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09: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醉翁亭记

文学常识





全文解析
文章主旨
过关练习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庐陵欧阳修”自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TIP:《醉翁亭记》的“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写景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全文解析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
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1.字词:①环:环绕 ;
②滁:指的是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③尤:尤其,特别。
2.翻译:环绕滁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字词:①蔚然:茂盛的样子 ;然:……的样子;
②深秀:幽深秀丽;
2.翻译: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字词:①山: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潺潺:拟声词,形容水声;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
1.字词:①山: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潺潺:拟声词,形容水声;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翻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并有水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这就是醉翁亭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
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后,作者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山、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字词:①作:建造;
②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③自谓:自称,即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谓,命名。
2.翻译: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两处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
前一问答,明白无疑。
而后一问答,闪烁其词,只说太守而不具姓名,成为全篇的个悬念,为文章结尾巧设伏笔。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字词:①饮于此:状语后置,于此饮。
②辄:就。
③而:表递进关系。
2.翻译: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很少就醉了,
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交代“醉翁”的由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字词:①意:意趣,情趣。
②得:领会;
③而:连词,表顺承;
④寓:寄托。
2.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主旨,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醉并不仅因为饮酒,更在于欣赏美景,酒不醉人人自醉。本句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宴饮中,为下文做铺垫。
第一部分: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穿全文。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字词:①若夫:句首语气词,不译;
②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雾气。开,消散。
③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归,聚拢。
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
④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2.翻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句写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字词:①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发:花儿开放。
②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
③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2.翻译:野花开放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写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暗”,
早一晚,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写山间四季之景。春之花,夏之木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部分: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字词:①至于:连词置于句首,表过渡相当于“说道…”可不译。
②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③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
④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2.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带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字词:①临:靠近;
②酿泉:用酿泉水;
③为:酿造;
④洌:清;
⑤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蔬菜。
⑥杂然:众多杂乱的样子;
⑦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⑧陈:陈列,摆开。
写宴饮所用的鱼、酒、野味、野莱,都就地取
材,不用外求,意在夸耀滁州的富足,也表明了野餐的简朴。
2.翻译:到溪边来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字词:①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
②丝竹:管弦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③射: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④弈:下棋;
⑤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⑥苍颜:苍老的容颜。
⑦颓然乎期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2.翻译: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的奢华,无须管弦之乐助兴,但射饮对弈,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也别有一番情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与“乐”的原因和内容。
第三部分: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出游与宴饮之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字词:①已而:表示时间,不久;
②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翻译:不久夕阳落到了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字词:①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代词,指代宾客
2.翻译: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字词: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述:记述;
②以:用;
③谓:为,是;
④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2.翻译: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思考:本段“乐”字贯穿全篇,文中都写了哪些“乐”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人去山空后,他们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境界最高,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表象)

(实质)
山水之乐
游宴之乐
乐人之乐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主旨)
最后一句点出太守姓名,揭开谜底。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太守醉”中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文章结构
醉翁亭记
醉翁亭
位置所在
亭名由来
————
————
酿泉之上
太守自谓
山景图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
宴游图
滁人游
众宾欢
————
————
太守宴
太守醉
宴酣之乐
晚归图
宾客从
游人去
太守归
禽鸟乐
————
————
乐人之乐
与民同乐
文章主旨: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 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动静结合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动静结合写作的表达效果:使散文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第一组: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二组: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三组: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