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1: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目录
1 . 熟 读 并 背 诵 全 文;
2 . 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
和 景 、 情 、 理 水 乳 交 融
的特点;
3 .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
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 旷 达 乐 观 的 情 怀 。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①起源:以《楚辞》为源头,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 成确定的体制。
②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汉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
音律谐和。
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打破声律 限制,加入散文特点,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④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 、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班固:“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刘恕:“赋,铺采摘文也。”
√ 赋的文体(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赋有时采用“虚设主客 ”的手法,通过“抑客伸主 ”的方式阐述观 点。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
·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 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 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形式上也继承了汉赋“主客问答”的特点,即以“主客问答”作为 开端,通过对话,解疑答难,阐明道理,引出所表述的内容,表明 作者的写作意图。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 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才高八斗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v√ 写 作 背 景
关于“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 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 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也戏指御史们都是 乌鸦嘴。)
徐州
迁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湖 州 元丰三年黄州44岁
哲宗元年回京 元丰七年汝 州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 州 一 定州
逝世常州 62岁儋州 59岁惠 州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苏轼的坎坷仕途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 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 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 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 思的价值。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
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 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 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 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
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
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 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 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 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 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正字音
1、壬戌( rénxū)
2、桂棹( 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4、幽 壑( hè )
5、嫠 妇(lí )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舶舶干里( zhúlú)
9、旌旗( jīng )
10、丽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13、扁舟( piān)
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16、无尽藏(zàng)
17、狼藉(jí )
18、枕藉( jiè)
胪于之 舶樵海 , 渔 沧
王 并 于
石 大
相 以
之 匏
世举
乎固舟
者 , 扁
郎诗之
赋 叶
也 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此非曹孟 ,山川相 ,郁乎苍苍,此 江
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 安 在 。 乎骤得 ,托之遗响 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
清风,与山 间 之明月,耳得之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友麋鹿


,不

地知



蝣长





2
酒 临
孟德


方其 东
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困于周
飞。’
横驾江 尽 上
也子
,

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
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
关键词。
饮酒乐甚 →愀然→ 喜而笑 (乐) → (悲)之 ( 乐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越过 古: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不知道的样子
第一段 通“嘱”劝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古:白 茫茫的 水汽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 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 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
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
歌和“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
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白蒙蒙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
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 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 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 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
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王戌之秋,七月 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 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凭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一 、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在
何处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白露
月 出
水光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事 景
泛舟:游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子 · 逍遥游》:“夫
道家元素1 ·御风而行道遥游
道家元素2 ·羽化登仙
昆虫脱壳飞走,比如蝉蜕
道家传说人修炼成仙
后,会摆脱肉体,灵魂飞
仙。如《西游记》在大雷
音寺前过河,唐僧摆脱了
肉体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 →使动
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 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动→使动
γ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 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 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 着江 面 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 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 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 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 慕,象抽泣, 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 长 ,象细长的丝 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 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于是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 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 ,望美人兮天一 方。"客有吹洞箫 者,倚歌而和hè
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lí妇。
诗经内容
·《诗经 · 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 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
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赤壁赋》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 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 情从乐到悲,悲从何 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 谪后的苦闷,触景生
情,见茫茫月色江水, 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
叹,在“扣舷而歌”
中,已包含淡淡的哀
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 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乐—→歌
怨 慕
箫声
泣 诉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乐极生悲
①写作者的歌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 (乐) 间箫歌互答、悲喜
②写客人的箫声 J 交集的境界。
(悲)
两层
通“缭”,盘绕 形→使动 名作状
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舶舶千里,旌旗 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 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古:对 人尊称
名作动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 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客人说:“‘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 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 翠 ,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领荆州,攻 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干里,旌旗遮 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 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 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 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 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 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 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 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苏子愀qiǎo 然 ,正襟 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
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 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 旗 蔽 空 ,酮shi酒临江,横
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蜉蝣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英雄易逝
人生无常)
蜉蝣天地 沧海一粟(吾之渺小) 人生须臾 不可骤得 (人生短暂)
思考:客“托遗响于悲风”,悲的是什么
景事 议论 抒情
古 人 事迹
|现实 人生

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
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不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变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李白《襄阳歌》)
第四段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 江 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有 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 和增长。如 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 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 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 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况 且,天地之间,事 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 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 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 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
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 不会竭尽。这 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 藏 ,我和您可
“ 而 , 。 , , 。
莺 苏 轼 针对 客之 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首己的见解。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 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 , 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 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不变
未尝往也(水)
卒莫消长也(月) 无尽也(人)
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超脱人生的欢快
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月) 时刻在变(人)
矛盾关系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 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物 人
客: 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 ( 悲 )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 全面)
( 喜 )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 种理性的思辩)
悟月 — —不变应万变
禅宗偈语: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句话从两个角度:1、不变的角度:水永恒流动
2、水看人的角度:人是流动的,变换的
坚守本心;换位思考;珍惜当下——力所能及 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儒道佛思想完美统一)
作者是怎样对慰容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 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 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要有非分之想、僭越之 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 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肴核既尽, ……不知东方之既白”呼应开头,如
“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 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
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
“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 神上的满足。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
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
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反衬,用“杯 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月夜泛舟之乐
景 客吹洞箫之悲 感叹人生之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一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于盾的苏轼!
释然生命之乐

赤 壁 赋
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
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 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 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 6 分 钟 前
子 由 , 韩 愈 , 柳 宗 元 , 欧 阳 修 , 曾 巩 ,
林 语 堂 , 陶 渊 明 , 李 商 隐 , 贺 知 章 , 秦 观 , 朱 自 清 , 村 上 春 树 , 李 煜 , 温 庭 筠 , 杜 牧 , 陆 游 , 晁 补 之 , 黄 庭 坚 , 张 来 , 范 仲 淹 , 纳 兰 性 德 , 米 芾
欧 阳 修 : 此 文 一 出 , 老 夫 又 当 避 路 ! 王 安 石 : 好 个 翰 林 学 士 !
子 由 : G
柳 宗 元 : 其 境 过 清 , 不 可 久 留
苏 小 妹 : 兄 长 , 快 回 家 烧 肉 !
林 语 堂 : 真 是 个 无 可 救 药 的 乐 天 派
苏 轼 回 复 林 语 堂 : 呵 呵 . . . . .
赤 壁 赋
苏 轼
夜 游 赤 壁 , 不 亦 快 哉 !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 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三层:因悲生议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四层:悟理自解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 悲 )
(转喜) ( 笑 )
情感
( 乐 )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
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 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 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 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 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 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 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 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 视觉和听觉。
被贬黄州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莫所穿林打叶声
三月后圆,沙道中遇的,丽具先去,同行背非预,余独不觉。已隔源睛,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成 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 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 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 人生阶段……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1.反省自已。反省自己的才华外露,反省自己缺少自知之 明,名义上是反省悔过,实际上却是痛定思痛,追求个性自由 的理念越加执着坚定。他一层层地剖析自己,剥除身上的每一 点异己的成分,躬耕生活也让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苏轼反省说:他说自己写了那么多的文章,“悦可耳目。如人 善博,日胜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苏轼《胜相院经 藏记》)
在反省中,他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脱胎换骨,他对儒释道三 家思想精华空前地实行融会贯通和梳理批判。他把对个性自由 的追求加以升华,使之沉淀为社会理性,发展成为他对整个人 生目的和意义的探求,从而确立起他处世人格的标准。
2.放低姿态,做菜、下地劳动。贬居黄州的苏轼过着 这样的生活:“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也。”苏轼善于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审美的趣味, 努力地摆脱现实困境给自己心灵造成的束缚。虽然在社会 上遇到了种种不如意,但是他却能以一种乐观的精神找到 了与社会风雨的和谐相处之道。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 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 肯吃 ,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
管。”—一苏轼《猪肉颂》
3.与百姓交朋友,做越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平等而爱人是一种极高境界,表明他已超越了动辄 从道德角度对人下判断的中国知识传统,他对人的人生 选择有了更多的宽容与同情。
只有在劳动中、在关心他人中、在交朋友的过程当
中,才能去掉那种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傲气,养成一 种虚怀若谷的宽容之气;才能去掉那种文人的小家子气、 那种意气、那种酸腐气,而身上具有一种宏阔的、博大 的文夫气。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洽生涯的低谷,但 是这座长江过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
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世事变迁, 宦海沉浮,英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量。面对滚滚东逝
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蹦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