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2《拿来主义》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2《拿来主义》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1:5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拿 来 主 义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揣摩语句,理解“拿来”的内涵,领悟作者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以及综合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作家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之一 。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作家作品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 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作家作品
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 专门学校肄业。“ 鲁 迅 ”,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 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 一 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
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
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 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 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 前往江宁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
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 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与厉绥之、钱 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
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
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奋力求学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 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 相识藤野严九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 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 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 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
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
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
生 活 。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 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 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 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
《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 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 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 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
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 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 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 一。
婚姻爱情
鲁迅的 一 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 一是当 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 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 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 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 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 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 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户平同志一样, 也一直作为鲁迅遗 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三、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 的时期。1931年“九 一 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
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 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
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 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
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
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 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 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 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 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 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
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 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 应 。
四、整体感知
朗读正音
自诩(xǔ) 掘起 (ju e)
残羹冷炙(g ē ng zhì) 冠冕(gu ān mi ǎn)
吝啬(I ìn s è) 脑髓(su ǐ)
譬如(p ì) 孱头(c àn)
蹩进(bi é) 国粹(cu ì)
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层次
第 一 部分(第1 - 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 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 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仔细阅读本文标题,说一说从中你读出了写什么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
“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文本研读
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简要概括前面4段讲的什么 后面5段讲的什么
前面4段,揭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及“送来主义”的危险性;
后面5段,论证“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本文的中心是在论述“拿来主义”,为何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
写其他主义
作者在点明拿来主义之前,论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
主义,这样写更有现实意义和论述的针对性。
文本研读
作者对这些主义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
文本研读
自己不去,别人
也不许来
送古董
送画
送活人
英国鸦片,
德国废枪炮,
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小东西 … … …
闭关锁国 封闭保守
媚外卖国 必为乞丐
丧权辱国 大受其祸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文本研读
本文的中心是在论述“拿来主义”,为何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 写其他主义
破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第七段)
论证思路: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闭关锁国”(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确立正确观点:

文本研读
怎么理解第七段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拿!”
“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能辨别精华与糟粕;
“自己来拿”:指独立自主地选择。
文本研读
阅读第8段,其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外来文化
在第8段中,作者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 他们的态度
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 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烷 光盲目排外,
虚伪主义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 剩下的鸦片
投降主义
文本研读
喻体 做法 本体
态度
文本研读
阅读第9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喻体 做法 本体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 精华部分
完全吸收
鸦片 送到药房里,以 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 存的部分
批判的吸收
烟枪、烟灯 送一点进博物馆, 其余的毁掉 可作为反面教 材的部分
保存一点,销 毁大部分
姨太太 请她们各自走散 为是 反动腐朽部分
坚决抛弃
文本研读
比喻论证
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 首先要这人沉 着,勇猛,有辨别,
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 不 能自成为 新人 ,没
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本研读
阅读最后一段,五个句子分别是五个问题的答案,试着提出这 五个问题。
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怎样“拿来”
“拿来”的 积极作用
“拿来”应具备的条件
“拿来” 的重要意义
六、本课总结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
本课总结
归纳写作特点:
本课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
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
义”。 一味地“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 一 味地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
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议论文。
布置作业
感谢观看
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