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6: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佳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珍视和平的情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等。
重点难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目 录
走进诗人

读通诗意

欣赏并领悟诗文

总结拓展

夜上受降城闻笛
走进诗人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知识链接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通诗意

读诗歌,断诗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xiáng
zhēng
fēng
读通诗意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读通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芦管:笛子。
②征人:戍边的将士。
③尽:全。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欣赏并领悟诗文

欣赏诗句
解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欣赏诗句
解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把声音、色彩与情感描写得十分贴切,全方位调动读者的感官。
写得有色有声有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的抒情做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手法)写出。诗人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标新,使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将景色、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似雪”“如霜”;第三句写的是声:“吹芦管”;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铺垫,征人望乡的画面使诗歌余味久远。诗歌把景、声、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形象确切鲜明,意境浑成,含蕴不尽。
赏诗
领悟诗情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领悟诗情
2.请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这句诗词。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领悟诗情
3.请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句诗词。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领悟诗情
4.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比喻有何作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
领悟诗情
5.“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诗人将沙比作雪,将月光比作冰霜,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图,寓情于景,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受降城之夜的空寂凄清,烘托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为结尾思乡情愫的生发做铺垫。
领悟诗情
6. 《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前者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后者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
总结拓展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外月如霜
积累拓展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积累拓展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
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