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1:5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拒受美援面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百业萧
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 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果腹。当 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 ”, 他们凭证可购买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美国驻华大 使等人大放厥词,攻击中国人民不识好歹、恩将仇报。 据此,吴晗等著名学者起草声明书反击美国政府的诬 蔑与侮辱,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1948年6月18日, 吴晗先生拿了声明书来到朱自清家中征求签名。此 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朱自
清对吴晗说:“我的秉性,吴先生是知道的。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春秋时气节之士黔敖坚持不吃嗟来之食活活饿死,傲骨可嘉, 足可为人师表。故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施舍的美 援面粉。”说罢,支撑着坐起来,在声明书上工工整整写了
“朱自清”三个字。朱自清临终前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 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给 的美国面粉!”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 尚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称赞朱自清是有骨气的中国人, 说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治学严谨的朱自清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 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一位 名叫陈少白的读者的来信,信中陈少白毫不客气地指出,蝉子 夜晚是不叫的。面对质疑,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朱自清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这才相信自己没有 写错。朱自清于1948年在《关于“月夜蝉声”》一文中写 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 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 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 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
1理清思路,抓住三幅图特点,梳 理出感情变化的脉络,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 效果,进而体会运用比喻、通感等 技巧的精妙。
课程目 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原籍浙 江绍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 家、诗人、学者。他在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 又转向散文创作。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 战争时期,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 后,他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 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逝世。朱自清的
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 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 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 杂记》《伦敦杂记》,诗论专著《诗言志辨》等。
知人论世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 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 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 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 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 》,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 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 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自 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 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创作背景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开展的
明线:一是夜游荷塘的行踪。
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回忆《西洲曲》
走出荷塘
行踪轨迹
欣赏荷、月
离开荷塘
家中乘凉
忽忆采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
烦闷
喜悦
轻松
苦闷
向往、遗憾
寂寞、苦闷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 词语。
人物心情的变化
探究行程
在作者到达荷塘的过程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主要集中哪几段。
三幅: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的近树远山和蝉声蛙声。
4-6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集中描绘荷塘与月色。
青雾、叶子、花
树色、树姿、远山、路灯 光、蝉声、蛙声。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月下荷塘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1.作者描写荷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亭亭”照应了“出水很高”,“舞女的裙”照应了“叶 子”,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 荷叶勃勃的生机,画面感十足。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上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效果如何
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 觉上来。这种通感的手法是新奇真切的,“缕缕清香”和“渺茫 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让人心生愉 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通感
含义: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 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由钱锺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①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通 感不具备这个作用,如果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通俗。
②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唤起 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 达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③文本适用不同:比喻适用于一般文本,通感适用于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的文 本。
3.作者描写月光周围的景色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照应了上文“月 光如流水一般”的描写;
“浮”字表现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过”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
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第5段也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光” 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形容,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 律形容“光”与“影”的和谐,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 种幻境,“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动的音符,可以激发读者 的联想和想象。
探究情感变化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 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
2.作者描写蝉声和蛙声的时候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 有”。
①在内容上,作者写蝉声和蛙声,反衬自己的苦闷、哀愁、孤寂,表现了 自己对大自然中生命拥有的自由的向往。
②在结构上,此句将前文的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的古 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1. 《西洲曲》本是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作者在此引述有何用意
意象“莲”的寓意
①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怜”译为“怜爱、喜爱”,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怜子”即喜爱意中人。
②由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莲”被视为处 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作者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 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 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 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 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2.结尾最后一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
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 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 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
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
难点探究
景致。
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 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 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
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 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 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荷花和 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 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路去观 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 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 了自己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 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 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