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专项练习
预习性练习
A组:
为加点字注音
阴晦( ) 脚踝( ) 潮汛( ) 髀骨( ) 折( )本 廿( )
模( )样 嗤笑( ) 瑟索( ) 惘然( ) 恣睢( ) 愕( )然
鄙夷( ) 五行( ) 猹( ) 弶(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祭sì( ) bǐ( )谷 伶lì( ) 脚huái( ) quán( )骨 quán( )缩
厚zhàng( )壁 隔mó ( ) 深dài( )色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阴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伶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恣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 ,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其小说集《 》,我们之前还读过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
B组:
逢皇帝祭祀之日,天气阴_____,河水潺潺。河水之声,有如嗤笑阵阵。皇帝愕然,怒斥臣下道,“尔等不诚,惹天地嗤笑。今若事不成,汝等皆诛。”朝臣无不寒______、______缩,跪地求饶。奈何,只是惘然。皇帝行事恣_______无忌,无人敢劝谏。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祀( shì) 嗤(chǐ) 愕(è) 惘(wǎng)
B.祀(shì) 嗤(chī) 愕(è) 惘(wǎng)
C.祀(sì) 嗤(chī) 愕(è) 惘(wǎng)
D.祀(sì) 嗤(chǐ) 愕(è) 惘(wāng)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悔 噤 瑟 睢 B.晦 噤 瑟 睢
C.晦 禁 瑟 睢 D.悔 噤 瑟 雎
3.下面《故乡》选段,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 ,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起来了。
A.阴暗 看 昏黄 萧条 悲凉
B.阴沉 望 苍黄 萧索 伤心
C.阴晦 瞟 暗淡 萧条 伤心
D.阴晦 望 苍黄 萧索 悲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毕业前夕,不少中学举行成人宣誓等活动,加大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B.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C.使用公筷可以有效地防范疾病不从口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D.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巩固性练习
A组:
1.整体感知。
本文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乡— 故乡”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揭示了旧中国 的社会根源,激发了人们 的强烈愿望。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文章开头运用景物描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组:
【读写结合】
《故乡》是鲁迅先生名篇,小说艺术技巧精湛,思想内涵深刻,值得我们借鉴,请仿照下表中的写作方法,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作文。
对比 “我”少年记忆中的故乡风景和故乡的人事,与眼前所见的景象、人物,就形成了多重对比(尤其是体现在“闰土”这一人物的前后对比上),在层层对比中凸显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对比原则:凸显主旨
环境 描写 由闰土引出少年回忆时对故乡的描写充满画意,纯净而又生机勃勃,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描写原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
表达 方式 小说中抒情文字富含情感,如开头景物描写,既有含蓄的间接抒情,又有直接抒情,更有议论,集中表现我的情感和心理。 抒情原则:记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综合性练习
父亲的军毯
①十天了,父亲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
②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条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黄河,黄河……”他喃喃道。
③孙瑞斌这才明白,父亲是想起了那段有关黄河的往事。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期,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父亲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六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父亲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条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条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条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⑦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他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还在军区干过,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⑧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的军毯逊色。
⑨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⑩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条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抬起胳膊挡住孙瑞斌手中的毯子,为下文叙写毯子的故事作铺垫。
B.父亲让孙瑞斌想办法找到送毯子的解放军,体现出他深切的感激之情。
C.文章的最后一句旨在营造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余味悠长,引人深思。
D.本文围绕军毯选择材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渡黄河时的感人故事。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词。(4分)
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
3.小说的标题能否改成“父亲的往事”?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4.文中画线句看似矛盾,却道尽了革命年代人们“冷”与“暖”的生命体验。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冷”与“暖”的内涵。(6分)
链接材料: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陆定一《老山界》
第15课《故乡》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预习性练习
A组:
1. huì huái xùn bì shé niàn mú chī sè wǎng zì suī è bǐ xíng chá jiàng
2.祀 秕 俐 踝 颧 蜷 障 膜 黛
3.(1)阴沉昏暗。
(2)荒凉、冷落的意思。
(3)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4)形容瘦弱或细长。
(5)看不起。
(6)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7)放纵,放任。
4.鲁迅 周树人 《呐喊》 《朝花夕拾》
B组:
1.C 2.B
3.D【解析】“阴晦”,阴沉,昏暗。“阴暗”,光线不足。“阴沉”形容天阴;因烦恼而脸色阴暗。“阴晦”包含了“阴沉”和“阴暗”两个词的意思,所以用“阴晦”,因此排除A、B两项。“瞟”太随意,“看”较一般,“望”有“看远处”的意思,此处应填“望”。“苍黄”这里指灰黄色,与“天底下”搭配合适,且与整体荒凉萧索的意境相符。“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经济不景气。所以此处应填“萧索”。“悲凉”比“伤心”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情。
4.D 解析:A.有误,搭配不当,应将“加大”改为“增强”;B.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格局”;
C.有误,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巩固性练习
A组:
1.“我”回乡迁居的见闻和感受 回 在 离 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贫困 探求新生活
2.(1)本句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始则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令读者深受震动,从而和作者一样痛切地思索: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2)描绘了故乡破败、萧索的景象。作用:交代故事发生于深冬之时,渲染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3.(1)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然后这次回乡的见闻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人之间,充满隔膜,所以才会有“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感觉。而少年时期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闰土更是变成了另外一个“辛苦麻木”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2)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矢志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给人以鼓舞。
B组:略。
综合性练习
【出处】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
1.D
【解析】D.有误。本文按照倒叙顺序,叙述了父亲渡黄河的感人故事。
【评分标准】本题3分。
2.“沉淀”一词本指溶液中释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或比喻凝聚、积累),这里用来形容军毯上凝结了父亲与解放军军民情深的过往和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想要寻找解放军的感恩之心,表现这条军毯意义之重大。
【解析】考查词语赏析。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联系语境解释文中的含义。“沉淀”一词本指溶液中释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这里用来形容军毯上凝结了父亲与解放军军民情深的过往,父亲心怀感恩之心,在最后的日子里想要寻找救命恩人解放军,表现这条军毯在老人心中意义重大。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本义1分,语境义1分;人物情感1分,军毯的意义1分。
3.不能。“父亲军毯”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是记叙的故事中关键的物品,故事围绕“军毯”展开;引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和老百姓并肩战斗;军民鱼水情,代表一种传承,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改成“父亲的往事”则没有上述效果,所以取题“父亲的军毯”很贴切。
【解析】根据①段“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黄河,冷啊,黄河,冷啊。’”父亲弥留之际想毯子、 ④段“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妹妹找毯子、⑦段“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回忆战士送毯子、⑨段“后来,父亲安详地去世了,走时,那条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临终盖毯子、 段“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孙瑞斌献毯子等可知,“军毯”是记叙的故事中关键的物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围绕“军毯”展开;
结合⑦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和⑧段“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等可知,引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和老百姓并肩战斗,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结合 段“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可知,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等革命精神代代传承的主题。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表明态度1分,指出线索1分,引出事件1分,突出主题1分,结构作用1分,反向说明1分。
示例:“冷”在本文中,既指罕见低温下身体所感受到的温度,也指以父亲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协助革命事业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再如链接材料中难以翻越的一座座山;“暖”既指当年父亲获救之后的身体感受,也指父亲与强渡黄河军队的深厚情谊,以及体现出的革命年代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如《白杨礼赞》中农民力求上进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要分析“冷”的字面含义与深层含义,并结合本文或链接材料分析。
示例:冷:本义形容形 寒、凉、温度低。根据第④段“忽然天降大雨,六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父亲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可知,在本文中,一方面指在冰冷的河水里身体所感受到的温度,同时也含比喻义,就是指革命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如本文中父亲为了“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这样的艰辛,再如链接材料中“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些红军长征途中的遇到困难。
“暖”本义指温度不冷也不热。根据第④段“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可知,“暖”既指当年父亲获救之后的身体温暖的感受,也指内心里感到军民互助的温暖情谊。再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中北方农民力求上进、朴质、坚强的精神充满了暖色调,带给人正能量,带给积极向上的暖流和力量。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冷”“暖”各3分,表层含义1分,结合本文内容说明深层含义1分,结合链接材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