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5: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夜书所见
晚上写。书,写。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 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 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作者简介
外出散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触景生情,
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一个秋天的傍晚,已离开家乡、独自在外许久的叶绍翁
题目:在夜晚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这首诗写的是夜晚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再次朗读诗歌,在文中圈一圈。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tiǎo
tiāo
挑水
挑战
我的小弟最挑(   )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   ) 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tiǎo
t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指的是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萧萧 梧叶 送寒声
江上秋风
萧萧秋风 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
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叶绍翁是福建人,原本姓李;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
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破落不堪。
于是,在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到浙江一个叶姓的人家做儿子,远离了自己的故乡。
天气冷了,秋风瑟瑟,如果你一个人又冷又饿地走在街道上,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回家
诗人也是如此。漂泊在外的他孤单寂寞之时,也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寒冷的秋风使这份思乡之情变得更加浓郁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秋天是逗蟋蟀最好的季节,
这时候的蟋蟀长得又大又壮,
叫声非常好听;但要捉住它可
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
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
捂,当你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
可是打开一看,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那会是多么快乐。
就在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了思乡之情时,看到一群孩子在斗蟋蟀,此时,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童年、家人、朋友
知有儿童 挑促织
夜深
料想是小孩在 拨弄蟋蟀。
篱落一灯明
因为夜深了
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
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
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手法:《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桐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诗歌主题
情感: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斗蟋蟀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歌主题
近处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