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2024-2025学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新课导入
先进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的早期探索
倾销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
地主阶级抵抗派:
提出学西方技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实践学西方技术
19世纪60年代
早期维新派:
提出学西方制度
未学
只学技术未学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瓜分中国狂潮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从时空角度了解戊戌变法背景,知道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百日维新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道中国近代史近代化探索的从学技术到学制度的基本线索。
家国情怀: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及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目录
contents
壹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贰
百日维新
壹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1、康有为:
读书+游历→钻研西学→变法图强
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视频:公车上书与康有为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2、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知识链接
公车上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爱国知识分子团也是第一次群众性运动,结组织起来的请愿运动,意味着康有为将酝酿了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付诸实践。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3、宣传变法:
(1)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蜀学会等
强学会遗址
强学会部分成员
《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3、宣传变法:
(2)创办报刊: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天津《国闻报》:由严复主持。
《时务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主笔。《时务报》大胆抨击时政,介绍中西文化,其议论新颖、文字通俗,在爱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3、宣传变法:
(3)创办学堂: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等
1891年康有为在此创办长兴学舍,后因以树木喻人、培养大量维新人才而更名为万木草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堂,康有为在此大力宣传新思想,其学生中不乏维新运动的健将。这里还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3、宣传变法:
(4)翻译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理论。
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贰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贰
1、概述:
(1)地点: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名称由来:
因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历时103天,也称“百日维新”。
2.背景:
(1)民族危
机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和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救国思
潮转变:
(3)资产阶
级壮大:
甲午战败使先进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危亡,谋求制度变革的思潮兴起。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百日维新
贰
3、百日维新:
(1)目的:
救亡图存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3)学习层面:
政治制度(制度层面)
(4)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
贰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明定国是”诏令
百日维新
贰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3、百日维新:
(5)内容:
百日维新
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3、百日维新:
(6)结果:
百日维新
贰
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变法诏令一律废除,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视频:戊戌六君子
1898 年戊戌政变中,被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杀害的六位维新志士,分别是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他们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主张维新图强。政变时,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为中国近代变革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改革精神。
谭嗣同:“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问题思考
议一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材料1: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了各种谕旨约108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难以接受,以至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材料2: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材料3: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
①操之过急,触动顽固派利益;
②脱离人民群众;
③皇帝无实权,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百日维新
贰
4、戊戌变法的性质与评价:
(1)性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2)评价:
积极:
局限: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没有严密的组织。
知识链接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定大学堂章程(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
知识链接
维新时期的遗产
旧式私塾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课后练习
1.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
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
2.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A.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B.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
D
课后练习
3.它作为政治事件,是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一个环节(开端),但是作为文明事件,它却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们,立根于传统吸纳西方思想。这一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4.“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C
A
谢 谢
2024-2025学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