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09: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司马迁
西汉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此联。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史书体例
政论文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国语》
西汉的司马迁
北宋的司马光
春秋的左丘明
东汉的班固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评”结合,“传”中富“评”是本文的行文特色。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写作背景
【走进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写作背景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写作背景
订正字音
屈平属( zhǔ)
惨怛(dá)
帝喾(kù)
齐桓(huán)
皭然泥(jiào nìe)
濯淖(nào)
浊秽(huì)
从亲(zòng)
枯槁(ɡǎo)
餔其糟(bū)
啜其醨(chuò lí)
文化常识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用来“别婚姻”。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本文中“楚之同姓”指的是同姓、不同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根据第一段主要内容,思考王为什么“甚任之”?
“任”的原因:
“楚之同姓”
(楚国王族)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杰出的才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即楚王的同宗),父亲名为伯庸。
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
先父观察衡量我出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 赐给我美名。
给我取名为正则,给我取表字为灵均。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
①高贵的出身 ②降生时刻的不凡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④拥有美好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赶不上了,担心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蟒。时光迅速地逝去,不稍稍停留,春季与秋季时序更替,永无止境。想到草木飘零凋落,担心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也会衰老。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上骏马疾驰,我愿为前驱!
叙述诗人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抒发对君主、国家的忧虑以及报国的热忱





梳理全文
屈原一生
回到历史现场,屈原的命运与哪些人相关?
楚怀王、秦襄王
上官大夫、子兰
靳尚、郑袖
张仪
请同学们概括第四段的内容,并试着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楚国、秦国、齐国、魏国的关系图。





巧设骗局
伐秦大败
自秦归大图
自毁联盟
见死不救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楚怀王第二次受骗:

楚怀王
屈原
割汉中地
愿得张仪
厚币靳尚
设诡辩郑袖
置个人欲望于国家利益之上
听信谗言
昏庸愚昧
释去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楚怀王第三次受骗:
屈原列传





楚国强盛
楚国衰弱
楚国灭亡
梳理全文
屈原一生与
楚国命运
《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
侧面或反面衬托
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
疾恶如仇、忠君爱国
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
正道直行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手法 屈原的品行
宋玉之徒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
侧面或反面衬托
忠贞爱国、正直无畏
张仪的狡诈阴险
英明果断
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
爱国无私
思考:大段的叙述中,涉及屈原的只有两处,是否“跑题”?为何大篇幅叙述怀王等人的事?
①将屈原的命运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浓的悲剧意味。
②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
③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问题探讨】:屈原是否能选择其他结局?
①与世推移(渔父)
②去国游诸侯(贾谊《吊屈原赋》: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③同死生,轻去就(庄子)
装扮都有所不同 被发???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九章·涉江》
③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④天下之士大夫皆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⑤诚不自意,返我衣冠,重见天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只有南冠在,何妨是大夫。 ——文天祥《自叹诗》
⑥北归人未老,喜依旧,着南冠。——(南宋)陈石泉《木兰花慢》
古代常把冠冕当成国徽
戴高帽示威仪,表示在流放岁月中念念不忘国家。
披发行吟唱,因楚国被秦国所灭,内心伤痛的体现。
披发行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是不愿同流合污之心志的表露,对当时楚国上层阶级(那些带高冠者)的不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与渔父的这两次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2)内容上: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的赞美和礼敬,可以说是寓评于叙。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的“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的赞扬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
屈原人物形象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颂
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正如堪托大任的君子。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 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将永远是我立身的榜样。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创作的具体原因
创作时的心理特征
创作时的艰难处境
第一层: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品风格
作品内容
写作特点
屈原高洁的品行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犹离忧。天,人之始;父母,人之本。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
谗谄之蔽明,
邪曲之害公,
方正之不容,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犹离忧。
夫天,人之始;
父母,人之本。
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有何区别?
沉郁顿挫、潜气内转
语速变慢,抱怨、同情之感
史迁内心的痛惜、不忍回顾、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众多虚词,就像司马迁的一声声叹息!
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叹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
思考:
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极度同情
极度悲愤
极度敬仰
高度评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
①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赞美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怀。
②作者意在通过议论,处处流露出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是屈原不被容于朝廷的根源,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达强烈的义愤与同情。
【问题探讨】:司马迁为什么对怀王“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爽然若失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艺术特点
1.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饱含深情。
选材上,《屈原列传》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2.夹叙夹议、一唱三叹。
《屈原列传》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语言具有浓厚的抒彩。
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沉泊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品还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