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一首《峨眉山月歌》,领略一下李白初次出游的心情。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大约在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诗境中流露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用山月这一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诗人乘船从水路出发,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的半轮秋月,月影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江流前行。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转入渝州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秋月、江水。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的秋月悄悄地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又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探究新知
五、点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漆黑的峡谷隔开你我,我怀着无限的思念赶赴渝州。
既写出行船路线,也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意象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堂练习
1、《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从( )出发,沿着( )行进,驶向(路过)( ),最后到达( )。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是(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
唐
李白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平羌江
渝州
三峡
出发
向下游走
友人
故乡
课堂练习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月影。 此句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又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同意。本文诗眼是“思”。 “月” 是线索贯串全诗。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课堂总结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写景(1、2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3、4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②《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 。
3.请写下有关“借月抒情”的一组完整诗句。
基 础 必 做 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分层作业
1.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峨眉山月歌》导学设计
课题 峨眉山月歌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一首《峨眉山月歌》,领略一下李白初次出游的心情。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二、了解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大约在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诗境中流露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用山月这一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诗人乘船从水路出发,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的半轮秋月,月影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江流前行。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转入渝州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秋月、江水。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的秋月悄悄地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又暗写秋夜行船之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漆黑的峡谷隔开你我,我怀着无限的思念赶赴渝州。既写出行船路线,也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从( )出发,沿着( )行进,驶向(路过)( ),最后到达(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是(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峨眉山月歌 李白写景(1、2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3、4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 南 逢 李 龟 年
杜 甫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领略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感慨。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
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
生活,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落花。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家里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这句话通过回忆当年盛况,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与下句落魄之慨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探究新知
五、点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候, 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
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感伤。
课堂练习
1.这首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心情的两句是:
, 。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两词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的人生盛况,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点明暮春时令,既寓意个人身世之悲,也隐喻着国运衰微,
盛时不再的慨叹。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课堂总结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2句)——回忆过往。
(3、4句)——感慨当下。
这首诗通过追忆与李龟年的交往,运用对比时代的变迁,流露出他对开元盛世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感伤。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这首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接触,表达对“开元盛世”无限眷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3.请写下有关“借花抒情”的一组完整诗句。
基 础 必 做 题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层作业
4.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开元盛世,想当年,在岐王宅和崔九府,咱们经常相聚。何等风光!如今在这暮春时节的江南,我们两个落魄的人有幸相逢。真是感慨万千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设计
课题 江南逢李龟年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领略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感慨。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擅长各种诗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了解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落花。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家里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这句话通过回忆当年盛况,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与下句落魄之慨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候, 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 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感伤。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这首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心情的两句是: , 。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追忆与李龟年的交往,运用对比时代的变迁,流露出他对开元盛世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感伤。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峨眉山月歌 李白(1、2句)——回忆过往。(3、4句)——感慨当下。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三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感受诗人的乡愁及对和平的渴望。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并称“高岑”。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秋菊。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没有人送酒来为我助兴。
探究新知
五、点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登高”紧扣题目“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后半句巧用典故,引起读者联想:为啥“无人送酒来”。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写旅况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探究新知
五、点拨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思念遥远的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应当靠近战场旁边开放着。
“遥”突出离乡之远,表达思乡之深。诗人将思乡寄托到“故园菊”上。“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菊的眷恋,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练习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 )代诗人( )的作品。
2、这首诗说到我国传统节日是 ,这个节日有 、 、
的风俗。
3、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 。它的寓意: 。
唐
岑参
登高
赏菊
重阳节
饮酒
表达了诗人惜花和思乡之情,也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
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故园菊
课堂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花和思乡之情,
也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这首诗中流露出作者逢场作戏、勉强登高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②这首诗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的诗句是:
, 。
3.请写下有关“借菊抒情”的一组完整诗句。
基 础 必 做 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分层作业
4.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重阳节到了,在这战乱纷飞的年代,戎马倥偬,哪有登高的心情!遥望家乡,我那爱怜的菊花,此时一定在战火纷飞,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设计
课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三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感受诗人的乡愁及对和平的渴望。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走近作者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并称“高岑”。二、了解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秋菊。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没有人送酒来为我助兴。“登高”紧扣题目“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后半句巧用典故,引起读者联想:为啥“无人送酒来”。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写旅况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我思念遥远的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应当靠近战场旁边开放着。“遥”突出离乡之远,表达思乡之深。诗人将思乡寄托到“故园菊”上。“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菊的眷恋,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 )代诗人( )的作品。2、这首诗说到我国传统节日是 ,这个节日有 、 、 的风俗。3、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 。它的寓意: 。【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花和思乡之情,也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写事感慨(1、2句)想象抒情(3、4句)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四首《夜上受降城闻笛》,领略一下李益的边塞乡愁。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李益。唐代诗人。陇西(今甘肃)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太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
探究新知
二、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四、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沙漠、月亮、笛声。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渲染了边城的凄神寒骨,大漠的苍茫悲凉气氛。
探究新知
五、点拨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句借笛声,从听觉的角度渲染出凄凉幽怨的氛围,后句一个细节描写,尽显征人的思乡之情。
意象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课堂练习
1、解词:
① 芦管: 。 ② 征人: 。
③尽: 。
2、当堂背会。
笛子
戍边的将士
全
课堂总结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万籁俱寂的静夜,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陡然唤起征人思乡之情。但不说思乡,不说盼归,只是以“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一细节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是一首抒发守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哀愁。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 这首诗中运用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深重和急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下有关“借笛声抒情”的一组完整诗句。
基 础 必 做 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分层作业
1.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夜晚,我登上受降城,一眼望去,回乐烽前,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就在万籁俱寂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笛声,顿时城上守卫将士全部都朝自己的家乡望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学设计
课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四首《夜上受降城闻笛》,领略一下李益的边塞乡愁。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李益。唐代诗人。陇西(今甘肃)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太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二、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四、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沙漠、月亮、笛声。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比喻,渲染了边城的凄神寒骨,大漠的苍茫悲凉气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句借笛声,从听觉的角度渲染出凄凉幽怨的氛围,后句一个细节描写,尽显征人的思乡之情。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解词: ①芦管: 。②征人: 。 ③尽: 。2、当堂背会。【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万籁俱寂的静夜,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陡然唤起征人思乡之情。但不说思乡,不说盼归,只是以“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一细节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是一首抒发守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哀愁。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写景(1、2句)——视觉角度。抒情(3、4句)——听觉、动作角度。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