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动人的艺术,无影无形,却能传情达意。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为他们奏响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迁谪的诗人和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为他们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绝唱《琵琶行》,那么在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笔下,箜篌又能演奏出怎样的神奇之音呢
古人对音乐的描写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唐崔珏jué《和人听歌》)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诗人李贺及其诗歌风格。
2.诵读感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3.分析鉴赏诗人描写音乐的手法。
李贺 ,字长吉,中唐诗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家居昌谷(在今河南宜阳),世称“李长吉、李昌谷、李奉礼”。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誉为“诗鬼”。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知人论世
诗名远播,科举无路,门荫入仕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十八岁左右,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诗名远播。年未弱冠,即遭父丧。服丧期满,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 jùn会试得中),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极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回到昌谷。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走近诗人
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
22岁左右,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门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因职位卑微,功名无成,李贺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24岁左右,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又不甘沉沦,举足南游,希望到南方一展才华。25岁左右,他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州朋友张彻举荐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chī)士美做了三年幕僚。
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因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走近诗人
称号 诗人 代表作
诗仙 李白 《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圣 杜甫 《望岳》《蜀相》《春夜喜雨》
诗魔、诗王 白居易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诗神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诗狂 贺知章 《咏柳》《回乡偶书二首》
诗佛 王维 《使至塞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鬼 李贺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
诗豪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诗杰 王勃 《滕王阁序》
诗囚 孟郊 《游子吟》《登科后》
诗奴 贾岛 《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
走近诗人
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
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走近诗人
了解“长吉体”
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泣”“腥”“冷”“血”“死”之类字眼,形成“凄艳诡谲”的风格,使诗歌扑朔迷离,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鬼诗”。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甚至超过盛唐著名乐工李龟年。李凭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写作背景
壹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贰
叁
解 题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题目中有“歌、行、吟、引”等字时,往往都是乐府旧题。
卧箜篌
竖箜篌
凤
首
箜
篌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白诗移人——琵琶声使人心动神移;
李诗泣鬼——箜篌音使鬼神动情流泪;
韩诗惊天——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解题
李
凭
箜
篌
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演奏
张
消融,沉浸
国中
国都长安
颓然,萎靡无力
天皇
人间皇帝
引来
露珠
颓
中国
融
紫皇
露脚
逗
诗意分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用精美乐器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
化用《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典故,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和思想感情。
侧面烘托音乐的神奇美妙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借代,指精美的箜篌
时间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思考:结合前四句来看,为什么先写琴和乐声,后写人物呢
化用典故,侧面烘托,写出了乐声的感人肺腑
为演奏者出场造势,同时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演奏者
乐器
地点--国都长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美玉碎裂
乐声清脆悦耳
孤独哀鸣
乐声的幽怨
露滴残荷
乐声的凄凉
兰花盛开宛如笑靥
乐声的欢快愉悦
听觉
视觉
拟人,通感
以声类声
以形写声
这两句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
常见有两种类型:
形容通感 如:甜甜的笑声 天气热得发辣
比喻通感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知识补充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箜篌上那二十三根弦弹奏出的声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
借代,代指长安
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借代,代指箜篌
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侧面烘托:以人和仙的反应烘托乐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引,表示不由自主、心甘情愿,可见音乐太迷人。
秋雨: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茫茫愁绪
密密匝匝的坠落声,恰如急促紧凑的乐声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思考】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古乐器)的声音忽而激越忽而低沉,意境奇特,难以描述。现比喻诗文、议论不同凡响或事件发展出奇而惊人。
用典
夸张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瘦:
表现音乐感染力之大,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诗人为何特意提到这是一条“老”鱼,“瘦”蛟?
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乐声使老鱼跳出了水面瘦蛟跳起了舞。
教,教授。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两句和《琵琶行》中对音乐终结的描写有何相同之处?
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余韵无穷)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⑵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和巧妙的夸张
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
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⑴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
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天空流云
湘妃素女
至上紫皇
补天女娲
山中神妪
老鱼瘦蛟
伐树吴刚
月宫玉兔
停步聆听
愁啼哀思
闻声而出
如痴如醉
折服求教
翻跃起舞
通宵不眠
聚精会神
侧面烘托
嘉宾们听李凭演奏时的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
惊天地泣鬼神
课堂小结
李凭箜篌引
正面
侧面
玉碎 凤凰叫
清脆和缓
芙蓉泣 香兰笑
惨淡清丽
浮云凝滞 娥女悲愁
冷光沉浸 皇帝感动
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
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
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
想象奇特
意象丰富
大胆夸张
吟咏诗韵
.
朗读指导
空山凝云 ----语速稍快,声调高昂;
颓不流 ----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 ----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昆山玉碎 ----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
重读“碎”;
凤凰叫 ----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 ----语调低沉,语速较慢;
香兰笑 ——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石破天惊 ----重读“破、惊”,读出山
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 ----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描写音乐常见方法
1.以声摹声法 2.以形喻声法
3.动作描绘法 4.联想典故法
5.环境渲染法 6.议论抒情法
7.听者反应法
①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意象感情化。
②对物象色彩和情态的描绘和渲染:
“红”:“冷红”、“老红”、“愁红”、“笑红”
“绿”:“凝绿”、“寒绿”、“颓绿”、“静绿”
③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幽奇冷艳的诗境、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
李贺诗歌风格
凄艳诡谲
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次缺席人间听众的演奏?
思 考 探 究
有人认为这是诗人为了营造新奇的效果,因为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以诡谲瑰丽的诗境而独树一帜。仅仅是如此吗?显然不是,因为与意象相连在一起的是音乐中透出的悲意。诗歌用“啼、愁、冷、泣、寒”等词汇来渲染乐曲悲伤清冷的情调就可以看出来。诗歌意境虽绮丽却充满寒意,有人称之为“冷若秋霜,艳若桃李。”
思考:为何李贺笔下的音乐如此之悲呢?是音乐原本如此吗?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是将个人的情感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李贺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来听李凭的音乐的,诗从肺腑出,李贺在倾听中击发了自己的悲愤。因而发而为诗,我们可以从李贺的诗歌中听到发自他内心深处的一声哀叹。
思 考 探 究
补 充 链 接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到李贺之时,家道中落。李贺少有才华,积极仕进。21岁参加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一个极其荒谬的理由毁掉了他的努力,因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竞争者毁谤当避父讳,李贺遭谗落第,被迫放弃了举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此后他一直陷于痛苦之中。
后经人推荐,李贺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侍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不能以仕途显扬,他便将心力倾注到诗歌当中,许多诗歌有他悲哀沉痛之情的流露。世间知音少有,欣赏有何人?人间没有仕途之路,找不到施展才华之处,因而李贺所写的一象不是在自然界,就是在仙界。
诗歌 诗句 内心
《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高洁美好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心怀壮志
《野歌》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自我劝勉
《致酒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感慨自己冷落寂寞处境
拓 展 阅 读
小 结
李贺是个短命的天才,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相传临死时他告诉母亲,天上的玉帝刚刚建成了白玉楼,现在要请他去为这座楼撰写诗文,天上的日子快活,哪像人间这么疾苦?在人间一生不得志,也许只有在天上才能施展才华,既然人间找不到知音,那么真正的知音在天上。所以才成就了《李凭箜篌引》“此曲只应天上,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绝唱。
所以《李凭箜篌引》中有李贺对自我身世与凄惨遭遇的吟唱与愤慨,通过诗歌,我们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真实而又痛苦的李贺!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总结·诗歌主旨
从对意象内涵以及作者身世、性格、写作背景的分析可知,这首诗除赞美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全诗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所以,这首描摹音乐的诗,其实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蕴涵了诗人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
拓展延伸
.
比较阅读
【任务导引】
“白香山‘江上琵琶’ , 韩退之《听颖师弹琴》 , 李长吉《李凭箜篌引》 , 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 李足以泣鬼, 白足以移人。 ”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拓展延伸
.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
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拓展延伸
.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
①表现手法不同。《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和比喻,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弹奏中指法。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天空流云、湘妃素女、天上紫皇、山上神妪、仙人吴刚、月宫玉兔的听后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拓展延伸
.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
②表达效果不同: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有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泣鬼神”,恰当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琵琶行》触景生情,描绘琵琶声,处处围绕着人,围绕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能移人性情。
移人、泣鬼,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
拓展延伸
.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
③结构顺序不同。《琵琶行》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结构严谨;就音乐描写而言,先写琵琶女调弦动作,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最后写乐曲收束,层次分明。《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再点明李凭在弹奏,然后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
拓展延伸
.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
④内容的侧重不同。《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再加上琵琶女自叙悲惨的遭遇身世,怎能不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李凭箜篌引》中则基本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
拓展总结
.
比较总结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二诗虽同写音乐,却各有千秋,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中唐诗坛上的两朵奇葩。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有何不同?
①手法不同: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是正面描写,其余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②内容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
比较阅读
③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风格平易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