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那一定会很好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颗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各种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四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也使结构更加清晰。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互助,自主识记“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通过学习单梳理一粒种子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并借助历程图讲一讲故事。 3.通过四次愿望的探究,感受故事的神奇想象。
学习重难点: 1.认识“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梳理一粒种子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并借助成长历程图讲故事。 3.通过四次愿望的探究,感受故事的神奇想象。
开放性学习环境:多媒体 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童话,知故事 活动一、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下个月,咱们学校要举行童话故事节,从每班推选出故事大王进行学校讲童话故事比赛。今天,我们就来练习这个本领。(这样的情境化教学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自由读文,圈出生字。 3.同桌互助,检测认读。 (同桌相互认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识字基础,同桌这样互相学习、检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4.语境再现,巩固认读。 师叙述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补充识记生字。 这一粒种子在泥土里(缩成)一团,它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又过了很多日子,它长成了一颗高大的树。一天,一个农夫背着(锯子)和(斧子)把树砍了,做成了一辆手推车。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它想:要是能躺下来,那一定很好。农夫的儿子把椅子(拆)了下来,(锯)成小木片拼成了美丽的地板,铺在了阳台上。(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对生词也加深了印象) 活动二:默读课文,了解故事。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年级上册的学生还没有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时,老师要给他们提供了解故事内容的支架:用“谁变成了什么?”这个句式来了解故事内容。 抽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这里,学生能补充多少内容就算多少,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如:本文讲了一粒种子变成木地板的故事,也行,如果优秀的孩子能回答得更完整,把整个过程都说清楚了,当然更好,还给了其他孩子更好的学习示范。) 任务二:理历程,讲故事。 (这一任务,是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来设计的,由以下两个活动完成。) 活动一:初步感知那一段生命历程。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 2.任选一张适合自己的学习卡(3张不同的)。 3.提炼关键词填写卡片。 (这3张不同的学习卡体现了三类不同学生的水平,让参差不齐的每一类水平的孩子都能不同程度的参与完成学习任务,兼顾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活动。) 活动二:试着讲述那一段生命历程。 1、看着卡片自由讲讲“这段历程”。 2、抽生讲一讲这段历程。 3.根据评价标准评一评。 任务三:探愿望,感神奇。 活动一:交流四次愿望 1.默读课文,画出主人公的四次愿望。 2.集体大声朗读四次愿望。 3.说出四次愿望的异同。 活动二:感受神奇想象 1.想:“那一定会很好”为什么出现了四次? (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孩子比较难,需要老师点拨:“那一定会很好”出现了四次,这就是童话故事反复的特点,正是有了一次次“那一定会很好”的美好愿望,种子才有了那一段神奇而美好的生命历程。) 2.探: 探究故事最神奇的地方? (当然这个答案不唯一,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最神奇的地方是“种子的愿望总能实现”,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童话丰富神奇的想象,能让主人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愿望都实现,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故事中的那一粒种子一样,每一个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那 一定会很好 一粒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木地板
课时作业设计: 讲故事 (1)把今天学到的童话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2)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尝试讲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为故事比赛做准备。