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课件(共9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9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08: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宜兴·秭归
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秭归要亲见。
归来落笔愈惊人,宋玉景差俱北面。
——陆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梳理文本中重要实虚词,注意特殊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理解文本的所呈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3、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作者简介
政论文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
(约前145—?)
▲司马迁
《史记》
汉代司马迁撰。
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记载了中国远古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部,也是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
屈原的“序列”体现在何处?
“列传”二字,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为:“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为楚怀王左徒。
为:担任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闻:动作名,学识
志:记
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是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明:明白,通晓
于:对于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学识广博,长于记忆,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状语后置: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入:对内
图议:谋划计议
出:对外
接遇:接待
宾客:各国使者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王甚任之。
任:信任
怀王很信任他。
问题探究1
第一段可以看出为什么屈原会被信任?
出身高贵
博闻强识
能力出众
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官职
才能
表现
姓名

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列:朝列
害:嫉妒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造为:制订
属:撰写
与:同意,允许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写作草稿尚未确定,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过来,屈原不给他。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谗:说某人坏话,诋毁。
莫:没有谁
于是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伐:自夸,炫耀。“自伐者无功”
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问题探究2
上官大夫的诋毁和诬陷高明吗?抓住了楚怀王什么痛点?
你是楚怀王的话,你会信么?
“功高盖主”
上官大夫
争宠
心害其能
怀王
屈原
造为宪令
见而欲夺之
不与
谗之
怒而疏
第二段
第四段
屈原既绌chù,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
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伐:攻打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从亲:合纵相亲
屈原已被罢免,这之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zēnɡ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患:担心
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
厚币: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委:呈献
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
诚:果真
绝:断绝
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遂:于是,就
使:派遣
使:使者
如:到
受:接受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诈:欺骗
约:商定
张仪欺骗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兴:发动
师:军队
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
发:派遣
秦国派遣军队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乃:于是
悉:全部
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
魏闻之,袭楚至邓。
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
楚兵惧,自秦归。
自:从
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竟:终究
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第四段



巧设骗局
自毁联盟
见死不救
伐秦大败


自秦归
大困
第五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与:给
和: 讲和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讲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当:抵得上;够得上
如:到
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抵得上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jìn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因:趁机 用事:当权
设诡辩:说假话
到了楚国,他趁机送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是时:这时
顾反:回来。顾:返回。反,通“返”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第六段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mò。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五、六段

楚怀王
割汉中地
愿得张仪
厚币靳尚
设诡辩郑袖
释去

屈原
①置个人欲望于国家利益之上
②听信谗言、昏庸愚昧
③性格易怒,脾气暴躁
楚怀王易怒,性格暴躁,缺乏理性,所以他才会轻信上官大夫。
他缺少一种及时反省的自觉。第一,当知道张仪欺骗他之后就应该反省,应认识到与齐国断交是错误的,应立即与齐国修复外交关系,共同对抗秦国。第二,攻秦失败后,应该及时反省,认识到攻秦行为鲁莽,还应该预料到魏国可能会偷袭。撤兵后,应主动向齐国道歉,修复关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之所以敢冒风险进入楚国,勇气来自哪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请求前往。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于是,他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向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本文4~6段,叙述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而屈原的活动几乎没有。这三段是否可以删去?
不能
①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③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
楚怀王、秦襄王与屈原的悲惨命运有密切关系,写屈原,就必须写他们。
楚怀王的贪婪、易怒、轻信、昏庸,恰恰说明了他太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了,可屈原却被他疏远了。正因为这样,楚国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
秦国正是得到了张仪这样的人的帮助,才日益强大
第七段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婚:名作动,通婚,结为儿女亲家。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毋:不
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稚子:小儿子
奈何:表示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为什么”。
绝:断绝。
欢:在这里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怀王卒行。
卒:最终
怀王最终前往。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因:趁机
留:扣留、拘留
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
怀王怒,不听。
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
亡走赵,赵不内。
亡走:逃跑。亡,逃跑
内:同“纳”
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之:到
竟:最终
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入秦,公元前297年(楚顷襄王二年)逃亡到赵国而被拒绝,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死在秦国。
怀王
死于秦
欲行
秦昭王与楚婚
屈平
毋行
秦,虎狼之国
子兰
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卒行
第七段
第八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人既咎jiù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既:全;都;皆
咎:怪罪,责怪
以:因为
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都责怪子兰。
状语后置: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咎子兰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嫉:恨
眷顾:眷念,关心。顾,念。
系心:惦记,挂心
冀:希望
一:全,一概,彻底
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存:思念。一说,保全
反覆:回归,覆:翻转过来
志:意愿
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终:终究
反:同“返”
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以此:据此。以,由,凭,根据。
最终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无:无论
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之人
以:来
亡:使……灭亡
破:使……破败
随属:接连出现
治:动词用如形容词,治理得好的,太平的
累世:历代,多少世代以来。累,堆迭,积累。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
一国之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用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却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多个世代也没有出现,是因为人君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啊。
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以:因为
分:本分,职分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于:表被动
亡:失去
身:自己
客:名词作状语,像客那样
为:被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丢失了汉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引发的祸害了。
第八段
屈原
为臣
寓议于叙
“忠”与“贤”
第1—5句
第6—9句
为君
怀王
议论
“不知人之祸”
第九段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使:指使
短:形作动,诋毁,说坏话
迁:放逐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放逐了屈原。
状语后置: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
第十段
屈原至于江滨,被pī发行吟泽畔pàn,颜色憔悴,形容枯槁ɡǎo。
被:分散,散开
泽畔:水边
颜色:脸色
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
屈原走到江边,分散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省略句:行吟(于)泽畔
渔父fǔ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其职责是管理王族三大姓(屈、景、昭)的事务。
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全
是以:因此
见:表被动
屈原说:“全社会污浊我一人清白,众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凝滞:拘泥,执着
于:被
推移:变化
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
餔:吃
糟:酒糟,酒渣
啜:喝
醨:薄酒,淡酒
众人都昏醉,为何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
何故怀瑾jǐn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怀瑾握瑜:保藏珍异,这里指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怀,抱着。瑾、瑜,都是美玉。
自令:使自己。令,使。
见:表被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新:刚刚
沐:洗头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浴:洗澡
振:抖掉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
常:同“长”
乎:于
安:哪里,怎么
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定语后置: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乃作《怀沙》之赋。
就作了一首《怀沙》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mì罗以死。
怀:抱
汨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以:连词,而,表结果
……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
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mì罗以死
如果要在省略号之间加上一段渔父的反应,你会怎么写?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 1983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渔父。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 杨慎《临江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 《渔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俗语
为这些“渔父”形象分类,并说明依据。
一类是钓鱼人,柳宗元的《渔父》是自己的自画像,表达了内心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暗示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守理想;《临江仙》则刻画了一个看破世俗、超脱红尘、安天知命、顺应自然的清高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类是钓“人”之人,姜子牙,是借助隐逸之行来博取贤主慧眼相识而获取功名,名垂史册的入世之人。
第十一段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之徒:这一班人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以:凭
见:表被动
祖:名作动,效法,继承
从容:委婉得体
终:始终
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并凭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竟:终于
为,表被动
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①文学方面,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
②政治方面,“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第十二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后面的文字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
悲:痛惜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适:到
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怪:诧异
以:凭借
而:表转折,却
若是:像这样
等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诧异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
第三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疾:痛心
听:动作名,听觉,听力
聪:明察
谗谄:动作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
邪曲: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
害:损害
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容:被容纳,表被动。
幽思:深思。
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察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的意思。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穷:困窘,处境困难
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
极:疲困。
惨怛:忧伤,悲痛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jiàn之,可谓穷矣。
正道直行:互文,即“正直道行”。正直,使动,使……端正。使道德品行端正
竭忠尽智:互文,即“竭尽忠智”。
间:离间
屈原使(自己)道德品行端正,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却
见:表被动,被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之:取独
盖:表推测,大概。
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ěi而不乱。
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
《国风》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若:像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上、下:往远古、往近世
刺:讥刺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
见:同“现”,表现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廉:方正,正直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方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称:引用,选用
指:同“旨”,主旨,旨趣
类:事例,事物。
迩:近
见:体现
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被奸邪势力接纳。
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濯、淖、污、泥:污浊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
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
获:辱,这里指被辱
滋:黑
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玷污
滓:污染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从而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第三段
(1)《离骚》创作的缘由
第1——7句
(2)对《离骚》的评价
第8——13句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第14——17句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概括屈原的形象,并分析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屈原:
才华出众,远见卓识
志洁行廉,洁身自好,
忠诚不阿,忠君爱国,
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表被动


取独

表转折,却

道理
固定句式,表原因
为动用法
固定句式,怎么……呢
表承接,于是


通“磨”
非同寻常
被贬谪,被流放
通“抵”
使……流传
卓越超群,洒脱不拘
困窘
铺叙,创作
内心抑郁不舒畅
抒发愤懑
被动句
谦词,私下
通“佚”,散失
通“债”
现在
不谦虚
起草稿
传给志同道合的人
考订

因此
固定句式,难道……吗
总共
连词表承接,就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
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
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
1、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2、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3、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
明朝·李贽《焚书·杂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小结
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
“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叹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为什么称《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饱含深情塑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
倾向鲜明击人心。文章叙中有请,倾向鲜明;议中有请,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另外语言表达效果。此外,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一、①________________
身份、才识——任
怀王疏平
写作《离骚》
——疏
二、见“绌”见“迁”
屈平被黜
怀王客死
顷襄即位
屈原被迁
——黜
由“任”而“疏”
——迁
三、②________
时代悲剧
高贵品质
楚辞后继有人
楚国灭亡
屈原一生与楚国命运相关
四、死后影响
自投汨罗
7.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内惑于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被动句,“于”表被动
被动句,“为”表被动
被动句,“见”表被动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于”;状语后置句
8.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