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修筑梯田是为了( )。
A.美观好看 B.防止水土流失 C.爬山方便
2.有植被的土壤比无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 )。
A.差 B.弱 C.强
3.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是( )。
A.退耕还林 B.砍伐森林 C.开窑烧砖
4.三种土壤类型中,渗水性最差的是( )
A.沙土 B.黏土 C.壤土
5.下列研究土壤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放大镜看 B.放入水中搅拌 C.用嘴尝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荷花、芦苇适合生长在黏质土中
B.苹果树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
C.花生适合生长在黏质土中
7.表层土受雨水冲刷流失,会造成( )。
A.土层更干净,更肥沃 B.水土流失 C.没有变化
8.下列人类行为中,不能有效改良贫瘠土壤的是( )。
A.将落叶烧掉 B.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C.砍伐森林
9.把下面三种土壤和点水搓成条,( )最不易折断。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10.水稻适合种植在( )中。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二、填空题
11.我们可以通过 、 、 等方法增强土壤的肥力。
1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 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
13. 是覆盖在地球 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
14. 是供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越多,土壤越肥沃。
15.土壤中根据沙、黏土等颗粒含量的多少,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 ;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 ;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 。
三、判断题
16.仙人掌耐高温、干旱,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 )
17.动植物有了土壤才能生存。( )
18.植被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所以我们要多植树。( )
19.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宣传环保等方法来保护土壤。( )
20.施肥是改良土壤的一种方法,相当于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 )
21.土壤中的颗粒大小都一样。( )
22.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 )
23.沙质土最容易水土流失。( )
四、连线题
24.将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与其产生的后果用线连接起来。
抛洒垃圾 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开山毁林 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喷洒农药 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开窑烧砖 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
废旧电池 能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五、简答题
25.请你为保护土壤提几点建议。
26.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27.山上的土壤为什么会贫瘠?怎么改变土壤的贫瘠?
28.简要作答。
人们的这些活动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砍伐森林: ;
轮作或休耕: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C A B C B B
1.B
【详解】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2.C
【详解】无植被的土壤易被水冲散且蓄水性不强,有植被土壤不易被水冲走,蓄水能力强。有植被的土壤比无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强,所以C符合题意。
3.A
【详解】土壤保护: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土壤盐渍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退耕还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砍伐森林、开窑烧砖是破坏土壤的表现。
4.B
【解析】略
5.C
【详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研究土壤可以采取看、摸的方法,用放大镜看土壤的微粒;放入水中搅拌,看到土壤分层;最不可取的方法是尝,有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
6.A
【解析】略
7.B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表层土受雨水冲刷流失,会造成水土流失。
8.C
【详解】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壤资源。将落叶烧掉、种植绿肥,覆盖农田都可以有效改良贫瘠土壤,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改良贫瘠土壤。故选C。
9.B
【详解】采集壤土、黏质土和砂质土三种土壤,分别用适量的水将各种土壤调和,然后再用它们来搓泥条,最不易折断的是黏质土。
10.B
【详解】植物的生长一般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土壤是沙、小石子、粘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土壤的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荷花、芦苇、水稻、莲花等,所以B符合题意。
11. 种植绿肥 施农家肥 收集落叶沤肥
【详解】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我们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增强土壤的肥力。
12. 气泡 空气
【详解】略
13. 土壤 表面
【详解】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
14. 腐殖质 腐殖质
【详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5.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详解】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中根据沙、黏土等颗粒含量的多少,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16.√
【详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比如:花生、虞美人花等植物适合在沙质土环境下生长,仙人掌耐高温、干旱,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沙质土透气性好,保水性差。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7.√
【解析】略
18.√
【详解】通过土壤侵蚀的实验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壤被雨水侵蚀的程度小,植被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多植树。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9.√
【详解】保护土壤,我们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随便将有害垃圾丢进土壤中;积极开展土壤保护的重要性的宣传活动,垃圾分类回收,增强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治理水土流失采用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牧、修挡土坝、宣传环保等。
20.√
【详解】施肥相当于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
21.×
【解析】略
22.√
【解析】略
23.√
【详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沙质土沙粒含量高,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沙质土最容易水土流失,题目观点正确。
24.
【详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资源,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造成对土壤资源的破坏,要保护土壤资源。抛洒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山毁林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开窑烧砖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废旧电池能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25.①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②退耕还林。③植树种草。④禁止无限制的畜牧。⑤减少农药和无机化肥的使用量。⑥防止向土壤任意排放含各种污染物质的废物。
【详解】我们应该避免哪怕是很小的破坏行为,同时提倡植树种草,护路护坡,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要多施用生物有机肥;退耕还林,减少白色污染,以此作答即可。
26.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等。
【解析】略
27.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所以人们常用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及果蔬垃圾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详解】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资,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所以人们常用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及果蔬垃圾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28. 砍伐森林:砍伐树木容易水土流失,如果植被覆盖率低,把田地毁坏,把入海口淤塞。地面缺少植物,导致冰川,海平面上升。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护,遇到大雨就会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不会产生氧气,物种灭绝。 轮作是保障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恢复。休耕减少人为的干预,由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性状。特别是在重金属污染区进行休耕,意义重大。
【详解】砍伐森林会使得森林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而出现濒危现象。砍伐森林会使得当地的物种同质化,抵御虫害病害的能力降低。会降低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降低森林的空气净化能力。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沙尘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轮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某些作物对土壤和环境的过度依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休耕是指为了恢复耕地的地力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停止耕种。休耕的目的是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