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4: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趣味引入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Happy Time
课前导入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1866—1925)
助读资料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前:拿着戒尺
厉声问
后:收起戒尺
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背诵 照例 段 落 练 习 糊 涂 圈
bèi sònɡ zhào lì duàn luò liàn xí hú tú quān
吓呆 霎时 戒尺 厉 声 挨 打 清楚
xià dāi shà shí jiè chǐ lì shēnɡ āi dǎ qīnɡ chǔ
我会读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趣味游戏
·
雁南飞
我会玩









多音字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
第二部分(4-7自然段):讲述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们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第三部分(8-9自然段):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班上同学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想象描写
有的同学( )
有的同学( )
有的想 ( )
有的小声嘀咕( )
同学们,识字练习结束啦!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古代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sī)塾(shú)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bèi)诵(sònɡ)。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课文学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先生拿着戒尺”说明先生生气了,准备打提问的孙中山的。
可见,先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手掌被打得发肿。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博学而严厉,在三味书屋里,不但有戒尺,还有罚跪。郭沫若小时候也受到过老师“戒尺”的惩戒。
(2)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先生收起戒尺,说明先生已经不再生气,变得心平气和。认同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精神。
“戒尺”在文中出现两次: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分角色读一读,说一说:孙中山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不是不怕挨打,而是为了弄明白道理,挨打也值得。
(1)戒尺
戒尺是古代私塾里的先生惩罚学生所用的板。用木头或金属来制作,形状多样,但它的作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惩罚学生,打学生的手心。
自读第3~6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孙中山这一问,同学的反应怎样?老师前后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的害怕、畏惧,显示出孙中山的勇敢。
“学问”本来是指知识,在这里孙中山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却很巧妙、生动地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也更好地表现了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弄清道理
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问
结果
结果
只背不问
糊里糊涂
“问”与“不问”究竟有什么不同?
自读第2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在私塾里,只背诵,不讲解,孙中山能懂书中的意思吗?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1.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壮着胆子请教老师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
讲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有礼貌、勇敢、态度诚恳;恳求,期待先生给他讲解。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只让背诵,从不讲解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详细讲,学生认真听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不懂就要问
勤学好问
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学到了读书的好办法,“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希望你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上,敢于发问,这样就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