、简答题(每空 2分,共34分)
19.金属钛( Ti)的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等性能,所以,钛合金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及化学工业。工业上冶炼金属钛的过程是以钛矿石(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化学式为 焦炭、氯气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制取 TiCl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用镁与 TiCl4,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金属钛和氯化镁。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FeTiO3 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在制备 TiCl4 的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3)镁与 TiCl4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酸、碱、盐是重要的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某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有 用“酸洗”法可除去该水垢。但“酸洗”时,一般不选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
(2)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 和“蜃”(贝壳灰 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帛,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是因为其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水除外)。
(3)两种抗胃酸药剂的主要成分及建议每次剂量见下表:
主要成分 NaHCO3 Mg(OH)2
建议每次剂量/g 0.5 0.3
①服用 的药效比服用 ‘强”的原因是 。
②写出 与胃酸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中国丝绸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染坊常用“石碱”碳酸钾( 来处理丝绸。碳酸钾溶液呈碱性,能促进蚕丝表层的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古代民间制取“石碱”的示意图如图:
(1)古代能用火折子点燃蒿草,用燃烧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2)燃烧蒿草留下的灰烬(草木灰)可作为农家肥,但不能和硫酸铵等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原因 。
(3)“以水淋汁”溶解过程需要不断搅拌,目的是 。
(4)静置沉降后除去底渣的操作与实验室中 操作相似。
(5)制取“石碱”的木桶缝隙中会残留少量固体,可用稀盐酸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 和 ,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属污染。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pH 和重金属离子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已知:步骤Ⅰ中 与 并没有发生反应; 属于一种常见的重金属盐。
(1)步骤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废水①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有 。
(3)加入少量 可以降低步骤Ⅱ中铁的消耗量,原因是 。
(4)步骤Ⅲ需加入 才能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还含有较多的 (填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达标废水pH比废水①的pH (填“大”或“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15分)
23.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 (常含有少量的 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 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通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 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C的作用是 。
(3)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4.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 ,为了探究铜在空气中生锈的条件,利用如图装置 A、B、C进行实验,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发现B中的铜丝生锈而A、C中铜丝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结论:铜生锈的主要原因是铜与空气中氧气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试回答:
(1)得出的结论正确吗 。
(2)为验证你的判断,可用如图所示的D装置进行实验,其中 NaOH溶液的作用[NaOH 和 化学性质相似]是 。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D中铜丝基本无变化。由此可认为铜在有水、空气、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故参与铜生锈反应的物质还有二氧化碳。
四、计算题(25题7分,26题8分,共15分)
25.在一烧杯中盛有 和 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 7(填“>”“<”或“=”)。
(2)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3)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 A 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6.往200g含有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变化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试分析计算:
(1)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到c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c→d段溶液的pH大于7的原因是 。
第3章 金属与盐综合测试卷
1. D 2. B 3. D 4. A 5. B 6. B 7. B 8. A 9. D 10. B11. B 12. C 13. A 14. B 15. D
16. D 17. A 18. D
19.(1)+4 (2)FeCl3 (3)2Mg+TiCl4
20.(1)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CaSO4 微溶于水,覆盖在水垢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难以除尽 (2)KOH
(3)①等质量的 Mg(OH)2消耗的盐酸比 NaHCO3 多
21.(1)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两者混合施用会释放出氨气,降低肥效
(3)加快溶解速率 (4)过滤
22
(2)H 和Cu (3) Ca(OH)2会与废水中的硫酸发生反应,消耗了废水中的硫酸,减少了铁屑与硫酸的反应 (4)CuSO4(或Cu )大
(2)干燥气体 (3)偏大
24.(1)不正确 (2)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5.解:(1)从图象中不难看出,当滴加稀盐酸到A时,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说明碳酸钠已完全反应,若再滴加稀盐酸,则稀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2)、(3)根据73g 10%的稀盐酸中含 HCl的质量是:73g×10%=7.3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106 73 117 44
x 7.3g y z
解得x=10.6g
解得y=11.7g
解得z=4.4g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1.7g+(20.4-10.6)g=21.5g,烧杯里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0.4+73-4.4)g=89g.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6.解:(1)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硝酸反应,方程式是:
(2)设c点时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x,则
Na2CO3 ~ 2NaNO3
106 170
150g×21.2% x
解得x=51g
设生成碳酸钙沉淀质量为y,则
106 100
100g×21.2% y
解得y=20g
设碳酸钠与硝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为k,
106 44
50g×21.2% k
解得k=4.4g
反应到c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碳酸钠溶液过量,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c→d段溶液的pH大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