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与细胞模块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科学史类实验专练
1.下列对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内容及意义等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说明:科学发现需要从细致地观察入手
B.细胞学说阐明:动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均能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以下几项中,最能体现细胞学说的是( )
①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③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④细胞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⑤一个细胞可以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3.对细胞质膜结构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罗伯特森认为,细胞质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组成
B.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质膜,表明细胞质膜是由磷脂组成的
C.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没有直接证明膜上的脂质能够运动
D.提取细胞质膜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会铺展成连续的两层
4.生物科学史蕴含着科学家的智慧,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推测出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B.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脂质,测得脂质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C.罗伯特森观察到细胞膜为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结构为脂质—蛋白质—脂质,并将
其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D.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5.如图是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的部分图解,①~④表示细胞结构,该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可以对进入其腔内的多肽链进行加工、折叠
B.葡萄糖在②内被氧化分解,为该细胞供能
C.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①的移动有关
D.与豚鼠胰腺表皮细胞相比,该细胞中④的体积较大
6.如图为伞藻嫁接实验与伞藻核移植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说明( )
A.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质有关
B.细胞核和细胞质在结构上没有联系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调控中心
7.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菌细胞的提取液。在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居然变成了酒。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变成酒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将糖变成酒的物质是汁液中的酿酶
C.研磨有利于酵母菌细胞内酿酶的释放
D.该实验证明酿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8.下列有关探究光合作用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英格豪斯把带叶的枝条放入水里,发现绿叶只在阳光下产生气体
B.将充分暗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一半遮光,一半光照,光照部分遇碘处理后变蓝
C.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在暗处进行局部光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
D.用透过三棱镜的光投射到水绵的带状叶绿体上,绿光区域聚集了大量好氧细菌
9.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没有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英格豪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在有光的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B.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了植物在光下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D.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探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中碳的转移途径
10.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无法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无法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的组织培养实验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11.科学家利用小鼠和人的细胞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两种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不是静止不动的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荧光染料最终呈均匀分布状态的原因
C.该实验结果说明,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D.不同温度下重复该实验,荧光染料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不一样
12.1881年,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需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小室内,在黑暗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把装置放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大量需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恩格尔曼的实验直接证明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B.需氧细菌利用水绵释放的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需氧呼吸第三阶段
C.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出现光照部位和无光照部位,形成对照实验
D.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说明科学发现需要从观察入手,A正确; B、细胞学说阐明:动植物体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动植物是多细胞生物,依靠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B错误;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C正确;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提出“一切细胞来自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故选:B。
2.答案:A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①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②错误;细胞学说揭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③正确;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④⑤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质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质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质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A错误;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质膜,表明细胞质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而不能表明细胞质膜由磷脂组成,B错误;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荧光标记蛋白质,可以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没有直接证明膜上的脂质能够运动,C正确;提取细胞质膜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会铺展成单层,面积是细胞质膜面积的两倍,说明细胞质膜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D错误。
4.答案:A
解析: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由脂质组成,A正确;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测得脂质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B错误;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大胆地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错误;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属于数学模型,D错误。
5.答案:B
解析:A、③是内质网,内质网可以对进入其腔内的多肽链进行加工、折叠,A正确;
B.②是线粒体,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葡萄糖只能利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丙酮酸,B错误;
C.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与①囊泡的移动有关,C正确;
D.④是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NA的合成有关,图示为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分泌蛋白,与豚鼠胰腺表皮细胞相比,该细胞中④的体积较大,D正确。
故选B。
6.答案:D
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A错误;细胞核一般存在于细胞质中,核质之间可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调控中心,C错误;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调控中心,D正确。
7.答案:D
解析:糖液变成酒的过程中有气泡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催化该化学变化进行的是酵母菌细胞内产生的酿酶;研磨有利于酿酶的释放;毕希纳所做的实验,没有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8.答案:D
解析:A、英格豪斯把带叶的枝条放入水里,发现绿叶只在阳光下产生气体,A正确;B、将充分暗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一半遮光,一半光照,光照部分遇碘处理后变蓝,B正确;C、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在暗处进行局部光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C正确;D、用透过三棱镜的光投射到水绵的带状叶绿体上,红光和蓝紫光区域聚集了大量好氧细菌,D错误。
9.答案:C
解析: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但没有证明光在该过程中的作用,C错误。
10.答案:C
解析:A、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 D、用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育出胡萝卜植株的过程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正确。
11.答案:C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A正确;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使得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B正确;荧光染料标记的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而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说明膜中的蛋白质大多是能运动的,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错误;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荧光染料分布均匀时间越短,反之则长,D正确。
12.答案:B
解析:恩格尔曼通过观察实验中需氧细菌在水绵表面的分布,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A正确;需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其需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进行,B错误;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的叶绿体,形成曝光部位和未被光照射部位的对照,据此得出叶绿体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的结论,C正确;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