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核心素养检测
一、选择题(共60分)
1.(本题3分)下列不是光的直射产生的效果的是( )。
A.影子 B.小孔成像 C.铅笔在水中变弯
2.(本题3分)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3.(本题3分)电水壶是运用( )两种方式传热。
A.热辐射、热传导 B.热对流、热传导 C.热辐射、热对流
4.(本题3分)下列选项中都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太阳 节能灯 B.闪电 萤火虫 C.萤火虫 彩虹
5.(本题3分)下列物体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 )。
A.不锈钢杯 B.陶瓷碗 C.塑料碗
6.(本题3分)( )是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A.太阳 B.月亮 C.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光和热
7.(本题3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 ) 的部分传向温度( )的部分,直到( ),这种传热方法叫( )。
8.(本题3分)下列物体中,不容易传热的物体是( )。
A.铝 B.木头 C.钢
9.(本题3分)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有( )。
A.月亮 B.镜子 C.未点燃的蜡烛 D.发光的萤火虫
10.(本题3分)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是( )。
A.光的色散和折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11.(本题3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点燃的蜡烛 B.光的折射 C.小孔成像
12.(本题3分)在下列物体中,热的良导体是( )。
A.木筷 B.泡沫板 C.铝勺 D.塑料盆
13.(本题3分)太阳光透过( ),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 B.玻璃 C.三棱镜 D.凹透镜
14.(本题3分)如图,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它们之间的夹角,观察镜中的物体变化,我们会发现( )。
A.镜中成像的数量与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有关
B.镜中成像的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C.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物体的数量越少
15.(本题3分)用凡士林分别在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棒上同一高度粘一颗珠子,把5种材料棒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结果铜棒上的珠子最先脱落,木棒上的珠子最后脱落。由此得出的结论有误的是( )。
A.木棒比铜棒传热快 B.铜棒比木棒传热快 C.不同材料传热快慢不同
16.(本题3分)光在烟雾中是以( )形式传播的。
A.曲线 B.直线 C.折线
17.(本题3分)走马灯是利用了( )原理制成的。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8.(本题3分)下面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19.(本题3分)下列材料制作的保温杯中,保温性能最差的是( )。
A.塑料 B.金属 C.陶瓷 D.玻璃
20.(本题3分)冬天用棉被将热饭包起来,过了好久米饭仍是热的,这是因为( )
A.被子产生热量 B.被子传递热量 C.被子有保温作用 D.被子本身就是热的
二、判断题(共15分)
21.(本题3分)热对流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
22.(本题3分)“镜花水月”描述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
23.(本题3分)冬天穿棉袄会暖和,这是因为棉袄给我们提供了热量。( )
24.(本题3分)建筑物的外墙加岩棉板是为了保温。( )
25.(本题3分)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
三、实验题(共25分)
26.(本题16分)我们小组在“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的过程中,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小明同学拿着蒙有红色玻璃纸的手电筒,小红同学拿着蒙有绿色玻璃纸的手电筒,小华同学拿着蒙有蓝色玻璃纸的手电筒:(1)依次分别打开各自的手电筒,照在白纸上出现光斑:①小明照出来的光斑是 色;②小红照出来的光斑是 色;③小华照出来的光斑是 色。(2)任意两名同学同时打开手电筒,使照在白纸上出现的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后的光斑颜色:①小明和小红光斑重叠后的颜色是 色;②小明和小华光斑重叠后的颜色是 色;③小华和小红光斑重叠后的颜色是 色。(3)小明、小红、小华三名同学同时打开手电筒,使照在白纸上出现的光斑都重叠,观察到这三种色光重叠后光斑的颜色是 色。
通过这一实验探究发现:我们可以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色光 。
(本题9分)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材料:卡纸、手电筒、夹子
实验步骤: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夹子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把手电筒放置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
27.(2分)如图甲,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从①号卡纸小孔射入,从③号卡纸的小孔 (填“能”或“不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28.(2分)如图乙,将②号卡纸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从①号卡纸的小孔仍能看到②号卡纸),让手电筒的光依旧从①号卡纸小孔射入。这时,从③号卡纸的小孔 (填“能”或“不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29.(2分)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30.(3分)下列现象可以用上述实验结论解释的是( )。
A. B.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核心素养检测
参考答案:
1.C
【详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手影游戏、皮影戏等。铅笔在水中变弯不是光的直射产生的效果,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2.B
【详解】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3.B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电水壶是运用热对流、热传导两种方式传热。
4.B
【详解】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是自然光源,节能灯是人造光源。彩虹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选项B符合题意。
5.A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陶瓷和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
6.A
【详解】太阳是恒星,本身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高达约摄氏两千万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7. 高 低 温度相同 热传递
【详解】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点睛】掌握热传递的方式,知道三种传热方式的不同。
8.B
【详解】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容易传热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比如铁、铝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比如塑料、木头等。
9.D
【详解】人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和镜子自身不会发光,而是反射光,不属于光源。未点燃的蜡烛没有发光,不属于光源。发光的萤火虫正在发光,属于光源。
10.A
【详解】光的色散现象指的是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是光的色散和折射。
11.A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光的折射、小孔成像都是光的传播原理,并不属于光源。
12.C
【详解】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木筷、泡沫板、塑料盆不容易传热,是热的不良导体;铝勺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容易传热,是热的良导体。
13.C
【详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折射率不同,会发生色散现象,从而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14.A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平面镜反光能力强,具有平面成像作用,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左右相反的虚像,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它们之间的夹角,镜中成像经过多次反射,像的数量与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有关,夹角小于180°时,像的数量较多,夹角大于180°时,像的数量只有一个。故A正确,BC选项错误。
15.A
【详解】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铜棒比木棒导热快。
16.B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因此,光在烟雾中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故B正确。
17.B
【详解】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制成的。
18.C
【详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A、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19.B
【详解】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分析选项中,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所以金属材料制作的保温杯中,保温性能最差。
20.C
【详解】被子自己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被子将热饭包裹起来,过了好久米饭仍然是热的,主要是因为被子阻止饭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被子的保温作用。
21.√
【详解】热对流是指依靠液体或者气体本身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2.√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镜花水月是指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它们都是光碰到镜面、水面被反射回去的,属于光的反射。
23.×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题目说法错误。
24.√
【详解】物体保温要尽可能减少热的传递,选用的材料应该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题目说法正确。
25.√
【详解】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所以该说法是正确的。
26. 红 绿 蓝 黄 紫 青 白 可以混合成白色光
【详解】(1)因为玻璃纸透明,因此白光射在有色玻璃纸上,玻璃纸将会把与它的颜色不同的色光吸收;因为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所以小明照出来的光斑是红色的;因为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所以小红照出来的光斑是绿色的;因为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所以小华照出来的光斑是蓝色的。
(2)基于色光的三原色理论,红色和绿色光混合可以形成黄色光。红色和蓝色光混合可以形成紫色光。蓝色和绿色光混合可以形成青色光。
(3)小明、小红、小华三名同学同时打开手电筒,使照在白纸上出现的光斑都重叠,观察到这三种色光重叠后光斑的颜色是白色。
27.能 28.不能 29.直线 30.A
【分析】小孔成像实验中,蜡烛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成倒立、左右相反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的大小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烛焰到孔的距离有关。
27.光在空气总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从③号卡纸的小孔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28.光在空气总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三张卡纸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从③号卡纸的小孔不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29.根据题干可知,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0.一叶障目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应用;杯子中的笔“折”乐是光的折射原理,照镜子是光的反射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